鄂州市是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南岸,是湖北省省轄市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武漢城市圈成員城市之一,鄂東水陸交通樞紐之一。截至2016年、全市面積1504平方公裡,全市總人口130萬人。轄鄂城、梁子湖、華容3區。鄂州市境東部屬崗丘地帶,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上。
鄂州歷史悠久,帝堯時為「樊國」,夏時為「鄂都」,殷商時為「鄂國」,春秋戰國時楚鄂王封地,三國時孫權在此稱帝。春秋戰國時期,楚王熊渠分封其子熊紅到鄂州為鄂王,修築鄂王城,這也是湖北簡稱「鄂」的由來。
在96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版圖上,有一個「三葉碧荷」狀的行政區域,搖曳在長江的南岸。晶瑩剔透的一百多個湖泊,像陽光下的露珠灑落在翠綠的荷葉上,這就是被稱為「天然綠洲」的湖北省鄂州市。地理位置優越的鄂州,緊挨著省會武漢,古謂「江南樞紐,楚東之門戶」。從這裡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離都在1100公裡左右。江岸線長達數十公裡的萬裡長江掠市而過,與市內的西山、洋瀾湖等山水一起構成了「襟江抱湖枕名山」的獨特的城市景觀。 曾為三國吳王故都的鄂州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以「怡亭銘」摩崖石刻、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蹟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遺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淨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景觀遍布全市各地。因此,鄂州不僅是「長江旅遊帶」和「三國旅遊帶」上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楚文化旅遊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年往事人何在,遺蹟猶存說仲謀。」總高11.8米、重150噸,花崗巖質的國內最大孫權雕像在鄂州(古武昌)江灘孫權廣場首掀蓋頭。據悉,這尊「吳大帝孫權」雕像從設計、製作到安裝歷時兩年,系鄂州打造「吳王古都」旅遊風光帶的標誌性工程,於2011-02-13正式對遊客開放。
鄂州觀音閣,又稱「龍蟠磯寺」,位於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小東門外的長江龍蟠磯之上,始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年)。
鄂州觀音閣坐東朝西,逆水而立,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以條石壘成,閣身以青磚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閣內有一亭三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鄂州觀音閣布局得體,構築精巧,朱檻迴廊,重簷飛楹,顯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間建築藝術特色,又集儒、釋、道三教文化於一體,在萬裡長江之中僅此一處,故被譽為「萬裡長江第一閣」。
鄂州古稱武昌,曾是三國時東吳的故都。孫權稱帝後,自建業遷都於此地。
鄂州西山,古稱樊山,因在吳王古都武昌(今鄂州市區)之西,故名西山。
西山位於長江中遊南岸,距華中大都市武漢 68 公裡。北臨長江,與黃州赤壁相望;南瀕洋瀾湖,同萬頃碧波相連;東接繁華的鬧市;西枕玉帶縈迴的百裡樊川,襟江帶湖,拔地而起。西山一脈九曲,九峰六穀,重巒疊嶂,松柏蔽空。翠壑丹崖,飛瀑漱玉。全山東西長約 1.6 公裡,南北寬約 1.2 公裡,主峰 170 米,總面積 4000 多畝。山上六條谷澗,串連七泉、三池、一湖。西山地下水水質優良,終年不竭。清甜甘美的菩薩泉和酥脆可口的東坡餅享譽九州。
西山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眾多。以吳王故都為特色歷史文化景觀,以孫權、蘇軾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古靈泉寺為標誌的佛教文化景觀和以西山園林為主體的自然景觀在這裡巧妙融和,交相輝映。西山留下了三國吳王孫權治國,晉代高僧慧遠參禪以及抗金名將嶽飛和歷代名士陶侃、庾亮、李白、蘇軾、歐陽修、王安石、陸遊、彭玉麟、張之洞等人在這裡講經布道、習武修文、遊獵宴飲、避暑隱居的諸多蹤跡。有的成為千古勝跡,令人景仰。他們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優美詩篇和傳世墨寶,為中華文學藝術寶庫增添異彩。清末書法大師張裕釗、辛亥首義烈士彭楚藩也有遺蹟在此。大革命時期,賀龍將軍曾率部在西山設防。解放後,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王任重等同志曾多次來西山視察, 1965 年秋,陳毅元帥登上西山絕頂,感慨萬千:「西山不亞於廬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