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建設是國家「非遺 扶貧」的一種新型扶貧模式,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是文化和旅遊扶貧的重要舉措,普洱市正在大力推廣。
普洱市思茅區,有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叫仕美娘飯店,提供就業崗位7個,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個。傳承人楊仕美在帶領著學徒學好技藝的同時,幫助本土群眾擴寬就業渠道,靠手藝脫貧致富,讓思茅區非遺「雞豆腐製作技藝」項目積極對接市場,使傳統工藝煥發生機。
仕美娘傳統飲食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將在原有傳統文化飲食基礎上,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活動,為思茅區非遺項目提供展示、體驗和銷售平臺。
這張圖展示的,是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李記谷莊秧塔大白茶製作技藝工坊現場。
李記谷莊首創人李文相,在清光緒年間即創辦了茶作坊。以景谷的青毛茶做原料,用土法蒸壓團茶(又叫谷茶,後更名為沱茶)。正是他,發明了沱茶;而默默無聞的景谷,從此也成了沱茶的誕生地。
目前,李記谷莊在景谷有團茶製作技藝、秧塔大白茶製作技藝、香鹽古法手工製鹽技藝、心上仁茶廠4家企業
下一步,景谷縣將以「非遺 扶貧」的新型扶貧模式為載體,以點帶面,全面輻射,使傳統工藝成為更多貧困群眾脫貧摘帽、致富創收的有效途徑,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