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間聽到了汪峰新專輯中的單曲《那年我五歲》,心潮迅速翻湧了起來。在這長達十分鐘的歌曲中,聽到了汪峰在以回顧的方式述說著他的這些年,那些年——從五歲到四十五歲是一個人的半生光陰,竟然全都在一首歌中被濃縮了起來,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歌詞,卻字字真摯,都是人生的感受,且這些唱詞都化作了一幅幅的畫面從腦海中掠過,留下了深深的觸動。
後來,又聽到了《簡單的歌》——汪峰為章子怡寫的歌,字裡行間傳遞出的是汪峰對章子怡的愛,淡淡地描述,濃濃地釋放,恍然大悟,原來愛就是這麼簡單,無須驚天動地,只需淺淺吟唱就能有深深的感動,汪峰是在唱自己的情感,那麼真摯、動人。借著這兩首歌開始明白,汪峰在這張名為《果嶺裡 29 號》專輯裡,將會是以自己當下的感受、感悟作為基點進行打造的專輯,簡單來說這會是一張最貼近他當下的音樂專輯。
如今,汪峰《果嶺裡 29 號》專輯正式發行,不出所料,一切都是所想。
一直以為, 一個歌手,無論是什麼類型的歌手在不同的階段就應該做出最貼近他這個階段心態的音樂,這不只是在做自己,更是自我內心通過音樂的真實的呈現,這樣的音樂才會更顯得有血有肉,也才會更有觸動性,而《果嶺裡 29 號》就是這麼一張專輯。
無所謂什麼進步,什麼突破,比較總是會有傷害,但是敢於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更需要勇氣。這些日子其實一直在留意汪峰的微博,每一次談到新專輯的時候,他的文字都像是肺腑之言,或許《果嶺裡 29 號》之於他很重要,就像他說的,從《鮑家街 43 號》走到《果嶺裡 29 號》用了 20 年的時間, 20 後的《果嶺裡 29 號》是汪峰的第 12 張專輯,成為了一個輪迴,仿若回到了起點,然而也是一個新的開始,這其中的意義想來只有汪峰才更能深切體會。而之於我們, 《果嶺裡 29 號》專輯最大的意義在於汪峰迴歸了自我,回歸了當下,最重要的是這張專輯他在徹頭徹尾地呈現了自己,並且重拾了多年沒有參與的編曲、製作工作,這一點很難得,所以整張專輯做得很自我,這樣的自我不再只是從前的不羈、犀利、批判而是當下的簡單、自然,甚至是歲月靜好。
所以,在《果嶺裡 29 號》中沒有再聽到那些為怒放而怒放的聲音,也沒有聽到那些為強調搖滾而搖滾的音樂,一切都恰到好處地呈現。汪峰對每一首歌都用了很豐富的聲音採樣,這是一種熱衷生活的表現,也是豐富歌曲人文性的做法,是拉近了生活與音樂的距離,聽汪峰在《果嶺裡 29 號》唱的這些歌就像是在感受他的生活那般,於是能在《簡單的歌》中感受到他對章子怡濃濃的愛,也能在《沒時間幹》中聽到他對當下某種生活有意味的控訴,更在《那年我五歲》中走過了他的 45 年光陰,更能在《紫羅蘭髮帶》中追尋會對初愛的回味。汪峰寫下的這些歌詞直白卻也生動,是一個個平凡生活的故事,也是一段段人生的感悟,別以為都淡入白水,殊不知嘗過回甘不斷。最喜歡的是《簡單的歌》在淺白、直接中蘊藏的深情,也喜歡《沒時間幹》的接地氣,而最特別的還是《好姑娘》(實體版沒有收錄),歌詞像小說一樣的敘述,有鋪陳,有反轉,有高潮,有思緒。
的確, 《果嶺裡 29 號》就像是在記錄生活的故事,講述著一個個平凡的人生,但是並不平淡。 汪峰的編曲豐富了歌曲的可聽性,看得出他在這方面下了功夫,並且是很大的功夫,因為每一首歌都顯得與眾不同,個性凜然,哪怕是一首簡單的《簡單的歌》也因為簡單、自然的編排而呈現出獨有的風貌與氣質,就更不要說《沒時間幹》中將布魯斯、重金屬、電子融合之後,又用音樂盒的聲效,懷舊兒童金曲貫穿帶來的層次分明感;也不必驚訝,在《尊嚴不重要》在開頭大膽融合了麥可傑克遜的《 Billie Jean 》的旋律橋段,用復古迪斯科渲染整首歌的做法;或是還會欣喜於在《來自外行星的電子》中復古的電子樂帶來的悅耳與舒暢。其實在編曲之外,每一首歌插入的生活中的聲音採樣就是最獨一無二的做法。這樣的獨一無二可不是隨便將一個聲音採樣就鑲嵌如歌曲之中,每首歌的採樣在運用上都是有針對性的,而這些聲音採樣在讓每一首歌的真實感得到加強的同時,作用在整張專輯中也消除了歌與歌之間的距離,以汪峰的話來說,若是能通過 CD 聆聽《果嶺裡 29 號》會發現實際上整張專輯就一首歌,正是這些聲音採樣讓專輯的一體性更鮮明。
編曲豐富、精緻,汪峰的演唱又怎麼可能單調、乏味,只不過相比起從前的大鳴大放,今天汪峰在《果嶺裡 29 號》中的大部分演繹則是更顯得自然、平實,不是沒有了怒放,也不是沒有了態度,只不過表達的方式已經有所不同,用自然流露取代了怒吼,用情緒的張力取代了聲嘶力竭,所以聽《沒時間幹》這種有搖滾實體的作品不會再有聲嘶力竭的痛快,卻有恰到好處的瘋狂與激情。聽《那年我五歲》在感情升華之處也不會再有撕裂的表達,卻有真情的直白流露。這些都是改變,是讓汪峰變得更貼近當下的自我與心境。
從《果嶺裡 29 號》這張專輯回射到作為音樂人的汪峰身上,可以感受到他對作為職業音樂人這個身份的認識的深入及透徹性,根本上他在音樂中所具有的核心力量一直都沒有改變,且是越來越強大。汪峰出道 20 年,有著極高的音樂熱情以及豐沛的創能力,他在前行的過程中用了 12 張專輯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音樂體系,也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音樂習性,簡單來說個人的音樂作風、特質非常明顯,他所要表現出的音樂內核,所要傳達出的音樂共鳴性以及他的音樂「活動周期」就是在一個完整的軌道上運轉。因此,不管在什麼時候聽汪峰,不管他的音樂情懷在細節上會不會因為年齡的改變有所改變,他帶出的音樂都能有著屬於汪峰獨一無二的藝術性,而他的這種藝術性正是他能在本質上區別常規歌手的地方,不誇張地說,汪峰早就突破了音樂人與藝術家之間的隔膜,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這一點可以結合《果嶺裡 29 號》,再回顧汪峰一系列作品之後,很輕易地就能提煉出來。
人漸大,心變老,誰又能逃得過?沒有誰會一成不變,也沒有人能夠一輩子只唱一種態度的歌曲。以為汪峰不會變,而不會變的人是寫不出如《果嶺裡 29 號》這麼有血有肉的專輯的。所以該 慶幸汪峰變了,他沒有活在過去,他不過是跟隨著屬於當下的心境在走,於是有了這張《果嶺裡 29 號》專輯,也有了他寫下的「這是一張為自己四十年音樂經歷所譜寫的告白」如此觸動人心的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