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一個短片,倍受觸動。
短片中,他們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是:
猜一下你的手機裡有多少個人?
有人說很多,有人說一二百,有人說四五百,事實上,他們每個人的手機裡都有1000多個聯繫人,非常地出乎意外。
接著,他們被要求刪除那些不會主動聯繫的人,甚至不考慮工作和應酬,聯繫人剩下一半,或者更少。
「刪了一些,我看到名字不知道這個人是誰的人。」
那除了家人,能說真心話的人還剩幾個?
「就這麼兩三個人,玩得特別好的」;
「刪掉了一些之前常常待在一起的兄弟,但是後來,就是大家不再聯繫了」。
1126人剩2人,1049人剩3人,1135人剩3人……這樣的數字很壓抑,於是有人發出感嘆:很失敗啊!
而那幾個留下的人,最後一次聯繫要不在半年前,要不在兩三個月前,要不很久都沒聯繫了。
「也沒什麼原因,就是大家各忙各的。」
嘗試打電話過去,有的相談甚歡,有的直接掛斷,有的握著手機不知如何以對。
成年人的扎心事件之一,聯繫人越來越多,朋友卻越來越少。
短片最開始說「每個人一生大約會認識27000個人」,但活著活著,我們把絕大部分人還回了人海。
原來有些人,註定是要失去的。
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成了點讚之交?
平時不怎麼聯繫,唯一的聯繫就是靠朋友圈的點讚。
剛開始,你擺好各種姿勢,修圖兩小時,湊夠九宮格,再配上一段文字,坐等點讚,點讚越多你越開心;後來,再漂亮的自拍也無人點讚,很多人從點讚之交變成了躺在通訊錄裡的「殭屍」。
微博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朋友的漸行漸遠?
有一個回答說:我們已經很久沒見面了,12.17那天是她的生日,我給她發微信消息,我說「生日快樂」,本以為我們會聊得很開心,但是屏幕上出現了一個感嘆號。
心情低落,翻遍通訊錄,卻發現一個可以傾訴的人都沒有;
相遇時相見恨晚,但加了好友之後再無下文;
刷新朋友圈,連點讚都需要深思熟慮……
成年人的孤獨時刻,個個都讓人說不出話來。社交開始降級,朋友慢慢變少,就像陳奕迅歌裡唱的那樣——
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大多數友誼,都輸給了時間、距離和三觀。
小時候,我們鄭重地在同學錄上寫下「友誼地久天長」,十幾年、幾十年過去,她已嫁為人婦,他長起了啤酒肚,我們再沒有往來;
朋友相隔千裡,坐火車嫌棄太遠,坐飛機嫌棄太貴,從一年見幾次到一年見一次再到幾年見一次,他們的人生,我們只能在朋友圈參與;
最怕多年不見的朋友突然關心,因為他們不是求贊就是借錢,不是發廣告就是求代購。
朋友變成一張張不再清晰的臉,友情變成了賺錢、謀利的工具。
我問過朋友,你在什麼情況下會刪除好友?
朋友說,當我在朋友圈曬早餐,有人評論說,「裝什麼呢,我知道你不會做飯」,我就知道,我和她不是一路人了。
當初是因為三觀相同走到一起,後來歲月變遷,我們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友情很像愛情,你不聯繫我,我不聯繫你,最後我們真的散了。
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人生這條路上有太多個分岔口,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選擇了不同的方向,去徵戰各自的人生。
甚至很多人,以後再也不會再見了,只是你還沒有發覺。
年紀越大,感情好像越脆弱,以前還會問一句「最近還好呢」,如今只是收好手機,默默地在心裡告別。
用張學友的歌來形容再好不過:怨只怨人在風中,聚散都不由我。
馮侖有一條著名的人脈理論——
人一生中所交朋友的極限是10-30-60:
當你遇到危機時,你能借錢的對象不超過10個;經常打交道的,彼此惦念的對象不超過30個;知道他是誰,能記住他的模樣,這樣的朋友不超過60個。
如果說前半生是朋友積累的過程,那麼後半生,朋友一個個離開,剩下的都是最值得的人。
很喜歡電影《山河故人》裡的一句臺詞: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學會告別,大概是每個成年人必要的課題。大哭大鬧沒用,委曲求全也沒用,我們都明白,那些會離開的人終究會離開。
人們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漫漫,失意時有人陪伴,輝煌時有人歡呼,哪怕只有一個,也是莫大的幸運。
真正的朋友是,你什麼都不必說,我懂你的好。
不要為走散的朋友難過,一段路的陪伴,也值得感恩;不要忽略身邊真心的朋友,一輩子的陪伴,要倍加珍惜。
記得跟留下的朋友說:剩下的路,我們一起走。
作者簡介:李淺淺,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卡娃微卡(ID:kawa01),1600萬女性都在看的家庭美學日刊。轉載請聯繫卡娃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