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僑批:字裡行間再現歷史信息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近日,「僑批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是福建省首個入選世界文獻遺產的項目。廈門是歷史上僑批文化的重鎮,以其特殊的地理人文因素,成為福建僑批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為了揭開僑批蘊含的豐富人文印記,記者專訪廈門市集郵協會的僑批專家、追尋僑批文化史跡、探尋掩藏民間的僑批文化遺存,從僑批中窺探其人文記憶。

  字裡行間再現歷史信息

  對僑批文化頗有研究的盧紹明先生告訴我們,僑批是歷史上海外華僑以「信款」合一的形式寄回故裡的家書,這些僑批直接流露了寄信人的真實情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時局等背景,一份僑批堪稱一段微縮的歷史,彌久而更顯珍貴。

  盧紹明先生告訴我們,廈門自古就是一個得風氣之先的通商口岸,中國官方郵局未誕生之前,民間信局(天一批郊等)經營的僑批早已登陸廈門了。他向我們展示了他的一件珍藏,這是一封1889年從馬尼拉(信中稱「垊地」)寄到廈門的僑批。信中說「弟自二月望日至廈即泛火船發軔,越十八日叨荷福庇順抵垊地」。這封僑批展現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1889年往來廈門和馬尼拉之間的交通工具已用上「火船」(又稱火煙船,即蒸汽輪船),行程3天(二月十五至十八)。順信寄了四塊大洋告知平安。

  僑批的文化信息不僅在信的內容中,也不經意地留在一些特製的信箋上。盧先生給我們看了一些當年由南洋寄往同安的僑批。用的是當時陳嘉庚新加坡公司專用信箋。信箋把陳嘉庚開設的公司和分公司的所在地,一一羅列在信箋邊沿上。透過信箋可以直觀陳嘉庚公司分布狀況的變化,其中1929年的信箋上,陳嘉庚公司的分行共有60家;1930年陳嘉庚公司的信箋上,公司的分行則是70家。這為相關研究提供了別樣的實物依據。

  從僑批中還可以發現一些特有的現象。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的幾年中,一些僑批的外封上印有孫中山遺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並附有孫中山的肖像。可見當時華僑對革命先行者的崇敬和懷念。另有一種僑批則體現了商家敏銳的廣告意識,他們把自家經營的商號和特色商品印製在僑批的信箋上。如陳嘉庚鞋業公司的廣告:兩隻皮鞋對稱分布在信箋的中上部,線條流暢,畫面秀麗簡約,今天看來還時尚感十足。可見,僑批體現了多重的文化內涵。

  信裡信外牽繫百姓家中事

  我們通過僑批實物,看到了當時海外華僑的經濟狀態和他們心中的悲歡。《廈門志》上曾經指出,當年海外華僑:富者得捆載而歸,貧者搏升鬥自給。也就是說有的人在經濟上有成就,有的則仍然貧窮。

  我們在採訪中發現,一封「送至福建省廈門市思明東路門牌六十六號」的僑批上有「外附上國幣洋銀三萬元正」等字樣。信裡與親人細緻地商量著蓋大厝事宜,飛黃騰達的喜悅一望而知;而另一封僑批卻是滿紙辛酸淚:「悲吾外出廿餘年,尚無資費回家,吾無面目可見人矣」,寄信人在朋友的幫助下,往家中寄了兩塊銀元。在僑批中,這種幾家歡喜幾家愁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不論有錢沒錢,在海外拼搏的華僑們都會定期往家中寄僑批,報平安。雖然貧富有殊,但對親人、家鄉的牽掛都是一樣的!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時局動蕩不安,海外華僑對祖地充滿牽掛,對時局的變化更加關注和敏感。這在僑批中體現得最為生動。有一封兒子從新加坡寄給廈門父母的僑批中慷慨陳詞:「為國家效力必以盡國民之份子也,夫論男子之志視死如歸,戰事何必怕耶」,至今讀來感人。寄信人還憤慨地道「不願見祖宗廬墓為外人所侵入」。更為難得的是,這位海外僑胞洞察當時世界局勢「現今之際不只中日開戰 世界第二次大戰在眼前耳。」充滿了對國事、家事的關切。

  廈門批局金門島上設分局

  福建省集郵協會郵展委員葉建偉先生從事僑批研究多年,他指出,歷史上,除了官方的郵局和專業的批局經營僑批,許多在南洋和內地經營實業的商人見到僑批客源巨大,索性就兼營起批局,這成為了當時一種普遍而獨特的現象。

  1908年,僑商黃秀烺創辦炳記行兼營僑批,林慶年1925年創辦林金泰茶社兼營僑批。後來,廖悅發、黃奕住、殷雪圃等創辦錢莊,亦經營僑批。葉老先生說,據統計,廈門批局最繁榮時達到196家(另一說為117家),而他個人收集到的與廈門有關的批局達四百多家,可見當年廈門僑批業是何等興盛!

  葉老還收集到當年20多家廈門批局在新加坡做的廣告。可見,廈門批局與海外的密切聯繫。 一張當年廈門林金泰茶行廣告上這樣寫道:「林金泰茶行兼理僑匯民信局 祖國原莊(金泰茶)遍銷全南洋群島 回文保證快捷 接收全國僑匯民信 匯價公平!」,葉老先生透露說,僑批業的繁榮也得益於當時優秀的僑批業人才。林語堂的嶽父廖悅發就是當年一位傑出的僑批業人才,曾先後擔任天一批局和洪日興批局的經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僑批業的興盛帶動了金門僑批業的誕生和發展。他披露道,金門的第一家僑批局是20世紀30年代由廈門正大批局設立的分局,1949年後金門才獨立設立了批局。廈門的僑批在解放後實行了歸口管理,文革期間僑批業務還在開展。據說,僑批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末。然而,金門僑批的經營則持續了更長的時間,金門三益批局一直經營到2001年,被稱為「末代批局」。現在,僑批雖然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但僑批文化積累豐厚,它的挖掘、研究、發現還有很大的空間。

相關焦點

  • 初探福建僑批
    福建是我國的著名僑鄉之一,大量僑胞分布在世界各地。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逐漸形成以泉州、廈門、福州、漳州、莆田區域為中心的僑鄉體系。這些由華人華僑和家鄉親屬的「銀信」往來,形成一封封承載著海外遊子思鄉深情,飽含幾代人的家國情懷的僑批,散布在福建東南沿海的僑鄉。目前,關於僑批的最早紀錄是明嘉靖年間石獅《蔡氏族譜》中記載:「思叔弟也……取婦後,遂往呂宋求貲,疊寄潤於兄弟,二兄景超全家賴之,修理舊宇,俾有寧居。」此處的「潤」即指錢款。經過漫長的歲月,時代的變遷,大多數僑批消失在歷史的進程裡。
  • 廈門歌仔戲《僑批》濃情獻演第七屆福建藝術節
    廈門歌仔戲《僑批》濃情獻演伍晉攝東南網1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14日,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參演劇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在福州大戲院上演。傳統中帶創新的歌仔戲音樂、寫意的舞美和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讓到場觀眾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
  • 歌仔戲《僑批》首演 再現華僑華人鄉愁記憶
    歌仔戲《僑批》首演 再現華僑華人鄉愁記憶 2019-04-18供圖 攝   中新網廈門4月18日電 (記者 楊伏山)「僑批」早年曾是海外華僑寄回家鄉的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被稱為華僑和僑眷的生命線。18日晚,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的歌仔戲《僑批》在廈門首演,生動再現當年閩南華僑華人的這一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
  • 僑批是共同的記憶
    福建是中國主要僑鄉,華人華僑、僑屬數量僅次於廣東,居全國第二位。福建僑鄉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逐漸形成以泉州、廈門、福州、漳州、莆田區域為中心的地域體系。①此處的「潤」即指錢款,這是目前發現最早記載的僑批。「批一封,銀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煩,仔兒著支持,教伊勿賭錢,田園著繳種,豬仔哩著飼,待到賺有猛猛歸家來團圓。」這首潮汕民謠訴說了「僑批」的重要性。迄至清末,我國的金融郵政機構還不完善,海外僑胞傳送信件及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主要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
  • 廈門歌仔戲《僑批》濃情獻演
    伍晉 攝東南網11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澤貴)14日,作為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參演劇目,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在福州大戲院上演。傳統中帶創新的歌仔戲音樂、寫意的舞美和演員們走心的表演,讓到場觀眾深深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中。
  • 廈門歌仔戲《僑批》入選國家資助項目
    從此黃日興的生命與華工命運、僑批緊緊地連在一起,從他手中傳遞的每一封僑批,都是他鄉之客的懷鄉之情。 臺海網1月9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的歌仔戲《僑批》,日前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這也是福建省唯一獲得資助的項目。全國110家藝術機構單位申報了125個項目,一共17個項目入選。
  • 廈門歌仔戲《僑批》將於近期登陸小白鷺藝術中心
    新版歌仔戲《僑批》將於近期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上演。(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供圖)臺海網7月24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22日,記者從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獲悉,新版歌仔戲《僑批》將於8月8日晚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與觀眾見面。「信」閩南話讀「批」,「僑批」指的是海外華僑寄回家鄉的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
  • 廈門歌仔戲《僑批》將於近期登陸小白鷺藝術中心
    新版歌仔戲《僑批》將於近期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上演。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供圖)臺海網7月24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22日,記者從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獲悉,新版歌仔戲《僑批》將於8月8日晚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與觀眾見面。
  • 歌仔戲《僑批》獻演第七屆福建藝術節
    歌仔戲《僑批》獻演第七屆福建藝術節 2018-11-14 19:08記者劉可耕 攝 該劇講述的是,鴉片戰爭後,廈門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閩南人從這個口岸被賣「豬仔」到南洋當苦力。南洋遠隔大洋,通信極為困難,最初到達南洋的華工,與家人的聯繫方式就是託熟人或同鄉回國時把銀信捎帶回鄉,因此,產生了幫人傳遞銀信的「水客」。 記者劉可耕 攝歌仔戲《僑批》劇照。
  • 歌仔戲《僑批》在廈門小白鷺藝術中心公演
    歌仔戲《僑批》在廈公演該劇本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廈門日報訊(記者 郭睿)昨晚,歌仔戲《僑批》亮相小白鷺藝術中心金榮劇場,臺下座無虛席,有省市戲劇界專家,有廈門藝術學校的學生,也有從島外風塵僕僕趕來的戲迷。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的專家學者對新時代僑批文化的研究目標、研究路徑、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世界華人研究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提出,僑批不僅是中國華僑華人和僑鄉的珍貴遺產,也是近現代以來國際移民書信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多年來將僑批研究放在國際移民書信遺產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理念、機制安排,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尤其需要堅持發展。
  • 僑批學者齊聚江門 探討「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
    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的專家學者對新時代僑批文化的研究目標、研究路徑、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世界華人研究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提出,僑批不僅是中國華僑華人和僑鄉的珍貴遺產,也是近現代以來國際移民書信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多年來將僑批研究放在國際移民書信遺產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理念、機制安排,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尤其需要堅持發展。
  • 中西合璧歷史建築,郵政史,金融史民間僑批局,福建龍海天一總局
    天一總局,位於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流傳村,系由旅菲華僑郭有品於1880年(清德宗光緒六年)在家鄉漳州府龍溪縣二十八都流傳社創辦,時稱"天一批郊";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改稱為"天一信局",並擴大為四個局,設龍溪流傳為總局,廈門、安海、呂宋為分局。
  • 廈門僑批文化廣場將竣工 品僑批文化感受家國情懷
    廈門僑批文化廣場將竣工 品僑批文化感受家國情懷 2017年07月20日 11:25   來源:廈門日報
  • 福建參演劇目首亮相 歌仔戲《僑批》今日上演
    本屆中國戲劇節上,一部飽含福建深厚文化底蘊的優秀劇作即將上演——30日下午,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作的歌仔戲《僑批》,將在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與廣大觀眾見面。福建是華僑之鄉,僑批是海外華僑與家鄉的往來書信,是一種銀信合一的特殊寄匯方式。
  • 歌仔戲《僑批》亮相中國戲劇節 再現閩南華僑華人鄉愁記憶
    30日下午,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的歌仔戲《僑批》亮相第十六屆中國戲劇節,在海峽文化藝術中心展演,生動再現當年閩南華僑華人的這一鄉愁記憶和文化符號。據悉,《僑批》由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創排,三度榮膺「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曾學文擔任編劇,中國評劇院著名導演韓劍英執導,中國藝術節表演獎獲得者莊海蓉、梅花獎獲得者蘇燕蓉、中國戲劇節優秀演員獲得者陳志明和多次獲得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金獎的曾寶珠等一批優秀演員聯袂獻演。其中,蘇燕蓉是第一位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歌仔戲演員。
  • 僑批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福建是我國的著名僑鄉之一,華僑、歸僑、僑屬的數量,居全國第二。主要分布在以泉州、廈門、福州、漳州、莆田區域為主的區域。早18世紀以前,福建就有先民出洋到東南亞謀生,隨著歲月的延續,福建成為中國最大的移民遷出地之一。目前,光祖籍泉州的華僑就有700多萬,僑屬有300多萬。由此催生的僑批業盛極一時,大量的僑批局分布在福建東南沿海各地。我國是一個以「族群」為基礎的國家,親緣關係是其根本。華人無論身在何處,他們都有共同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
  • 僑批逐漸走進大眾生活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向記者介紹,通過考察這些華僑建築,體現出艱苦奮鬥、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  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的專家學者對新時代僑批文化的研究目標、研究路徑、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 僑批逐漸走進大眾生活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向記者介紹,通過考察這些華僑建築,體現出艱苦奮鬥、愛國愛鄉的華僑精神。  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的專家學者對新時代僑批文化的研究目標、研究路徑、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
  • 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名單公示 廈門歌仔戲《僑批》上榜
    廈門歌仔戲《僑批》上榜,成為福建唯一一個入選項目。今年9月4日,國家藝術基金髮布了《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申報指南》和《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0年度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助項目申報名單》,面向2019年9月以後通過結項驗收的大型舞臺劇和作品創作項目組織申報評審,選優拔萃,給予滾動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