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網訊 潘茂名紀念公園坐落在茂名高新區七逕鎮尼喬村委會的雨公山上。茂名市潘茂名紀念公園自建設以來備受市民關注,潘茂名紀念公園有哪些亮點?記者帶著市民熱切關注的問題,採訪了茂名市潘茂名紀念公園管理處相關人員。
據悉,公園核心景區規劃佔地約320畝。雨公山是潘茂名道教傳人——明朝林啟初真人修道求雨的場所,是一處有600多年歷史的道教聖地。高新區在廣泛徵集民意之後,於2017年7月正式動工建設,2018年12月一期主體工程建設基本完成,已建成有雨順閣、西廣場等景點,以及登山步道、停車場和衛生間等配套設施。2019年,為便於遊客遊覽,在雨順閣一樓建設了環形通道,讓遊客在一樓就可以觀賞雨順閣四周的風景。同時,將雨公山所有的植被都進行了更新改造,發動廣大群眾參與植樹造林,讓雨公山的綠化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為了突顯茂名「全國水果百強市」成就,在雨公山環山步道設置了具有嶺南特色的「百果長廊」,種植了茂名當地土產的水果,有荔枝、龍眼、芒果、三華李、黃皮、樹菠蘿、橄欖、楊桃、橘紅等多種水果,以供遊人觀賞,並對市民進行水果科普教育。年底,公園西廣場進行了擴建,增加了市民遊玩的空間,並且對西廣場、登山步道、樹木和山頂的泛光進行升級,通過大膽構思創意、精心安裝落地,創造出公園靜謐、悠閒的公園夜景。
參觀名人館
參觀潘茂名紀念館
參觀60周年攝影展
市民參觀茂名名人館
市民參觀茂名名人館
公園建設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項目,獲得國家新型城鎮化資金支持建設。目前已成為了俯瞰茂名國家高新區「西工東城」發展格局的最佳觀賞地、城市生態涵養的綠色園地以及人民群眾休閒、娛樂、觀光的好去處。在新的一年裡,高新區將對公園進行二期擴建,並結合潘茂名「遍嘗百草,懸壺濟世」的精神,建設「潘茂名南藥種植基地」,年內即將動工建設。
潘茂名,作為嶺南道教先驅,俗稱「潘仙」,潘茂名被後世當作神來敬奉和敬仰的著名人物。出生於西晉太熙元年(290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世居浮山嶺下,後曾雲遊南方眾省,他一生用醫術拯救蒼生,用道教教化眾生,與同時代的葛洪齊名,有「西潘東葛」之稱,同為嶺南道教和古代嶺南醫學的代表人物。傳說東晉寧康元年(373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潘茂名逝世,享年83歲(一說卒於東晉太和六年)。
隋代開皇十八年(598年)設立茂名縣,是以潘茂名之名命縣名,用以紀念潘茂名對粵西人民之恩德。唐代貞觀八年(634年)又用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貞觀六年才改高州為南宕州)為潘州。潘茂名是「好心文化」的啟元,如今的茂名市名字也因之而來。中國以道士之姓設州、以名設縣、以名命名地級市,唯潘茂名一人。「好心茂名」精神源自三世紀潘茂名,發揚光大於六世紀冼夫人,形成了茂名這座城市獨特的靈魂、基因和特質。後世發展形成「潘茂名文化」,列入茂名十大文化名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潘茂名文化是我們堅定茂名文化自信的寶貴遺產。
建設潘茂名紀念公園,就是為了以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講好「茂名故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潘茂名的民本思想和仁愛精神,激勵我市廣大幹部群眾弘揚好心精神、實幹精神,全市人民團結一心、熱情滿懷,齊動員,齊參與,致力把茂名建設成為「好心之城、生態之城、文化之城、魅力之城」。致力建設產業實力雄厚的現代化濱海城市、打造沿海經濟帶上的新增長極提供精神助力!
據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嶺南文化專家、潘茂名紀念館及潘茂名中醫藥文化館總撰稿人廖君介紹,源於潘茂名與冼夫人的「好心茂名」精神,詮釋了潘茂名的人文魅力與豐富內涵。敬奉先賢,繼往開來,「潘茂名」已列入《茂名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讓我們更加親近地認識潘茂名,讀懂潘茂名,自覺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守護者、弘揚者,增強茂名文化自信。
一座城,一位歷史名人。回眸1700年前,「好心茂名」精神源自三世紀潘茂名,發揚光大於六世紀冼夫人,形成了茂名這座城市獨特的靈魂、基因和特質。後世發展形成「潘茂名文化」,列入茂名十大文化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潘茂名文化是茂名人民堅定嶺南文化自信的寶貴遺產。該館通過展示潘茂名的故事傳說和史料文獻等內容,以窺探「潘茂名」跨越古今的人文光華,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好心茂名」精神。茂名高新區東城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茂名市潘茂名紀念公園管理處主任唐昊成接受採訪是這樣說。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吳雲傑 攝影報導
報料熱線:13828680359 ; 投稿郵箱:66386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