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公心,思考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多年來,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不佔用村集體的一分錢,不為親友謀私利,不圖個人享受,要做村兩委班子的表率。」作為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宋莊鎮沙口村的黨總支書記,劉永強用七年時間,與沙口村的其他幹群一道,把沙口打造成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文明村,與此同時,他自己也被評為全省「吳仁寶式優秀村書記」並獲得全省首批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突出貢獻獎。
臨危受命 重建村支兩委「公信力」
2010年3月,37歲的劉永強被任命為沙口村黨總支書記。其時,沙口村莊建設亂、承包經營亂、村民思想亂,前面連續兩任村支部書記都受到了黨紀政紀處理,幹群關係緊張,是有名的上訪村。
「民心丟掉了,再聚起來就難了。」深諳此理的劉永強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村民。全村386戶,一家不落,用了整整三個月。同時他請鎮農經中心對村集體進行財務審查,進一步找到問題癥結所在:村莊管理不公開、暗箱操作、一言堂,這些問題嚴重侵犯了集體的利益。找到這個癥結之後,劉永強在鎮黨委的領導和支持下,從村民中選取作風正派、致富能力強、群眾公認度高的村民充實到村幹部隊伍當中,配齊建強村兩委班子。但因前任村幹部的不作為、亂作為,村民對村委會的信任已經「觸底」,對他的任何舉動都不抱期望。
「村民的心是亮的,說的再好,如果有私心為己,那時間長了大家都心知肚明了。那樣,要想再開展工作,讓村民們信任是難了。」劉永強知道,若是想在短期內重建大家對村委會的信心,必需要有一個「四兩撥千斤」的轉機。究竟如何著手呢?
苦思冥想中,他想到了村裡的蝦塘承包事宜:以前,村集體資源底數不清,承包期一包10年、20年,承包費一次性交清,價格高低不一,每畝價格在200—500元不等,村幹部親戚朋友、關係戶、人情包、關係包情況十分嚴重,老百姓十分不滿。「就從這個事兒著手,一定會有效果。」想到此,劉永強立即組織人員對全村的蝦塘重新丈量。當年10月,村裡2600畝蝦塘合同到期,他全部收回到村裡重新發包並立下規矩,村幹部及其直系親屬一律不準參與村裡資源、工程承包。
11月份的招標會上,劉永強請來鎮紀委、農經中心坐鎮監督,邀請電視臺全程錄像。經過激烈的競標角逐,村集體承包費收入由原來的每年130萬元增長到360萬元。這個舉措如同一道強心劑,激發了村民對新村委班子的信心。接著,劉永強一鼓作氣,又帶領村幹部清理亂佔的宅基地,拆除亂搭亂建,推動家家戶戶改廁等,各種亂象得到了整治,群眾心氣順了,齊聲誇讚劉永強:「這才是真正的農村幹部。」
破題發展 盤活千畝灘涂搞養殖
劉永強接任之時,沙口村集體非但沒有一分錢的結餘,還欠外債二百多萬。因此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為擺在他面前的最重要的事情。
「我接任時,沙口村的最大資產是集體所有的2600畝灘涂,彼時是粗放型經營狀態,發展緩慢不說,幹部仗權承包、合同條款違規、口頭協議和拖欠承包費等現象更是時有發生。」劉永強說,這片灘涂就像長在沙口村的一隻「醜小鴨」,雖然都知道它可以成為「金鳳凰」,但卻一直沒能發展起來。所以,接任後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要想辦法盤活這片灘涂!經過多次村支兩委的研究,做大做強海水養殖產業,成為沙口人的共識。
「做大做強海水養殖。」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還則有很多問題要面對,最靠眼前的就是全村養殖模式粗放單一,效益不高。要如何破解這一問題呢?2010年冬天,劉永強帶領村幹部和10餘名養殖大戶,南下浙江、福建,學習蝦蟹、貝類立體混養,科學的管理、豐厚的效益讓養殖戶們眼界大開,也堅定了劉永強做大做強養殖業的決心。考察回村後,村裡立刻投入100多萬元,對養殖塘清淤加深,整修了生產路、進水渠、排水渠,並為每家養殖戶修建了看護房。2011年春天,全村2600畝塘子全部實行立體養殖。
隨後,劉永強又到淮海工學院(現江蘇海洋大學)聘請了羅剛教授作為技術顧問。羅教授親自到村裡辦培訓班,到養殖塘現場指導。夏天一過,塘子裡的東方對蝦、梭子蟹及各種貝類長勢喜人,養殖戶們個個笑逐顏開。到了年底起捕的時候,每畝養殖塘純利潤5000多元。到2017年底,灘涂養殖業已經成為沙口村的經濟支柱,同時也帶動了漁類產品冷藏、加工、運輸、銷售等良性發展。
如今,沙口村從事水產品鮮活快運的車輛已有20多輛,每逢水產品產量起捕,尤其是中秋、國慶節令,海鮮運輸車天天往返於北京、上海、西安、鄭州等城市,年運銷量2200噸。暢通了水產品流通渠道,解決了銷售難問題,更實現了養殖戶塘頭、活體銷售,僅此一項農民可增收400萬元。
多方發力 興辦利民實事惠民生
「現在在沙口村過日子,比在城裡還滋潤!」70歲退休幹部李承榮走在路上,遇到迎面而來的記者,連聲感慨。現在的他已經賣掉了城區的房子,回到了沙口老家安度晚年。
李承榮的話道出了沙口全體村民的心聲。回想劉永強帶領村幹部和村民一起建設沙口村之前的村莊面貌:街道高低起伏,落差兩米多高,雨天汙水就向低洼戶流淌,村民矛盾嚴重。每家每戶門口有小廁所、小夥房等建築,髒亂差問題十分顯著。
劉永強上任之後,在村容改善、設施配套、鄉風治理等多條戰線上同步發力:綠化、硬化、亮化、美化,興建新農村服務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沙口劇場;為全村村民購買合作醫療保險,實現了全民合作醫療交費全免,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建設「老年村」。
2013年春天,劉永強提出建設老年村的建議,得到全村大多數幹群的支持。他找到區規劃設計院,按照60平方住房、20平方小院的規格進行設計。一期100棟房子在2014年10月竣工,二期60棟房子在今年7月份竣工。為確保分配公平公正,劉永強綜合黨員群眾的意見,制定了分配標準:困難家庭的老人優先;兩套房子的家庭不參與首批分房;房子產權歸集體,不能轉租轉借……老年村的建設,讓敬老孝老蔚然成風,兒媳婦們都互相比著為老人買家具、配電器。
與此同時,借著區、鎮新鄉賢文化建設的開展,劉永強在村裡深入開展「村新鄉賢」評選工作。
「對於鄉賢文化,我的認識來自全國道德模範、現代鄉賢、我鎮任莊村方敬老人,方老一個人改變了一個村莊的風氣,提升了村民的整體素質。」劉永強說,是方老讓他認識到「鄉賢」的力量以及在村莊治理中,不僅要講法、講理、還要講情,這樣才會使幹群關係融洽,村莊和諧,鄰裡和睦。因此,在樹立鄉賢典範的同時,他還牽頭對先前村民廣場實施提升改造,建設村新鄉賢廣場。一時間,在村委會門口的「沙口村鄉賢榜」上,不斷增加更多的鄉賢及其事跡,他們中有退伍軍人,有海邊電灌站工人,甚至農家主婦,無一例外,受到村中百姓敬佩。
80歲的退伍老軍人秦啟發對劉永強為村子做出的一切,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怎麼去定義一個村子是不是發展好了,不是光看村容村貌,也不是光看村民的錢包,更重要的是,要看這整個村子的百姓,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富足、安康。劉書記最早想到了這點。令人敬佩!」
2015年春節,劉永強和村幹部到老年村拜年,65歲的王傳芳拉著他的手說:「咱們的幸福日子,得虧有你這位好書記,大家都想給你塑個雕像」。對此,劉永強只是微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坦言:「這些年,一路走來,有付出、有收穫,有汗水、有淚水,有喜悅、有委屈。但當我看到村莊一天天變美,村民腰包一天天見鼓,村民的幸福和喜悅掛在臉上,就覺得,我所經歷的一切都值得。」
(經濟日報 記者:劉志奇 責編:胡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