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是假的刊號不存在投稿就獲獎給錢就發表
這個局已持續3年之久。可能精心策劃。
最早在2005年,一本名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刊物出現在網上,面向教師常年徵稿。刊物稱,可為評職晉級提供理論依據。一時間,不少老師積極投稿,所投稿件幾乎每篇都被評為一等獎,但須支付一定數額的評審費。
今年3月,西昌某鄉鎮中學老師王能也看到這樣一篇徵稿通知,稿件很快投出,結果如出一轍——通知他「付款後評獎、刊文章」。王能多了一個心眼,質疑刊物的合法性,結果卻揭開一個驚人的內幕……
調查
我們和真相在路上
2007年,西昌某鄉鎮中學老師王能焦頭爛額:為評上高級職稱,他正急於發表兩篇論文。
「為評職晉級提供理論依據,《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常年徵稿。」3月,在學校辦公室,一封《關於舉辦07年度全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論文大賽的徵稿通知》郵件,讓王能喜上眉梢。
一紙通知
你的論文獲獎了刊發請寄編審費
徵稿通知為「中國教育學術研究會」紅頭文件,教文函(2007)08號,蓋有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編輯部的印章,不僅對徵稿對象、內容、文章做出了嚴格要求,還專門對刊物做了介紹:國際標準刊號I S S N 1007-8657、國內刊號C N 19-3258/H 。
10月4日,經過半年多的準備,他的論文終於成形,利用回成都的短暫時間,按《徵稿通知》要求通過E -m a i l 投出。8日,得到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編輯部通知,同樣是電子郵件,告知他所寫的有關體育方面的論文獲得大賽一等獎。稿件擬在2007年11月刊發,文章編號為R 07-11-09**。
同意刊發先寄編審費
此外,通知還稱「如同意刊發,請你匯寄編審費,《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郵寄費共計叄佰伍拾元(小寫:350.00元)人民幣到《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編輯部,以便使你的作品儘快進入編輯程序並在中小學教育雜誌網登載(文章刊發後,你將獲贈該期刊物一冊和榮譽證書)。如不同意刊發,請你匯寄評審費、榮譽證書工本費壹佰伍拾元人民幣到《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編輯部,將迅速給你寄出榮譽證書。」
在通知的下方,還專門寫下了匯款地址和帳號,並留下了電話號碼和聯繫人:郵政儲蓄匯入帳號—6221886510007954087劉林。
去信質疑
對方沒回復
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如此高的評價,王能很興奮。但看到所需的費用時,他心裡犯起嘀咕:「論文如此輕易發表?而且是一等獎?並且如此快……」王能覺得,短短4天,評審結果就出爐,事有蹊蹺。10月18日,王能決定再次E -m a i l 對方,信中表達了自己的質疑,稱發表論文不用花錢,反而該付一定稿酬,諸如此類。但截至到24日,沒有得到任何回復。見數日未有相關質疑的回覆,王能委託在成都工作的姐姐,打聽《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虛實,地址是成都市水碾河路21號附18號。
鍵入《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百度一下,找到相關網頁260篇。首條,「有誰知道《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是正規的刊物嗎?」帖子發於2005年11月,先後5人跟帖,多稱沒見過此刊物,或今年目錄中也沒有。看其他,質疑該刊物是否合法的帖子有7處,北京、河南、浙江都先後有老師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有幾百人投稿。更奇怪的是,該編輯部還出現了另一個地址:成都市少城路7號501室。
一次調查
電話聯繫不耐煩刊號地址都有假
10月24日上午10時30分,記者用小靈通撥通該刊物通知上的座機86690449,沒有人接聽,再撥86634686,響過數聲後,傳來正在通話的答覆。2秒後,再撥,響三聲後被接起,一中年男子,不太標準的普通話。
「找哪個?」
「請問是劉老師嗎?」
「有啥事,有什麼話直說。」(語氣中明顯有不耐煩)
「我想為弟弟繳論文評審費。」
「寄過來就行。」(掛斷了電話)10時46分,記者換手機撥通上面留下的小靈通號碼81820449,這次接電話的仍舊是位中年男子的聲音,仍是不太標準的普通話。當記者表示想直接去編輯部繳錢時,男子馬上回答,「我們編稿件都搞不贏,哪有現場接待的時間?」還沒等記者問其他問題,他直接撂下一句:如果你擔心上當受騙,不發表、不寄錢就是了。
辦公地址附號不存在
而在公布的網站上,記者發現,期刊到目前已經出版到2007年22期,上面不僅有《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的介紹,徵稿通知,還專門刊載了許多老師投稿過來的已發表的論文。
記者決定直接前往該刊物的編輯部一探究竟。到水碾河路21號,發現卻是雙橋子郵政局,並未有附18號的存在。雙橋子派出所的劉警官專門負責此片區,他說,「21號是郵政局,沒有附號之說,轄區更沒有這個刊物。」再去少城路7號,為省纖維檢驗局,5樓整層都為局辦公用地。
刊號查詢根本就沒有
沒了線索,記者決定查詢刊號是否合法。四川省版權局版權處處長徐登明肯定地表示,我們四川的地區號為51,也就是說四川的合法期刊的國內刊號應為:CN51-xxxx的形式。如果屬於其他地方的刊號,在四川出版也是違規的。
通過查詢,記者還發現,該雜誌的ISSN1007-8657國際標準刊號,是一種叫《冶金譯叢》期刊的國際標準刊號,而它的國內刊號:CN19-3268/H在中國根本沒有。
記者再撥小靈通,接電話的人聽了記者表明身份後,警惕地問記者想做什麼,當記者表示地址和刊號完全不對時,該人立即掛斷電話,並且再也無法接通。
算一算帳獲利很驚人
在刊物網站,2006年7月目錄,分教育研究、教育新思維、職業教育、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理化生、史地、藝體、班主任工作、教海拾貝12個板塊,共107篇文章。僅以此期計算,依照發表每篇須支付350元,本期在稿件上的收入達37450元。而僅僅是2007年,以目前到22期計數,那麼到現在《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編輯部獲得收入至少在82萬元。而刊物最早出版在2005年,已有3年歷史,斂財數目可見一斑。
25日上午9時30分,記者將此事舉報到四川省版權局出版物市場稽查總隊。
緊急查處
此前也查過證據已掌握
「《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這個刊物以前我們查過。」剛聽記者說出書名,稽查總隊總隊長王俊波馬上警覺,稱地址水碾河路21號附18號也去查過,結果發現根本就不存在。他提議:先登錄網站查看刊物,再突擊現場。可惜的是,該期刊網址http://www.jiaoyu888.com處於無法訪問的狀態。
上午10時,記者與兩名執法人員一起前往少城路7號501室。剛一打聽,門衛室王大爺稱,此房前幾年都對外出租,一年前已收回,現裡邊全為省纖維檢驗局辦公地,501室也一樣。王大爺說,編輯部前幾年確實在此辦公,租房的人叫馬治育。「只知道他們是搞教育的,前段時間還來拿過信。」王大爺說,編輯部是2005年左右來到501室的,經常都只看見裡邊有幾臺電腦。
目前,省版權局出版物市場稽查總隊已拿到相關證據,將會同公安機關,通過一些其他方式對此進行進一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