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聖地(92)——丁青孜珠寺

2020-10-11 行攝者心之蘭

說是看到了位於孜珠山上的孜珠寺,但要到達孜珠寺,可沒那麼容易,離開317國道到孜珠寺雖然有13公裡,但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開到孜珠寺,與之前去宗國寺的過程一點不少。看著這孜珠寺近在咫尺,那是我用長焦鏡頭拉過來拍的,實際物理距離還遠得很呢。

孜珠寺活佛丁真俄色仁波切曾說過一句話:「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緣分的人……」即使是西藏本地人,也很少有上過孜珠寺的,因為它太過偏遠和險峻。它一頭扎入莽莽念青唐古拉山最深處,矗立於高聳入雲的險峰頂端。以前,從山腳到山頂騎馬需要大半天時間,現在雖然修通了一條簡易公路直達寺廟,但也只能在天晴路況好時才能通行,一遇到下雨,即便是本地藏族駕駛員,那是打死也不走的路。所以,在以路險著稱的西藏,上孜珠寺的路當算是險中之險了!我們今天在這麼好的天氣情況下能來到孜珠寺,真是與孜珠寺有緣的人。

因我最後沒上到山頂,借用網上一張俯視全景圖看看我們上孜珠寺走過的路。

來到孜珠寺才知道,前幾天孜珠寺剛剛舉辦了一個雞年大法會。我們正好趕在法會結束後來到了孜珠寺,來的不是時候,沒能看到法會的壯景,只看到有不少人在清理法會的「遺蹟」——各種垃圾。其實想想我們也算趕巧了,要是趕在法會期間開車進來,估計根本就無法到達,必得把車停到山下,然後徒步走上來,以我們4人的體能,徒步走上這海拔4800米的寺廟,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孜珠寺雞年大法會是這座千年苯教寺廟最大的活動,十二年一次,能有幸參加孜珠寺雞年法會,也是殊榮,只是我們先前不了解,錯過了一次祈福之行的機會。

孜珠寺位於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孜珠寺始建於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倡導,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薩東大師創建並傳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住持喇嘛被尊稱為"孜珠活佛",現任住持為丁真祖普俄色活佛。在網上看資料時,曾有一位旅者說,來孜珠寺就因為孜珠活佛丁真俄色是一個帥哥,雖然這個理由有點好笑,但活佛確實是個帥哥。丁真俄色活佛出生於1971年,10歲被認定為大成就者穆邦薩東第43代轉世活佛,13歲時來到孜珠山。經過艱苦的學習與磨鍊,丁真俄色成長為當代重要的苯教上師之一。他用漢語講法,富於時代氣息,不拘泥於教條,在生動活潑中傳達深刻的見地。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象雄文明,2013年,丁真俄色開始主持《象雄大藏經》漢譯工程。《象雄大藏經》不僅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也是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涵蓋了哲學、天文、地理、醫學、藝術、建築等,有著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

苯教是藏區最原始、最古老的本土宗教,對早期藏族社會的文明進步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佛教傳入西藏的漫長過程中,除了政治上的扶持,還因為它吸取了很多苯教的內容,才最終扎穩了腳跟,形成了不同於印度也不同於中原的地域性很強的佛教流派--藏傳佛教。因此,現在的藏傳佛教既不同於印度的佛教,也不同於內地的佛教。佛教與苯教經過相互鬥爭,為了適應生存需要都從對方吸取了某些東西,佛教積極發揚和利用苯教宗教儀軌和護法神方面的東西,而苯教在教法儀軌上得到促進變得完善。苯教作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傳承,目前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在延續著。現在藏區一共有86座苯教寺廟、93位苯教活佛、20萬左右苯教信徒,國際上研究苯教的人現在也為數不少。

據經典記載孜珠寺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孜珠"意為"六座山峰",孜珠山也叫孜珠六臺山,意為一個有6座山峰的巨大山體,六座山峰分別象徵6種形象:第一座山峰是一頭獅子;第二座像一隻大鵬鳥;第三座是一個大喇嘛在教小僧人念經;第四座是一把dao;第五座像一個三角架;第六座是月亮和太陽。在苯教中,六座山峰也象徵觀音菩薩用慈悲和智慧度化所有六道眾生,幫助他們從煩惱中走向解脫之路,代表六度萬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以及對眾生的貪婪、愚痴、嗔怒、傲慢、嫉妒、邪見的對治之道。


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說,主要有阿里的崗底斯山、林芝的本日神山,昌都的孜珠山、玉龍的梅裡雪山 。六座山峰上到處是大殿、經堂、僧舍,繁盛時期僧人多達二、三千人。佛祖辛繞彌沃在弘揚佛法時,曾在孜珠山傳法,給予巨大的加持。並且授記,今後孜珠山會對苯教佛法的發展和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會有許多利益眾生的大成就者出現。此後歷代在神山修行者中湧現出了80位大成就者,並留下了他們的珍貴遺蹟。如有辛美祖普、東炯大師、佔巴南喀大師、才旺仁曾大師、羅丹尼布大師、桑傑林巴大師等,以及他們和蓮花生大師修行的山洞,並在石壁上留下了手印和腳印。孜珠山的聖跡比比皆是,巖壁和洞穴裡自顯的佛像、壇城、真言,令人目不暇接,它將如此豐富的本教寶藏集於一山。同時孜珠山也有代表六道輪迴的繞山隧道,許多藏民虔誠的不遠千裡來此朝拜。
孜珠寺作為外象雄的中心,不僅人文歷史厚重,而且風景壯麗。

孜珠寺這座位於苯教神山之一有著3000年歷史的寺廟,其氣勢不亞於布達拉宮,也是我們這次行程中見到的最氣派、最壯美的寺廟。

孜珠山是外象雄時期的中心,四周山勢巍峨,連綿起伏,好似展翅的大鵬鳥,穿行在山巔山谷之間,就像是隨大鵬鳥起伏。峰巒疊萬重,人生如寄,持敬畏之心,且行在這天地之間。孜珠寺地處險峻高山,遠離世俗社會,使其一直保持著純淨的修法氛圍。三千年來,無論災荒、法難、戰爭還是動亂,雖然孜珠寺會受到幹擾甚至遭到拆毀,但佛法的火種始終能在這裡薪傳不滅;許多苯教佛法的經典、儀軌只在孜珠寺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和繼承,例如每十二年演出一次的盛大神舞--《極樂與地獄》。孜珠寺弘揚顯宗、密宗、大圓滿等圓融無二的佛法,擁有著完整無漏的大圓滿傳承系統。宣揚去惡從善、因果報應、輪迴痛苦和涅盤快樂等基本教理,主張廣學博聞與實踐修習並舉,尤其注重修煉大圓滿密法。

多部古代經典記載,雍仲本=苯教聖尊敦巴*辛饒米沃為使雍仲苯教常存不滅,親往吐蕃三十三座險峻高山授記加持,孜珠山即是其中一座;佛祖把他的腳印留在孜珠山,至今依然清晰。公元前十世紀,第二代藏王穆赤贊普在吐蕃各地修建三十七處本教道場,"如拉九處"的無垢潔淨林就是後來的孜珠寺。

第一代孜珠活佛穆邦薩東大師是本教"譯師傳承"八大成就者之一,所遺舍利一直是各代孜珠活佛隨身的聖物。當時的孜珠山是吐藩重要的修法中心,僧眾三千多人。苯教聖賢和偉大上師東迥圖欽、敦苯*解察瑪瓊、佔巴南喀、蓮花生、才旺仁增、傑欽拉貢、龍欽穆他、東欽穆察解美等曾先後在孜珠山修行,各自留下的修行處和聖跡。那時共有八十位修行者在孜珠山修行得道,世稱 "孜珠八十"。公元八世紀,第三十代藏王赤松德贊滅苯;孜珠寺暫時寂靜了下來。

公元十四世紀,本教掘藏大師和大圓滿成就者羅丹寧布大師復興了孜珠寺。羅丹大師是"耳傳"高僧,他在孜珠寺開壇講修,弘法利生,經典預言的許多高僧出自大師門下。他還恢復了丁青其他許多苯教寺院。

公元十七世紀,聖僧桑吉林巴大師主持孜珠寺,孜珠寺因大師而得到空前的發展。他傳法利生的事跡豐富神奇,一尊十一面觀音像曾開口對大師說願隨他前往孜珠山度眾,那尊觀音像即孜珠寺珍寶 "聖者我去自語像"。大師開啟了大量伏藏的修供儀軌和經卷法器,傳留至今;他還在丁青之外的恢復了許多本=苯教寺廟。同羅丹寧布活佛一樣,桑吉林巴大師也留下一塊"握石"法身舍利。除此之外,大師所遺舍利還有晶瑩如玉的靈骨和自顯"啊"字的頭骨。

1926年,桑阿林巴大師被迎請到孜珠寺,他在孜珠山掘出了《經藏》、《大般若藏》、《總持經》和《孜珠山佛跡錄》等重要伏藏。他把在定中親睹的六道景象,創化為"靜猛教導",也就是神舞"天堂與地獄",向眾生展示因果報應;此後孜珠寺每逢藏曆雞年,都會在藏曆五月召開盛會,向朝聖信眾展現這個為時數日大型神舞。首次法會,就有十萬信眾觀法。

1982年,格旺南傑活佛和仁欽江參活佛開始主持修復在"文革"中被拆毀的孜珠寺。很多寺藏聖物,由於在劫難中被虔誠信眾冒險保護了下來而逐漸返回了寺廟。如佛祖開光的無量光佛像、多位祖師的舍利、自語觀音像、明代御製法器、伏藏出的金剛撅、法鈴、手鼓、班瑪奧巴身像、佔巴南喀大師印章以及歷代經書。敦巴.辛繞佛祖留下的左旋白法螺也在吉祥的因緣下再次回到了孜珠寺。寺廟建築也初步得到恢復,大批傳統的供修儀軌,尤其是神舞《極樂與地獄》得到了恢復。1993年,丁真俄色仁波切繼任四十三世孜珠活佛。他延續前世的努力,恢復了扎倉、辯論和禪修三所學校,修通了上山的盤山路,逐年改善者寺院修法與生活的條件。孜珠寺主寺現有僧眾200多人,還在各地有屬寺二十多所。他還把本教佛法傳到了漢地和海外,使更多的信徒走上了解脫道。2005年,丁真活佛主持雞年大法會,與會信徒人數多達二十多萬,規模空前。法會召開時,孜珠山上空騰起壯麗的彩虹,宛如跨越天際的橋梁,仿佛預示著孜珠山的無漏正法將要沿著空中的彩橋,傳播到世界各地,利益更加廣大的眾生。

孜珠寺由於地處海拔4800米的雪山上,自然條件極為艱苦,僧人是在非常艱苦的情況下修煉本教的佛法。山頂上的這些房子便是僧人們的閉關修行屋。苯教一直崇尚苦修,所以苯教寺廟多建在險峻高山之上。這些修行小屋鑲嵌在它左邊的山體巖壁之上,錯落地懸掛在那裡,充滿了神異的氣氛。

這樣的修行環境,在我們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這些房子是如何建造的呢?特別是山門洞左邊那座,都想像不出是怎麼建成的?這個位置可用不上吊車起重機啥的。而且還不止只有小小的修行屋,還有比較大的房子,這建造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有個空洞的山峰是孜珠山的第三峰,傳說那個空洞是大鵬鳥穿山而過留下的,因為像一面懸空的鏡子,可以照見世人之心,照見世間空性,所以第三峰又叫「見性峰」。

空洞旁邊懸崖上的那個修行小屋是後世人的修葺,最早只是一個山洞,據說佔巴南喀(公元前915年誕生在沃莫隆仁聖地,是象雄國王的王子,文殊的化身,被譽為「密宗之父」,象雄八十大成就者之首)曾在這個山洞修行,據說至今山洞內還有佔巴南喀當年修行留下的腳印。

孜珠寺,靜靜佇立在這藏東的偏遠一隅,來到這裡要歷經一路艱險,但,來到在這裡,仰望巍巍群山,蒼穹無盡,萬物聚靈,自然生息,心安寧而遼闊,心中會感念當初那一時的緣起。我們行走、拍攝,都是我們生命走過的印記,拍攝的那每一個瞬間都獨一無二,鏡頭裡面不只是一個景致或一個奇觀,那是鮮活的內心反應。能如實的呈現出美好的天、地、萬物,生命的精彩就是如此。

曾經如此顯赫的本土宗教在遭到外來宗教的強烈衝擊後幾至蹤跡難尋。因此,孜珠寺的存在就有了極其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現在苯教教學體系最為完備的寺廟,還保存了大量的苯教經書、宗教儀式和法具器物。孜珠寺現有200多個僧人,寺廟為他們開辦了內明、辯論、禪定3所學校,僧人在孜珠寺從內明開始修學到禪定,要把本教現有甘珠爾(祖師敦巴辛繞口述的本教知識)187部顯宗、密宗、大圓滿經典學完。近幾年,由於內地的信徒的捐款,建造了通往孜珠寺的公路。我們就是沿著這條道路來到孜珠寺的。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天空中居然出現了日暈,像佛光一樣「罩」著整個孜珠寺。

孜珠寺的苯教禪院系統地講述苯教經典、傳授包括神秘而古老的苯教無上瑜珈等各種修習方法。該寺還存有一種古老的本教神舞。全藏地區,唯有孜珠寺保留和可以重現此舞的原貌。

孜珠寺針對丁青地區老百姓生活清苦,教育落後的狀況,把佛法專修系統中初級的文化和宗教課程集中到一個獨立的教學機構,稱作扎倉學校。僧眾在扎倉學校的學期取決於僧人的文化基礎。通常學期需要2到6年。現任扎倉堪布是嘎松丹增。
堅守自己總是要付出代價的,現在的苯教從寺廟建設規模、經濟條件來說,比起佛教都差了很多。當有人問到丁真俄色仁波切想不想把路修的更好,讓旅遊業給寺廟帶來經濟效益時,丁真俄色活佛是這樣回答的:「我沒有把寺廟的收入放在第一,很多人都說我的寺廟條件艱苦,可我覺得還行,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提高生活和修好寺廟,我覺得應順其自然,特別是我不想把它弄成一個旅遊區,那樣經濟可能會搞好,廟修得金光閃閃,可是它真正的意義、它的文化會消失。因為它真正的目的是讓廟裡現在兩百多個僧人很好的學法,再將它們實踐出來……變成旅遊區會讓他們看到另一面,慢慢地這種虔誠的思想會沒有了,如果沒有了這個思想,寺廟再修得輝煌也沒有意義,就剩下一個空殼。」但從現在寺廟目前的建設來看,相比較之前的圖片,寺廟條件有所改變。這應該不是活佛主動化緣為開發旅遊而為,應該是信徒們主動捐贈而建。

孜珠寺內明學校向具備初級知識的學僧講授本教中高級課程,除了佛學之外,歷史、星相、地理、哲學、詩學、醫學也是學習內容的組成部分,這種結構全面的系統幫助專修者建立更加全面紮實的認知基礎,便於在苯教甚深佛法的研習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內明學校的學習過程通常為四年或更長。現任內明堪布是羅布雍仲。
孜珠寺除了扎倉和內名學校,還有一個辯經學校和禪修學院,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就是辯論,也叫辯經。辨經是通過邏輯辯論,從佛學概念的每個方面仔細而反覆地拷問,從而促使僧人對所學的每一個概念都純熟、精確、全面而不偏頗。辯論學校的學習是一個漫長艱苦的過程,而且每天都要面對壓力,也在壓力中獲得增長。這個學習過程一般要經歷20年,需要極大的毅力才能堅持下來。現任辯論堪布是丹巴。
禪修學校是通過禪坐觀修,把之前所學所思"修"出來,使之逐漸融入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必然組成部分。禪修是佛法修行最為深奧的部分,尤其孜珠寺修行的大圓滿傳承,普通人難以理解和想像。禪修是沒有止境的,它修行者終生的功課,它的目標是證得涅?空性。現任禪修堪布是索南晉美。

這是孜珠寺新建的大經堂,猶如天上宮闕,今年雞年的大型法會就在這大經堂舉辦。

這次來晚了一步,沒能看到孜珠寺最著名的神舞,只看到經堂門口的關於神舞的橫幅和一幅描述神舞的「廣告畫」。

十二年一次的神舞法會,是孜珠寺最為隆重的佛門盛事。每逢雞年,數以萬計的朝聖者不辭跋涉之苦,華服盛裝地聚集在這海拔4800米的雪域聖寺,弘宣善法,祈福懺罪,殊情勝景,蔚為壯觀。而最引人入勝的,就是法會期間上演的神舞劇"極樂與地獄"(又名"極樂世界與地獄") 。

神舞是藏傳佛教舉行法會慶典時由僧侶表演的一種宗教儀式舞蹈,跳舞時僧侶們戴著各種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穿長袍、佩彩帶、既有普渡眾生的意義也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孜珠寺的"極樂與地獄"神舞與藏地其它寺院的神舞比較起來是與眾不同的,它十二年才跳一次,每一次都加持所有的眾生得到當世的覺醒和心靈的重生。神舞劇是根據《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編排的。桑阿林巴是藏傳佛教著名的伏藏大師,一生開啟多處伏藏,包括密集如來像(密集如來是密宗六大傳承體系中主要如來之一)、多部佛經、《孜珠山佛跡錄》(此中詳細記載了諸佛菩薩和成就者在孜珠山的行跡,包括阿彌陀佛留下的腳印)。《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記載了大師一次中陰遊歷地獄的體驗。後來大師將此經傳予孜珠寺,並囑託將以神舞形式表現出來渡化眾生。

這次盛會我們無緣參會,從網絡上下載幾幅神舞圖與大家共賞。神舞"極樂與地獄"以"閻羅十判"為主軸,展示了善惡因果報應的規律。全劇共十幕,由修行深厚的僧侶們表演。劇情表現了閻羅王對善惡上師、善惡僧人、善惡官員、善惡平民、善惡女性共十人的罪福審判,發人深省地揭示出"極樂與地獄的選擇取決於如何取捨善惡"的道理,提示了人們通過所積累的業力,善入善道、惡入惡道。整場表演會對人起到強烈的加持與震撼,使人們對今生今世進行反省,感悟到人身難得,輪迴痛苦,因果真實不虛,祈盼早日解脫。

孜珠寺裡,所有的建築包括寺廟、經堂、僧舍、修行洞都錯落的散布在六座山峰之間。經堂的左邊就是僧舍區。

看著此時這安靜的大經堂,真的無法想像出雞年大法會時那人山人海的場景。

這所建築應該是新建的學校。若是時間允許,我很想進去看看僧人們是如何學習的。來自學校的我,到哪裡都想到學校裡看看。

我們到達孜珠寺時,大經堂關著門,問了寺廟喇嘛,說下午一點大經堂會開門,我們就在大經堂等,等到一點,經堂終於開了門,我們走進了經堂,這麼多年走藏地,苯教寺廟還真沒進過,何況這是三千年前的苯教寺廟。

經堂正中,擺放著的正是丁真俄色活佛的照片。

此時不是早課誦經時間,僧人們都不在,整個大經堂裡空空蕩蕩。

只有幾個僧人在打理著經堂的日常工作。

經堂壁上掛著製作精美的唐卡。

還有這收藏著的滿牆滿壁的經書。

僧人們誦讀的經書,就擺在臺子上。

在經堂參觀也要按照教派規矩來,孜珠寺是苯教寺廟,參觀大經堂的方向要按照逆時針轉。因為之前進的佛教寺廟比較多,這次在孜珠寺大經堂還差點轉錯了方向。

其實以我的辨別能力,我也實在看不出這苯教與佛教的區別,也沒感覺和佛教寺廟有什麼不同,除了轉經的方向,這只能說明是我無知。

這經堂裡,除了我們一行四人,另外還有兩個女孩,也在這裡參觀,看來也是孜珠寺的有緣人。

在大經堂轉了一圈,也沒太多時間了,便走出大殿,殿門門廊下有鍍金的佛像。之前看到的佛教寺廟大經堂門廊下都是繪製的彩色壁畫,在門廊下鑲嵌鍍金佛像還是第一次見到。

走出大經堂,這才看到孜珠寺大經堂的正名——孜珠無垢成就大雄寶殿。這名字起的好,尤其喜歡無垢成就這四個字,只有無垢才能成就,真理啊。

經堂與學校屬於寺廟的主體建築,從這個角度看過去,背倚雄偉的孜珠山第二高峰,感覺非常好。

在大經堂的下方,有一處淨水水源。

這個水源還專門做了個標牌,藏漢對照,上面寫的是長壽或消除業障的淨化水。這應該是孜珠寺的神水水源。

今天來到孜珠寺,真是有幸有緣有收穫,只是時間有點緊張,沒能細細參觀,真正想認真朝拜孜珠寺,非得在這裡住上幾天才行。

若是住在孜珠寺,就可以看到雲霧中的寺廟,那才是神仙的居所。借網圖體會一下。

在此與孜珠寺告別,不知以後是不是還有機會再來......

相關焦點

  • 心中的聖地(89)——昌都類烏齊縣
    這次來類烏齊縣,主要是想從丁青走317國道到那曲。從囊謙驅車到類烏齊,已經時近傍晚,到類烏齊縣城已經是華燈初上。傍晚7點,我們來到了類烏齊縣城,找了幾家住處,都沒安頓下來,最後入住類烏齊最好的賓館——大山重慶賓館。
  • 心中的聖地(90)——類烏齊卡瑪多塔林
    昨晚商量了很久,最後的決定是不去那曲,去看了丁青的孜珠寺後返回囊謙。於是,今早便從類烏齊出發,前往丁青孜珠寺。看到前面有一個經幡陣,我知道這附近又有什麼宗教聖地了
  • 人生必到打卡地——西藏丁青孜珠寺
    房車重走中國路,我有一路故事連載31:西藏丁青孜珠寺2020年9月14日晴 孜珠寺昨晚找到露營的地方的時候天就要黑了,剛停下車就有一輛藏族朋友的車停了過來,下來幾個人張口就要和我要錢,只是不斷重複錢的給,感覺很詫異,
  • 心中的聖地(91)——317國道丁青途中
    匆匆看了一下卡瑪多塔林,繼續驅車向丁青孜珠寺方向駛去。途中看到一大片毛氈帳篷扎在草原上,不知所以。走近一看才明白,原來這裡是牧民們在「趕集」,進行犛牛交易。看看時間已經近午,也不能再停留了,趕緊驅車趕往孜珠寺。
  • 行走317川藏北線《二十四》(丁青一尺犢鎮)
    作者:琴2020.9.18行走317川藏北線《二十四》(丁青一尺犢鎮)57川藏服務站行者路書編號:796441昨天一天很輕鬆,下午兩點多就到了丁青,姐妹倆洗了澡,洗了衣服。不是每天都能洗澡洗衣服的,條件有限。由於昨天不是很累睡的晚,醒來的早,六點就醒了,每天自然醒就睡不著了,索性起來收拾做飯七點出發。
  • 西藏昌都孜珠寺旅遊攻略
    孜珠寺雖然不像布達拉宮那樣有名氣,但在風景上絕對稱得上是天外之境。孜珠意為六座山峰,在六座山峰上傲視群峰,光是這觀景,就已經讓許多寺廟望塵莫及。而又因為海拔之高,讓人有難以觸及的神聖,所以吸引了很多信徒在此修行,特別是懸崖峭壁中的修行洞,似乎已經成為他們眼中的朝聖聖地。
  • 探秘雪域高原:藏區最大苯教寺廟——孜珠寺
    作者:白玉芬編輯:李孝軍孜珠寺是現西藏境內最大的雍仲苯教道場,位於西藏昌都丁青縣1覺恩鄉的孜珠山上。據考說孜珠山在古老時期,還是蘇毗(孫波)女兒國的宮殿之地。由此可見,孜珠山是一個古老的聖地。蘇毗(孫波)崇教也是苯教,稱之為「蘇毗苯教」.孜珠苯教寺與蘇毗(孫波)女兒國,有著某種的關聯。孜珠寺始建於三千年前的悉補野部落2(後為吐蕃王朝)的第二代王穆赤贊普3時期,他為了推崇苯教4,在藏區建立了37個苯教道場,以此傳播苯教。孜珠寺據說也是那時所倡建之一。
  • 峭壁上的千年文明——孜珠寺
    孜珠寺位於西藏昌都市丁青縣,距離丁青縣城近40公裡,海拔4800米左右。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著名的寺廟之一。 規模宏大的寺廟群落,氣勢磅礴,景色奇絕,成為進藏旅遊愛好者的「打卡」聖地。
  • 三千年的天空之寺——317國道上神奇的孜珠寺
    從317國道返程,翻越艱難的斜拉山後,晚上就住在丁青縣城。孜珠寺位於丁青縣縣城約37公裡的沙貢鄉境內,就在317國道旁邊,距317國道約15公裡。早就聞聽孜珠寺的神奇和獨特,心裡想著一定要去看看,於是一大早就從丁青縣城出發趕往那裡。下國道就要經過一座橋,然後就進入了鄉道,穿過一段峽谷,導航指示出了曲曲折折的盤山公路。
  • 孜珠寺:鷹一樣盤踞在崖壁上的苯教寺廟,感嘆信仰力量的強大
    孜珠山異峰突起,瘦石嶙峋,像極了久經風吹日曬雨淋的老人五指,孜珠寺就在這高可觸天的「五指山」中長燃著酥油燈,長誦著經聲。任由背後的雲千變萬幻,孜珠寺淡定從容,巋然不動。孜珠寺是古老苯教寺廟,迄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在藏語裡,「孜珠」意為六座山峰:如意珍寶、無垢水晶、能見空性、遂心所嘉、不變雍仲、極大頂端。
  • 孜珠寺,見證修行的真諦
    兩年前從西藏回到成都後,在網上發現了別人拍的孜珠寺,懸崖上修行的小屋在腦海中時時浮現,揮之不去。今年西藏之行,早早就把孜珠寺列入行程計劃之中,從薩普出發,經邊壩到丁青。怒江畔的熱玉鄉由丁青出來二十多公裡,在317路邊有一個路牌指示前往孜珠寺
  • 孜珠寺 作者:劉衛星
    在到丁青縣城之前決定前往孜珠寺 孜珠寺座落在山頂,要沿一條陡而窄的盤山土路上山。頗有駕駛樂趣及刺激感。行駛到半山天氣驟變,風雪撲面而至。到了山頂見到雄偉挺拔的孜珠寺
  • 天空之寺 • 孜珠寺
    它就是孜珠寺,星羅密布的寺院、僧舍在峭壁上懸空生成,就像蔚為壯觀的天空之城,似乎不是這個世間的一種存在。最近,丁真可謂火的一塌糊塗,這位理塘的旅遊大使.我們這裡要提到的孜珠寺,也有位丁真,他卻不是什麼旅遊大使,他是孜珠寺現任主持,第四十三世活佛,只是不知道這兩位到底有沒有什麼關係..
  • 建於4800米神山上的孜珠寺,中國海拔最高的寺廟,風光很美
    孜珠寺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寺廟。孜珠寺建在海拔高達4800米的懸崖上,而且這座寺廟在山峰上已經懸空了3000多年。作為中國最高又最危險的古寺之一,令不少遊客只能遠觀不敢輕易攀登。孜珠寺位於西藏昌都地區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
  • 第五次進藏:海拔4800米的孜珠寺,看到你真的不容易
    航拍:丁青孜珠寺,一座已有三千年的寺廟,美得不可言喻的孜珠山上。航拍:去西藏很少人來這裡,確實非常值得來的,丁青孜珠寺,一座已有三千年的寺廟孜珠寺地勢之險、坐落之高罕見罕見。極富觀賞價值,是人文信仰和自然景觀巧妙結合的聖地。
  • 西藏探秘:這個聖地很神秘,有緣人才能見到,天空之寺—孜珠寺
    這次環阿里北線的自駕之旅,恰巧走過丁青,決定拜訪。在住宿時,同當地的藏族朋友打聽,他們卻說:孜珠寺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可能都找不到上山的路徑。孜珠寺活佛丁真俄色說過: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緣分的人……我們想,這一路的虔誠,一定要試一試。懸空而建的西藏最大的苯教寺廟—孜珠寺,是我們今天的唯一目標。
  • 信仰力量的強大: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緣份的人
    孜珠山上孜珠寺,孜珠寺海拔4800。孜珠丁真俄色活佛曾說:「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緣份的人」。的確,昌都孜珠寺連藏族人也一度感到陌生、神秘。因為它的海拔足有4800米,鮮少有人能踏足。從丁青縣城一路平坦到達孜珠山腳下,路開始變得崎嶇,穿過一段猿猴都發愁的峽谷,巖羊在陡峭的巖崖間攀登,車子在一路攀升的盤山土路上顛簸半個多小時,當你感到厭煩的時候,眼前忽然躍出山峰,紅色的建築猶如旬日東升,這才仰望到來自藏民族最原始的宗教殿堂!
  • 丁青桑多「探花」記
    2020年8月11日,華玫科技集團考察團一行8人從這裡開啟了丁青桑多探花之旅。這裡有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廟,也是藏區海拔最高的寺廟之一孜珠寺,著名的《象雄大藏經》中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在這所寺廟得到保護和傳承。
  • 珠覺拉山埡口的經幡和丁青路上的雪
    昌都到丁青夜裡一場大雪今天我們要去丁青的孜珠寺。它坐落在4600多米高的山峰上,有上千年的歷史,是苯教的第一寺廟。汽車從3700多米的地方上山,躍上山頂,不到10公裡的路程,也就是說,沒一公裡要爬高近100米,這是一條我走過的連續急彎、連續坡度最高的路。山上的寺廟很壯觀。不過因為文化的差異,我更喜歡上山路途中的驚險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