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之前,9月30日,兩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分別為四川唯品富邦消費金融和江蘇蘇銀凱基消費金融。
開甲財經注意到,唯品富邦消費金融由唯品會和富邦華一銀行(持股25%)聯合發起,而蘇銀凱基消費金融由江蘇銀行(50.1%)和凱基銀行(持股33.4%)。公開資料顯示,富邦華一銀行為海峽兩岸共同出資組建的商業銀行,但富邦金控(臺灣企業)持股80%,而凱基銀行為臺灣本土商業銀行。
在唯品富邦消費金融和蘇銀凱基消費金融之前,已獲批開業的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和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同樣獲得臺資入股。其中,臺資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持有金美信消金34%的股份,臺資王道銀行持有北京陽光消金20%的股份。
此外,2019年5月,多家媒體報導,美的集團正與臺資永豐銀行等機構洽談合作,擬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美的可能是大股東。這也意味著,如果美的消費金融獲批,獲得臺資入股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達到5家。
與金美信消金、北京陽光消金、蘇銀凱基消金不同,唯品富邦消金的大股東大概率並非商業銀行,而是品牌特賣平臺唯品會。
事實上,唯品會自2013年起曾全面布局金融業務,但在2019年,唯品金融遭遇滑鐵盧。拿到消費金融牌照之後,唯品金融能否乘風破浪?
開甲財經注意到,唯品會曾試圖藉助電商平臺打造網際網路金融生態圈,先後推出五大產品:消費信貸「唯品花」、供應商貸款產品「唯易貸」、理財產品「唯品保」、保險代銷「唯多利」、個人徵信產品「唯品信用分」。
2013年8月,唯品會在上海成立上海品眾商業保理有限公司;同年11月起,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在平臺上為供應商提供融資服務。
2014年2月和2015年2月,唯品會先後在廣州和上海成立廣州唯品會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上海唯品會小額貸款有限公司。
2015年,唯品金融正式布局消費金融領域,消費金融產品「唯品花」正式對外上線;同年,唯品會正式成立網際網路金融事業部。
2016年9月,唯品會全資收購浙江貝付科技有限公司,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開始開展支付業務。同年12月,浙江貝付科技有限公司更名為浙江唯品會支付服務有限公司。
此外,2015年11月和2016年4月,唯品會還相繼成立了上海品訊企業徵信和廣州品訊徵信公司。或許受個人徵信牌照難產、無緣企業徵信備案,今年2月份,唯品會已將旗下兩家徵信公司註銷。
2017年5月16日,唯品會實施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分拆,形成由電商、金融和物流三大版塊組成的戰略矩陣。
遺憾的是,到2019年底唯品金融已淪為「雞肋」業務。2019年「雙11」前夕,網友爆料唯品會大面積停用「唯品花」。2019年6月,唯品金融暫停開通理財帳戶,旗下「唯品利」「唯品寶」等理財產品均無法購買。
唯品會2019年年報顯示,全年營收為929.9億元,同比增長10%;金融業務收入約3億元,營收佔比為4.6%。根據唯品會此前財報數據,2016-2018年,「唯品花」客戶消費信貸餘額(不包括對供應商發放的貸款)分別為33億元、47億元、57億元。
2019年末,唯品會消費信貸餘額降至13億元,同比下降77.19%。唯品會在2020年財報會議中也表示,唯品花消費金融業務將會逐步轉型為助貸模式,通過為用戶介紹貸款平臺獲取佣金的方式盈利。
唯品金融在走下坡路的同時,唯品電商也相繼被拼多多、蘇寧易購趕超。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最新發布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包括開放平臺式與自營銷售式,不含品牌電商),天貓依然穩居首位,在移動購物市場中的份額佔比為57.7%;京東移動端市場份額增長較多,憑25.4%緊隨其後;唯品會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3.2%上升至3.7%。
到2019年,中國B2C網絡零售市場三巨頭變成天貓、京東、拼多多。根據《2019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若以年活躍用戶數衡量平臺規模,拼多多已超過京東,直逼阿里。但無論從營收還是淨利潤指標看,阿里與京東均領先於拼多多。
總體來看,零售電商依然是巨頭的舞臺,天貓、京東地位依舊領先,GMV達萬億級,拼多多異軍突起,GMV突破也突破萬億;蘇寧易購、唯品會,GMV為千億級;雲集、蘑菇街GMV為百億級。
在此之前,易觀千帆2020年8月移動電商APP活躍人數排名顯示,唯品會以5514.3萬人排在第7位,排在其前面的分別是手機淘寶(76149.7萬)、拼多多(51854.1萬)、京東(29279.7萬)、小紅書(15526.5萬)、蘇寧易購(10122.8萬)、閒魚(10043.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