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5日,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主辦的「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第二階段非遺代表項目泥人張彩塑、景泰藍課程在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圓滿結課。
「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於2018年落地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先後開展雕漆、京繡、泥人張彩塑、景泰藍四門課程共計40節,校藝術中心組織各年級師生參與學習。
泥人張彩塑是深受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180餘年歷史,創始人張明山1915年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其技藝經幾代人發揚光大,如今泥人張彩塑已經成為中國北方泥塑藝術的代表。
景泰藍技藝又名「銅胎掐絲琺瑯」,因成熟於明景泰年間,故名「景泰藍」。它綜合了青銅工藝和琺瑯工藝,造型莊重典雅,紋樣繁縟精巧,具有宮廷藝術特徵,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曾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展覽,屢獲殊榮,同時作為國禮饋贈外賓。
在「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第二階段課程中,祁傑飛和張旭兩位非遺傳承人不僅講述了泥人張彩塑和景泰藍的歷史發展、藝術風格及製作技藝等知識,讓學生全方面多角度了解非遺文化,並且親身示範,手把手教學生製作,幫助同學們在互動中參與非遺保護,讓古老的技藝在校園中傳承,煥發新的光彩。
北京市景泰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市高級工藝美術師張旭認為:「為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非遺技藝,應廣泛培養人才。」唯有如此,傳統非遺才能歷久彌新、產生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藝術中心主任王冰全程參與活動且感觸頗深:「北大附中的非遺文化傳承體驗課已經開設兩年多了,學生以親身體驗、實踐操作的形式近距離接觸傳統技藝,從了解到認知,再從實踐體驗中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這不僅是一次課程體驗,也是一次教育活動,增強了同學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感謝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提供非遺課程的支持,讓我們的學生有機會參與非遺文化、感受非遺文化。」
自2017年啟動以來,「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已選擇潮繡、劉氏竹編、澄泥石刻等14個非遺代表項目,先後在廣州、重慶、成都、蘇州等地舉辦線下課程142節,6000餘名學生直接受益。人民網、新華網、網易等過百家媒體參與報導,並於2020年獲得人民日報頒發的第六屆CSR中國文化獎。
未來,希望在「小師傅中國非遺公益課堂」的影響下,更多孩子可以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以創新的姿態做中國非遺的傳承者和發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