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魨魚又稱「河豚魚」、「龜魚」、「雞抱」、「氣泡魚」、「氣鼓魚」等,盛產於清明前後,歷來為「長江四鮮」之首,河豚之肥美,有口皆碑。然而,河豚雖外形可愛,但是極具傷害性。河豚毒素進入人體,十幾秒就可以麻痺神經,十幾分鐘就能要人的命,中國古代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
江蘇省餐飲行業協會河豚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徐權介紹稱,河豚美味,但毒性很大。一克毒素能使500人死亡,味道最鮮美的時候,也是它毒素最高的時候。隨著年齡的增長,它身上的毒素逐漸聚集,主要聚集在卵巢、肝臟兩大塊。其他部位也有毒素,包括魚鰓、肺、腎、腸、眼睛、血液等。
河豚的有毒成分為河豚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可引起中毒的河豚毒素可分為河豚毒、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以及河豚肝臟毒素。毒素對熱穩定,220℃以上才可被分解。河豚的卵巢和肝臟毒性最強,其次為腎臟、血液、眼睛、鰓和皮膚。魚死後較久時,河豚毒素可滲入肌肉,使本來無毒的肌肉也含有毒。河豚的毒素常隨季節變化而有差異,每年2~5月為生殖產卵期,毒性最強。6~7月產卵後,卵巢變小,毒性減弱,故河豚魚中毒多發生於春季。
(1)河豚魚中毒特點為發病急促而強烈,潛伏期很短,一般在進食後0.5~3小時即發病。
(2)手指、口唇、舌尖麻木或有刺痛感,隨後出現噁心嘔吐,肢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兼有四肢無力、口唇、舌尖以及肢端麻痺,進而四肢肌肉麻痺,以致於身體搖擺、行走困難,甚至全身麻痺成癱瘓狀。
(3)嚴重者眼球運動遲緩,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隨之言語不清、紫紺,血壓和體溫下降,呼吸先遲緩,淺表,繼而呼吸困難,最後呼吸衰竭引致死亡。
一般預後不良,常因呼吸麻痺、循環衰竭而死亡。致死時間最快在食後一個半小時,如搶救及時病程超過8小時則多能恢復。一旦發生河豚魚中毒,必須迅速進行搶救,以催吐、洗胃和導瀉為主,排除毒物應用吸附劑減少毒物的吸收,補液、利尿促進毒物的排洩。對於有呼吸肌麻痺的患者,應立即給予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輔助通氣,緩解呼吸肌麻痺。危重者可予以血液透析。
請牢記!河豚雖美味,也請您儘量不要食用!一旦食用出現中毒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救治。
審稿 | 劉健
編輯 | 秦瑀
責任編輯 | 龔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