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泡芙大概是甜點屆秘密最多的單品,外形成謎,內餡成謎,甚至老家都成謎。雖然被奉為法式甜品的經典,但泡芙真正的血統源於義大利。
1533年,佛羅倫斯名門望族美第奇家族的凱薩琳·德·美第奇嫁到了法國,她的丈夫也是未來的國王亨利二世。身處異國,如果時常吃到家鄉味道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思鄉情的。擔心自己無法適應當地口味的凱薩琳帶了一批義大利廚師一起來到法國。
經過了7年的法國生活,1540年,她帶來的一位名叫Pantanelli的廚師發明了一種新的甜品。這種甜品被命名為pâté à Pantanelli,也被認為是當今泡芙的雛形。
泡芙的下一代創作者名叫波佩利尼Popelini。在波佩利尼的手中,泡芙的配方被持續優化,泡芙也更名為pâte à Popelin。
時間線來到18世紀,一位名叫Avice的糕點師,繼續創作,泡芙才有了更接近現在的形態。因為泡芙的外形非常像捲心菜,所以他將食譜命名為Pâte à Choux。
很多人以為泡芙就是英文的Puff,但在學術範圍裡Puff pastry指的是起酥類點心,比如牛角包,國王餅。而泡芙甜點的真正英文是Chouxpastry。
作為法國的經典甜點,泡芙地位非凡,想要考取甜點師國家證書,泡芙是一個的必考項目。
而我們熟悉的泡芙,其實很多靈感來自於我們的近鄰——日本。相傳在幕府時期,一個甜點師從遙遠的法國帶來了泡芙的配方,而日本當地的和菓子匠人,將泡芙根據日本人的口味進行改良,經過多年的試驗,泡芙也已經榮升日本的國民甜點。
「泡芙」這個詞,在日語裡叫シュークリーム,是一個英法結合的詞彙。クリーム來自英語 cream,而シュー來自法語chou,也就是是捲心菜。在日本,泡芙又有了無數變種。
所以,如果概括泡芙的身世,大概就是義大利血統,法國出生,寄養在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