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慧旅行》
太陽最早照耀的地方
是東方的建塘
人間最殊勝的地方
是奶子河畔的香格裡拉
......
自從美國小說家
詹姆斯•希爾頓的小說
《消失的地平線》
問世以來
作品中所描繪的香格裡拉
曾引起無數人的嚮往。
圖蟲@FrotmsNevin
這期的《1039慧旅行》
讓我們一同前往
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一般的
「香巴拉」
嘉賓:旅行達人 雅雅
(文末點擊閱讀原文直接回聽節目)
Q
嘉賓雅雅來到了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的獨克宗,漫步在千年古城當中,發現當地人在古城裡幹一件什麼事兒成為了他們的「日常」?
曬菌子。
閒逛在獨克宗古城曬菌子都是本地人的日常,走在幽靜的街巷,買一杯藏族阿婆自己做的犛牛酸奶,坐在路邊曬太陽,這是我在香格裡拉的日常~
在雲南,每年七、八月份,是菌子萌生的季節。每一場雨後的山上,一個個可愛的小寶貝從地裡鑽出地面。這次來到香格裡拉,終於實現了上山採菌子的願望。驅車從獨克宗古城來到市郊的大寶寺附近,跟小夥伴們爬山尋覓。
一路順著山脊,鑽入叢林,隨著海拔逐漸提升,發現樹腳下越來越多的小寶貝們。酒店的姐姐是本地人,可以認得出菌子的品種,是否可以食用是否有毒,我們找到了雞樅菌 牛肝菌 奶漿菌 刷把菌 …等等,收穫了整整一大背簍。我第一次體會到野趣的快樂,感嘆菌子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
遇見了走在路上,自由自在的黑山豬,聽說萌萌的它們烤起來很好吃。一背簍的菌子被帶回酒店,被我放在院子裡拍很好看,引起住店小夥伴投來羨慕的眼光,直呼下次也一起去。我們把菌子按著種類分開,一部分馬上下鍋用辣椒現炒,成為就米飯的美味佳餚;另外一部分洗乾淨炸成菌子醬,伴在米線或者米飯上,這是內地人品不到的人間美味。
我喜歡呼吸山野間清新的風,我貪戀聞到菌子的香氣,這是迷人的雲南,香格裡拉帶給我的美好。
Q
在獨克宗,有一個香格裡拉藏繡文化藝術院展現了藏秀文化,雅雅在看藏秀的時候發現了什麼讓她感到十分的驚訝?
立體的。
香格裡拉藏繡文化藝術院坐落在世界上最大的轉經筒旁,位於獨克宗古城內。是在政府支持倡導下建立的一座以藏繡文化為核心的藝術院。此地最早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官方驛站,如今它是當地政府重點保護的歷史建築,也是目前中國藏區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的少數民族刺繡藝術院。主體建築為傳統藏式風格,建築面積為1200多平方米,繡師近200名。
做糖主的時候認識了卓嘎,香格裡拉本地人,也是一名藏繡師。那麼,什麼是藏繡呢?它和蘇繡、蜀繡一樣,都是刺繡的一種類型。受當地宗教的影響,藏繡的內容一般都會體現宗教故事,而且藏繡的顏色較為蘇繡蜀繡而言則更為鮮豔。藏區的女孩子和沿海的女孩子比起來,性格較為豪爽,大大咧咧的,因此藏繡的針法也體現了「粗中帶細」。
傳統藏繡所反映的內容以各種花卉和佛像唐卡為主。因而人們對傳統藏繡又稱為「梅朵」,即繡花的意思。刺繡唐卡圖案以吉祥八寶圖、釋迦牟尼佛、四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白度母、綠度母、八財神等為主,此外還有為襯託唐卡而設計的山水風景、各種動物、人物等內容。由於藏繡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的巧妙組合與和諧布局都反映出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每一幅藏繡作品都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傳統藏繡在藏族地區歷經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已形成了深厚的藏繡文化底蘊,其表現手法十分靈活,藝術形式多樣,具有色彩和諧豔麗、線條明快流暢、針法獨特活潑、繡工精緻細膩的風格,給人以質樸、真實之感,藝術效果獨特而別致。傳統藏繡作品主要製作藏繡唐卡和房屋室內的裝飾品、藏族婦女辮套、服飾、鞋帽等民族服飾用品以及製作各種藏傳佛教寺院經幡掛簾等宗教用品上,而藏繡在藝術風格上大膽的採用堆繡、盤金、打籽等針法,形成強烈的對比,給人予很強的視覺衝擊效果,同時應用細韌、明亮而又富彈性的絲線,使得繡品豔麗而有光澤,其次許多繡品在黑底布料上直接用大紅大綠色絲線繡成,出現重彩、高反差、強對比的效果。
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稀缺性,店內藏繡製成品僅限參觀,不可以隨意拍照哦~參加藏繡課程的學生,在店內有專門的教學場所跟老師進行學習。幾架紡織用的繡架,玻璃展示臺裡不僅整整齊齊的擺放著蠶吐絲結的蠶繭,還有一些純天然的染料,比如一些有色礦石、植物的汁液等。
藏繡文化藝術院的宗旨在於保護、傳承及推廣藏區少數民族刺繡文化為主,並積極配合當地政府領導和學校做好藏繡的培訓和教學,努力攜同社會上的一切力量,尋求藏繡的發展與創新,最終把藏繡作為當地的重要產業來推動藏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想參加的可以報名長期課程慢慢潛心學習哦~
Q
在香格裡拉周邊有一片草原名曰「納帕海&伊拉草原」,一年當中的某些時候這個草原可以變成什麼呢?
湖泊。
雲南迪慶香格裡拉,從古城驅車不遠,就來到了一片世外天堂。環湖納帕海&伊拉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
納帕海被當地藏人稱為「納帕措」,意為「森林後的湖泊」,遼闊的自由天堂,是一個典型的季節性湖泊,也是珍稀候鳥越冬棲息地。依拉草原位於香格裡拉市西北6公裡處,總面積13平方公裡,被譽為「香格裡拉最大最美的草原」,「依拉」出自藏語,意為「豹山」,相傳豹山是依拉草原北邊上的一座神山,草原也因此得名。
納帕海與依拉草原其實是連成一體的,雨季時,水份比較充足,大部份草原被湖水覆蓋,就成為海,非雨季時,水少草多,湖水退化,就變成了草原。成群的馬、牛在草原上咀嚼嫩葉,各種野花競相鬥豔,為滿目綠色的草原點綴五彩斑斕。成群的牛羊隨草海起伏,一眼看去,四處都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美景。
它與西面的石卡、堪巴龍、雅拉三大雪山俏然挺立,與草原相映成趣,美不勝收。雪山、森林、草原、湖泊、牛羊、村莊組成了一幅香格裡拉遊樂圖。78月雨季會,降水和交匯的河流交替灌溉,使得納帕海依拉草原展現出另外一種風光。黃澄澄的草原,黛青的山崖,倒映在海面上,可謂明鏡秋水,千古一嘆,讓廣闊空靈的草原另具一番詩性畫意,隨手一拍就是一副山水畫。
(以上照片由嘉賓雅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