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2020-12-11 徐老遊123

作者:郭學明

1.什麼是封建制度

中世紀前期歐洲長達4個多世紀處於動蕩、戰亂和分裂狀態。9世紀開始,逐步形成了封建秩序。

所謂封建制就是:國王給封臣土地,對其保護;封臣再給下級附庸土地,對其保護;領主授予附庸在這塊土地上的統治權。如此,各級附庸不僅獲得土地收益,還是受封土地上的統治者。

封建制度下,國王作為領主與依附於自己的貴族的關係,貴族作為領主與依附於自己的下級騎士之間的關係,是交換關係:

領主的義務:

(1)保護依附者

(2)封給土地

(3)授予統治權

依附者的義務:

(1)向自己所依附的領主效忠;

(2)每年(率領其手下的附庸)自帶武器裝備與馬匹為領主服兵役,一般不多於40天;

(3)在國王長子被授予爵位、長女出嫁和國王本人被俘需要贖金時,封臣要貢獻援助金,相當於份子錢。

超過這三項義務,臣屬有權拒絕。

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

圖:中世紀騎士裝備

2.封建社會的農奴

封建制度下,絕大多數土地都在國王、教會和貴族(騎士)手裡,這些人是不種地的,土地由農民耕種。耕種土地的農民沒有土地所有權,但被限制在土地上,依附於擁有土地的王公貴族,沒有人身自由,是為農奴。許多人對農奴的概念理解有偏差,潛意識中以為農奴與奴隸差不多。其實有很大的區別。

農奴從領主那裡得到土地的使用權,作為交換,他每周要拿出一定的時間到領主的「自留地」幹活,農奴自己分到的土地也要交稅。農奴分到的土地是可以繼承的,但他不能離開土地。農奴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被限制在土地上。

農奴制度可以追溯到4世紀前期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時期,他下了一個敕令禁止農民離開土地。當然,中世紀農奴逃跑還是比較容易的。一個領主的管轄範圍很小,追逃能力有限,哪裡缺勞動力,哪裡的土地多,哪裡的領主條件好,農奴就可能逃到哪裡去。工商業城市興起後,農奴逃跑的去處更多了,領主們也沒有什麼辦法。所以聰明的領主就會對農奴好一些。

《封建社會》一書作者馬克·布洛赫歸納:「農奴作為佃租人,恰像其他任何人一樣,承擔同樣的義務,擁有同樣的權利。他對財產的擁有不再是朝不保夕,而且,一旦交付地租,履行了各種役務,他的勞動成果就屬於自己。」(《封建社會》416頁)。

農奴的土地(承包權)是可以繼承的,房子是自己的,種植什麼也是自己說了算。沒有統購統銷,沒有剪刀差權力定價,可以到集市自由貿易。

3.封建制度的性質

封建制度一種特殊的社會制度,是對羅馬帝國曾經形成的強大和集中的權力的解構,是權力碎片化的制度。正是由於權力的分解和消弱,帶來了社會制度根本變革的機會。現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理念在中世紀萌發,城市自治、代議制和憲政主義的實踐從中世紀開始,文藝復興發端於中世紀,宗教革命的思想準備源於中世紀,自由主義的萌芽也在中世紀孕育。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冊459頁)中說,「近代社會的根源深深地紮根於中世紀時代的歷史裡。」可以說,人類新時代的光明是在中世紀孕育的。

圖:萊茵河邊城堡

4.封建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中世紀歐洲封建制度的建立是從查理曼的爺爺馬特開始的。馬特是法蘭克墨洛溫王朝大權在握的宮相,也是加洛林王朝未加冕的開創者。他最先向追隨者分封了土地,以換取他們的效忠和軍役。

用土地換軍役基於以下原因:

馬特時代,由於穆斯林騎兵的入侵,重裝騎兵成了歐洲戰場的主角,成了獲取戰爭勝利的最關健因素。而裝備一個重裝騎兵花費很大。按照《封建社會》一書的作者馬克·布洛赫估算,一匹戰馬、一個頭盔和一副胸甲的價值就相當於15頭牛。還有人估計:一個騎士的全部裝備價值45頭奶牛。如此昂貴的裝備絕不是普通人所能負擔的,也絕不是普通俸祿所能供養的。而且,一個重裝騎士若要熟練地駕馭戰馬使用武器,必須進行長年累月的軍事訓練,必須職業化,培訓和長期供養騎士也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由於法蘭克人政治起步晚,國家意識淡薄,儘管他們成為西歐統治者已經二百多年了,但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國家組織和行政體系,當然也沒有建立起稅收體系。由於戰亂不斷、強盜橫行,交通中斷、經濟落後,貨幣也不流通,國家無法收稅,即使收了實物貢賦,也沒有辦法運到「首都」來。法蘭克國家也沒有首都,國王帶著隨從去各個領地巡遊,順便把貢賦吃「回來」。這樣的國家根本沒有支付手段供養常備軍,更無法養活裝備昂貴的職業騎士。

所以,以土地受益作為薪酬,換取騎士的效忠和軍役,成了現實的選擇,封建制度由此而立。

封建制度下,各級領主與附庸的關係實質上是一種契約關係,交換關係。附庸一詞就漢譯文字看帶點貶義。但中世紀歐洲附庸的準確概念是指「擔任武裝侍從的自由人,與領主有著特殊的親密的關係。」領主與附庸的關係是對等的,附庸和領主都不能違反契約。

附庸為領主服軍役不是無限制的,一般不超過40天。

前面提到的附庸對領主的三項「援助」金,最初是附庸自願禮贈的性質。在德國和義大利北部,一直是這種情況;在法國隨著王室地位的加強和擁有了常備軍,則發展成為一種稅款;在英國,國王與他的貴族附庸們就這個問題互相博弈,由此導致《大憲章》的產生和代議制興起。市民階級的代表進入議會也與《大憲章》有關。

領主封給附庸的土地按理說是不能繼承的,因為土地上的收益相當於服役薪酬,一旦契約一方去世,契約就會自動失效。但實際上附庸獲封的土地都是繼承的,因為如果領主不同意附庸的後代繼承土地,就會使所有的附庸警覺。為領主賣命,有可能戰死,卻不能保證後代的生活,「將使所有循規蹈矩的人絕望」。所以,查理曼大帝告誡自己的後代:「好自為之,不要剝奪孤兒的採邑。」(《封建社會》上卷322 頁)。再說,如果領主不同意附庸的後代繼承土地,他就會失去這個附庸。而他畢竟需要附庸為自己效力的,所以他也沒有必要剝奪附庸的繼承權。

就附庸的後代而言,如果不繼承父輩的義務繼續效忠領主承擔軍役,他就會失去土地,失去一切。

弗朗索瓦·岡紹夫認為,封建主義是一套制度,它們創造並規定了一種自由人(附庸)對另一種自由人(領主)的服從和役務——主要是軍役——的義務,以及領主對附庸提供保護和生計的義務。(《封建社會》7頁)

領主與附庸關係的確立絕大多源於軍役的交換,也有其他原因確立領主與附庸關係的,例如收買海盜。英國王室的祖先諾曼人羅洛,就是法國國王傻瓜查理為了平息海盜之擾,割讓了法國西北部沿海一塊土地給他定居,這塊土地被叫做「諾曼第」。

也有一些土地所有者在戰亂不斷的時代為了安全主動投靠有勢力的領主以尋求癖護,成了「自帶土地」送上門的附庸。

按說一個附庸應當只有一個領主,但實際上一僕多主的現象很多。一個附庸可能不止向一個領主效忠。因為附庸的土地可能來自不同的領主,或由於繼承其他親人的遺產,或由於聯姻。13世紀時,一位德國男爵相繼成為20位領主的授田附庸,另一位男爵則有43位領主(《封建社會(上卷)》343頁)。一旦領主之間發生衝突時,一僕多主的附庸還要費心思判斷應當效忠哪一方。

圖:聖馬利諾城堡

圖:海德堡的王宮城堡

5.封建制度對權力的分解

國王把土地分封給附庸,本來並不意味著土地上的統治權力也下放了。但由於封建制下國家沒有可靠的經濟來源,無法形成有效的統治,事實上造成了分封地各自為政的局面,享有土地的封建領主不單純是地主,也是他那塊土地上握有全權的統治者。他既是行政長官,也是軍區司令、還是警察局長和法官。皇帝或國王的權力,也就是國家的權力,被分解到私人手裡了。國家的影響力非常小。皇帝和國王的權力僅在自己的領地上管用。封建制度統治的重心下移,使社會分割。封建時期的歐洲分割到了什麼程度呢?以德國為例,多達300多個邦國,1400多個騎士領地。

中世紀歐洲的權力是被帝王、教會和貴族騎士分享的。其中教會和貴族騎士的權力最為廣泛和實際,而皇帝和國王的權力是比較虛的。東方的君主讓臣下去死,臣下必須去死,還要謝主隆恩。歐洲的君主絕對做不到這一點,要附庸出軍役超過40天還要商量,徵點稅也要商量。中世紀歐洲的君主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君主與臣下是契約關係,而不是支配與順從的關係。皇帝國王可以在契約範圍內號令自己的附庸,但無法使自己的權力和權威超出契約以外,也不能穿越他的附庸下達給附庸的附庸和所有的臣民,因為每一級附庸只效忠自己的領主,不會效忠領主的領主,不會隔級效忠。國王只在屬於自己的領地——自留地上——擁有實實在在的權力。附庸則在他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擁有絕對的自主權。

「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眾多的小諸侯甚或僅僅擁有幾個村落的領主瓜分統治權。」(《封建社會》29頁)。封建制使權力分解和弱化,無法形成強大的專制。封建制是一種分權專制制度,不是集權,更不是極權,是一種很弱的專制,是自專制問世以來權力最弱的制度,是統治權力的碎片化。封建制其實是一種新的文明。所以有人說:「封建制度不是一座跨越野蠻和文明之間的海灣上的橋梁——它本身就是文明。」(《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下冊327頁)。

圖:中世紀城堡示意圖

圖:城堡室內

6.封建制度的標誌——城堡

城堡是歐洲封建社會的標誌,是歐洲歷史的見證。中世紀的歐洲實際上是被城堡統治的。星羅棋布的城堡是一個個小社會的政治中心。

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沒有城堡。那時候帝國實行中央集權統治,各行省總督是中央政府委派的。雖然國家也把土地分給貴族和功臣,但行政管理權沒有下放,整個帝國的法令是一致的,管理是統一的。羅馬大道四通八達,哪裡有造反中央政府就會派羅馬軍團去鎮壓。國家不允許地方官員各自為政,更不準許建城堡等軍事建築,只在邊疆地帶才有防禦蠻族入侵的兵營和長城。比如英格蘭北部的哈德良長城。

歐洲中世紀封建社會和城堡的形成與三大衝擊波有關。公元711年穆斯林從南邊入侵,公元793年開始的北歐諾曼人從北邊入侵和公元899年開始的匈牙利馬爾扎人從東邊入侵,戰亂局面長達300多年。

北歐海盜諾曼人的侵擾神出鬼沒,持續不斷,規模小但頻率高,這使得中世紀歐洲軍事力量呈分散化和堡壘化,政治權力呈碎片化和政府私人化。散布在歐洲各地的城堡成為一個個微型的權力中心。

城堡在9世紀初出現。最早的城堡是邊疆的軍事防禦建築,因戰亂和封建割據,「每個地方都布滿了堡壘」(《中世紀的城市》46頁)。不久之後,這些對外防禦的堡壘演變成了封建割據的據點,演變成對內進行統治的區域政治中心。

當然,城堡不是隨便什麼人有土地有錢就可以建的,建城堡必須經由國王批准。批准建城堡事實上就等於授予了地方統治權,就等於批准組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政體。

城堡的存在建立了一種秩序,維護了(或許維護了)一方的安定。但它的存在也是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障礙,是商業活動的障礙。

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屬於綜合性建築,(日本16世紀織田信長、豐臣秀吉時代的城堡也是),是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的綜合性建築。城堡裡有領主家庭住所,軍人營房,行政辦公和司法審判場所,僕人住所,夥房,儲存生活物品的倉庫,還有監獄。大多數城堡的地下室都有暗無天日的地牢。有的大城堡內還有教堂。

中世紀後期以商業為主要目的的城市興起後,城堡對經濟的支配地位和社會中心的地位被城市所取代;14世紀可用於軍事用途的黃火藥發明後,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和野戰時代,城堡失去了軍事價值;16世紀民族國家開始逐步形成,王宮成為統治中心,城堡又失去了政治價值。城堡或改做他用,或棄用。歐洲現有上千個中世紀城堡遺址。

圖:英格蘭王宮城堡——倫敦塔

關注徐老遊

跟著老徐看世界

相關焦點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三——自治城市,自由的保障
    (法國中世紀興建的小城科爾馬)歐洲中世紀之三 自治城市作者:郭學明1.工商業城市的出現由於戰亂,特別是8世紀穆斯林控制了地中海,貿易中斷,商業衰落,羅馬帝國時期沿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大都衰敗了,100萬人口的羅馬,只剩下6000人。
  • 權力的遊戲,歐洲中世紀城堡衰落之謎
    城堡,是中世紀歐洲的標誌性建築,他們是騎士們的主戰場,也是貴族們的名利場。從中世紀早期開始,城堡開始大規模出現在歐洲的土地上,此時的城堡是標準的軍事建築,一切以僅是防禦為重。大約從13世紀中晚期開始,雖然仍有少量城堡為軍事目的而建造,但建造得越來越多的是具有較好居住功能的「城堡」,建造者更多考慮的是方便生活和炫耀身份,而不是提升軍事力量。
  • 歐洲中世紀十大著名城堡風景圖
    中世紀的歐洲,由於採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從城市共和制到封建領主制: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城市制度的倒退
    因此從公元1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以來,義大利半島的城市制度發生了數次翻天覆地的變化,市民們曾經建立過短暫的城市共和制,但是到中世紀晚期,義大利半島的社會制度卻發生了從城市共和制向封建領主制的倒退。而通過研究義大利城市制度的數次變化,我們就能夠更加詳細地了解義大利社會制度發生倒退的深層次原因。
  • 中世紀歐洲權力鏡鑑:城堡建築——軍事防禦工事向奢侈品的嬗變
    城堡從產生就具有重要的作用,發展到歐洲中世紀,它已經成為政治經濟生活的重要載體,是中世紀建築、軍事、文化、經濟的重要內容,為了解中世紀的歷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城堡的產生歸因於軍事,但是它同時兼具了居住功能。
  • 《中世紀的英雄與奇觀》:走近英雄亞瑟王,勇敢的騎士和防禦城堡
    武器常常與英雄的性命緊密相連,息息相關,大有劍在人在,劍亡人亡之意。亞瑟自身跨越了封建價值觀的兩個連續發展階段:12世紀的英雄主義和13世紀的騎士風度。什麼是傳說,什麼是現實,這真是騎士制度的問題一直以來,熱衷完美,又會為那些被壓迫的人打抱不平的騎士神話,可以穿越傳說、文學和電影,留存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而騎士制度,則出現於11世紀,它是封建制度最有特色的表現形式。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一、城市化的興起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加速,為中世紀大學興起提供了基礎中世紀的歐洲,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解體,封建制度逐漸深入人心,生產力迅速發展,商品經濟趨向於發達,尤其是在連接各國和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重要港口,隨著商業的繁榮和物資的充裕,一大批城市迅速出現,並發展繁華
  • 為什麼古代中國大規模修建城池,而中世紀的歐洲卻更多修建城堡?
    城堡乃是歐洲中世紀的特有產物,主要是歐洲貴族為保護守衛自己領地而修建的軍事堡壘。中國城池則起源較早,早在殷商時期便已經開始利用版築技術修建城池,後世只是在規模和材料上有所變化而已。那麼為什麼古代中國熱衷於修建城池,而西方則熱衷於修建城堡呢?
  • 裂地分矛,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國中之國」與王權的對抗
    封建制度是緣起於法蘭克人,在日耳曼人的原始部落中,有權有勢的統治階級對自由民提供保護,而出於交換,自由民則作為附庸向這些人效忠,並履行參軍打仗的義務,這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隨著國家的建立中慢慢形成了早期封建主與附庸的關係,公元5世紀日耳曼人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標誌著歐洲早期封建制度的徹底形成
  • 堅固的歐洲中世紀城堡
    你是不是認為,只有美麗的童話中才會出現城堡?你是不是認為,城堡裡生活著童話裡的王子和公主?實際上,在公元1000年左右,歐洲各地到處都有城堡。可是,這些並不是出現在童話中的城堡,而是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城堡哦!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難怪有學者評價道歐洲就是一個天然的火藥桶,一點就燃。從英法百年戰爭到拿破崙霸業,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都是所有戰爭的策源地。那麼歐洲中世紀的生活到底是怎樣的呢?和今天有什麼不同?首先中古時期的歐洲和人們今天印象中的歐洲是不一樣的,今天的歐洲經歷了君主立憲制,工業革命,資本主義,所以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秩序,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能理解的世界面貌。
  • 講武堂:歐洲城堡 中世紀土豪的「末日避難所」
    「在那個年代,我們不知道圍城會如此艱苦,也不知道會遭遇如此強烈的抵抗……」也無怪乎歐洲的封建主們會對其情有獨鍾,在短短的幾百年間修建了不計其數的城堡。自此以後,最接近城堡的也就是客家人為了保護宗族利益修建的客家圍屋,但數量始終不多,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沒有形成類似於歐洲的城堡文化。
  • 中世紀歐洲君主為啥熱衷修城堡?難道為了上演《美女與野獸》?
    大家都知道童話故事都是騙人的,而且中世紀的那些騎士其實都是一些糙漢,才沒興趣玩什麼小清新的愛情八卦劇呢!歐洲中世紀君主熱衷修城堡的真正原因其實很功利,那就是修築城堡其實比擴建軍隊更加省錢!在任何時期,如果要想控制一個地區,就必然要在這個地區擁有軍事上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要有駐軍。
  • 住在中世紀的歐洲城堡舒服嗎?
    歐洲遊,一定離不開參觀各國的城堡,其中我旅遊過的國家中,城堡佔比比較多的國家是:法國和德國。塞哥維亞城堡 Alcazar de Segovia,塞哥維亞,西班牙最近包包在看關於十字軍的歷史,似乎對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多了一份了解。
  • 住在中世紀的歐洲城堡舒服嗎?
    歐洲遊,一定離不開參觀各國的城堡,其中我旅遊過的國家中,城堡佔比比較多的國家是:法國和德國。瑪利恩城堡 Festung Marienberg,維爾茨堡,德國 塞哥維亞城堡 Alcazar de Segovia,塞哥維亞,西班牙 最近包包在看關於十字軍的歷史,似乎對歐洲中世紀的城堡多了一份了解。
  • 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歐洲中世紀農民和騎士。)四,在歐洲,密布著無數城堡,據說,僅在德國境內就有兩萬多座古城堡,平均每16平方公裡就有一座。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二,歐洲中世紀是「無知和迷信的時代」,「宗教的言論置於個人經驗和理性活動之上」。 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
  • 歐洲城堡怎樣來的
    多佛城堡。13世紀畫家馬修馬裡斯筆下的城堡之戰。說起對中世紀歐洲的印象,城堡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到了10世紀,法國、德國、義大利……幾乎歐洲所有國家的大小領主都知道了這種丘堡易守難攻的威力,上萬座丘堡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這就是城堡在硝煙中誕生的經歷。城堡不光是防禦工事,更是進攻利器。對於1066年的英格蘭人(當時更確切應該叫做盎格魯·撒克遜人)而言,他們第一次看到城堡之時,就是被徵服之日。
  • 中世紀的莊園和城堡
    存在軍事封地、附庸和從此使用長槍作為衝殺武器的重裝騎士獨佔武器,這只不過是史學家們通常所說的「封建制度」很有限的一個方面。封建制度一般是與公共權力的深刻危機及其無秩序地分散到地方領主手中相聯繫的。形容詞「封建的」和「封建制度」這個詞一樣,常常使用的完全不確切,甚至完全用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