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僑批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福建省首個入選世界文獻遺產的項目。廈門是歷史上僑批文化的重鎮,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因素,成為福建僑批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了揭開僑批蘊含的豐富人文印記,記者專訪廈門市集郵協會的僑批專家、追尋僑批文化史跡、探尋掩藏民間的僑批文化遺存,從僑批中窺探其人文記憶。
字裡行間再現歷史信息
對僑批文化頗有研究的盧紹明先生告訴我們,僑批是歷史上海外華僑以「信款」合一的形式寄回故裡的家書,這些僑批直接流露了寄信人的真實情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時局等背景,一份僑批堪稱一段微縮的歷史,彌久而更顯珍貴。
盧紹明先生告訴我們,廈門自古就是一個得風氣之先的通商口岸,中國官方郵局未誕生之前,民間信局(天一批郊等)經營的僑批早已登陸廈門了。他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一件珍藏,這是一封1889年從馬尼拉(信中稱「垊地」)寄到廈門的僑批。信中說「弟自二月望日至廈即泛火船發軔,越十八日叨荷福庇順抵垊地」。這封僑批展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1889年往來廈門和馬尼拉之間的交通工具已用上「火船」(又稱火煙船,即蒸汽輪船),行程3天(二月十五至十八)。順信寄了四塊大洋告知平安。
僑批的文化信息不僅在信的內容中,也不經意地留在一些特製的信箋上。盧先生給我們看了一些當年由南洋寄往同安的僑批。用的是當時陳嘉庚新加坡公司專用信箋。信箋把陳嘉庚開設的公司和分公司的所在地,一一羅列在信箋邊沿上。透過信箋可以直觀陳嘉庚公司分布狀況的變化,其中1929年的信箋上,陳嘉庚公司的分行共有60家;1930年陳嘉庚公司的信箋上,公司的分行則是70家。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別樣的實物依據。
從僑批中還可以發現一些特有的現象。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的幾年中,一些僑批的外封上印有孫中山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並附有孫中山的肖像。可見當時華僑對革命先行者的崇敬和懷念。另有一種僑批則體現了商家敏銳的廣告意識,他們把自家經營的商號和特色商品印製在僑批的信箋上。如陳嘉庚鞋業公司的廣告:兩隻皮鞋對稱分布在信箋的中上部,線條流暢,畫面秀麗簡約,今天看來還時尚感十足。可見,僑批體現了多重的文化內涵。
信裡信外牽繫百姓家中事
我們通過僑批實物,看到了當時海外華僑的經濟狀態和他們心中的悲歡。《廈門志》上曾經指出,當年海外華僑:富者得捆載而歸,貧者搏升鬥自給。也就是說有的人在經濟上有成就,有的則仍然貧窮。
我們在採訪中發現,一封「送至福建省廈門市思明東路門牌六十六號」的僑批上有「外附上國幣洋銀三萬元正」等字樣。信裡與親人細緻地商量著蓋大厝事宜,飛黃騰達的喜悅一望而知;而另一封僑批卻是滿紙辛酸淚:「悲吾外出廿餘年,尚無資費回家,吾無面目可見人矣」,寄信人在朋友的幫助下,往家中寄了兩塊銀元。在僑批中,這種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不論有錢沒錢,在海外拼搏的華僑們都會定期往家中寄僑批,報平安。雖然貧富有殊,但對親人、家鄉的牽掛都是一樣的!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時局動蕩不安,海外華僑對祖地充滿牽掛,對時局的變化更加關注和敏感。這在僑批中體現得最為生動。有一封兒子從新加坡寄給廈門父母的僑批中慷慨陳詞:「為國家效力必以盡國民之份子也,夫論男子之志視死如歸,戰事何必怕耶」,至今讀來感人。寄信人還憤慨地道「不願見祖宗廬墓為外人所侵入」。更為難得的是,這位海外僑胞洞察當時世界局勢「現今之際不只中日開戰 世界第二次大戰在眼前耳。」充滿了對國事、家事的關切。
廈門批局金門島上設分局
福建省集郵協會郵展委員葉建偉先生從事僑批研究多年,他指出,歷史上,除了官方的郵局和專業的批局經營僑批,許多在南洋和內地經營實業的商人見到僑批客源巨大,索性就兼營起批局,這成為了當時一種普遍而獨特的現象。
1908年,僑商黃秀烺創辦炳記行兼營僑批,林慶年1925年創辦林金泰茶社兼營僑批。後來,廖悅發、黃奕住、殷雪圃等創辦錢莊,亦經營僑批。葉老先生說,據統計,廈門批局最繁榮時達到196家(另一說為117家),而他個人收集到的與廈門有關的批局達四百多家,可見當年廈門僑批業是何等興盛!
葉老還收集到當年20多家廈門批局在新加坡做的廣告。可見,廈門批局與海外的密切聯繫。 一張當年廈門林金泰茶行廣告上這樣寫道:「林金泰茶行兼理僑匯民信局 祖國原莊(金泰茶)遍銷全南洋群島 回文保證快捷 接收全國僑匯民信 匯價公平!」,葉老先生透露說,僑批業的繁榮也得益於當時優秀的僑批業人才。林語堂的嶽父廖悅發就是當年一位傑出的僑批業人才,曾先後擔任天一批局和洪日興批局的經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僑批業的興盛帶動了金門僑批業的誕生和發展。他披露道,金門的第一家僑批局是20世紀30年代由廈門正大批局設立的分局,1949年後金門才獨立設立了批局。廈門的僑批在解放後實行了歸口管理,文革期間僑批業務還在開展。據說,僑批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然而,金門僑批的經營則持續了更長的時間,金門三益批局一直經營到2001年,被稱為「末代批局」。現在,僑批雖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但僑批文化積累豐厚,它的挖掘、研究、發現還有很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