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上午10點
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
南山區系列活動開幕式
在南山文化館劇場正式啟動
南山er們都來看了嗎
活動以「多彩非遺 魅力南山」為主題,從11月1日至11月7日,將通過展、演、講座、雅集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展示南山區近年非遺保護成果,讓市民深入了解非遺傳統技藝,提升市民廣泛參與非遺保護的意識,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弘揚傳統文化。
11月1日開幕式活動現場,大氣優雅的中華傳統佾舞、展現絢麗多彩客家民俗風情的原生態歌舞、技藝精湛的南山麒麟舞,以及獨具特色的南山區非遺項目嶺南古琴、禪門太極、潮州功夫茶等多項非遺節目,為觀眾奉上一場精彩絕倫的非遺視聽盛宴,身臨其境體驗非遺文化魅力。
今年,南山區文化館創新性地提出了「三在」傳承發展策略:非遺在學校、非遺在社區、非遺在企業。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期間,南山文化館開展「多彩非遺在校園」活動,遴選了南山區十所學校掛牌為「館校共建——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並在開幕式上為其授牌。
非遺進校園將常年開展非遺文化進課堂、進社團、進興趣班等活動,內容涵蓋黃梅戲、粵劇、京劇,以及南山醒獅舞、捏麵人、內畫、剪紙、潮州工夫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11月6日,粵劇經典曲目展演將走進南山實驗小學深圳灣分部;11月5日、11月6日、11月7日,「非遺在南山 保護傳成果」非遺保護成果系列活動分別來到前海港灣小學、君尚3019、博倫職業技術學校,組織非遺傳承人、戲曲節目到區內學校、商場帶來展演。
為進一步惠及居民群眾,非遺進社區活動也將於第三屆深圳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期間啟動。11月3日,龍海家園文體中心將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戲曲文化大講堂、戲曲服飾展示、戲曲化妝、行當體驗、名段演出等。整個11月期間,桐音古琴社將開展多個班次古琴藝術(嶺南派)公益課,讓市民感受古琴非遺文化。
11月1日上午在南山文化館二樓同步開展的還有「小小非遺趕集日」活動,南山區各非遺項目在現場擺攤展示,此外還有南山區十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學生攜作品前來「趕集」,展現「非遺在校園」的最新成果。
有著千年歷史的南山區,自公元331年東晉在南頭古城一帶設立東官郡以來,當地居民繁衍生息,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瑰寶。南山區擁有的非遺文化項目幾乎涵蓋了我國 " 非遺 " 所有類別。
截至目前,南山區共有2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辭沙」祭媽祖大典、剪影;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漁二村開丁節、向南村「侯王」祭典、南山醒獅舞;19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衝村開丁節、南園村吳氏祭祖習俗、南水姊妹節、南水客家山歌、後海天后寶誕祭典、內畫、南山麒麟舞、捏麵人、竹編畫、孫氏鐵砂掌、潮州工夫茶、古琴藝術(嶺南派)、禪門太極拳、《李氏一指禪診療術》《古壯拳(傅氏家拳)》《白氏傳統藥香製作》《剪紙》《剪紙(肖像)》《佾舞》。這些具有厚重歷史的非遺項目,傳承著深圳的歷史印記和人文特色。
近年來,南山區不斷加大對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扶持力度,認真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紮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傳播和管理工作,讓非遺「融入社會、融入生活、融入時代」,進一步加深市民對非遺及傳統技藝的了解,提升非遺保護意識。
為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非遺文化融入生活,回歸群眾生活。除「非遺進校園」之外,南山區文化館還首次嘗試探索非遺文化與社區、企業合作模式,陸續將策劃在社區、企業開展非遺文化活動,並著力打造「流動非遺匯客廳」,在社區、在學校、在企業定期巡展,通過非遺大講堂、非遺文創展、非遺小課堂、非遺文化周等多種形式,非遺傳承人親身講述和互動,讓大眾了解非遺技藝傳承人及其背後的故事,讓更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惠及社會大眾,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