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坑巖發電廠。
高坑巖(大磨灘)瀑布。
上世紀40年代,一群年輕人在磨灘瀑布上留影。
重慶晨報記者 李煉 攝影報導
大山大水的重慶,瀑布數以千計:有「亞洲第一瀑」美譽的青龍瀑布;名列「中國最高瀑布」的四面山望鄉臺瀑布;巫溪白龍過江,涪陵青煙洞的梯級瀑布群,都是重慶名瀑……然而,這些有名的瀑布景觀,大多藏之深山。而今天要介紹的瀑布景觀,不但近在主城,交通便利,還是重慶早期水力發電的濫觴之地。
瀑布
穿過北碚歇馬鎮原中科院柑橘研究所(現屬西南大學)的大片果園,在一條名叫大磨灘的小街過橋後左轉前行約300米,便可以到達磨灘瀑布的上方。
據資料記載,磨灘瀑布高38米,寬62米。雖然僅萬州青龍瀑布的一半多一點,但身臨其境仍令人震撼。磨灘瀑布因其地處磨灘河而得名。磨灘河的上遊由梁灘河與虎溪河兩大幹流組成,經過磨灘瀑布之後的河段名為龍鳳溪,在北碚匯入嘉陵江。磨灘的得名有多種版本,傳播度最廣的是兩個:一說是因河中石灘上有一坨狀如石磨的圓形石頭而得名;一說是河岸邊有大水磨而得名。因河流的上遊還有一處地名叫小磨灘,所以此地也叫大磨灘,也有把瀑布叫做大磨灘瀑布的。家住大磨灘小學旁年近八旬的徐大爺告訴記者:原來河灘裡確實有一塊圓形的石頭,河邊也有很大一個水磨碾坊,「河上還有一座石橋,全部是用很大的亙石頭砌的。現在石橋變成了水泥橋,石灘被清理了,碾坊也拆了好多年。」
磨灘河水在離橋不遠處的懸崖邊飛流直下,瀑下深潭名曰高坑,故也有將磨灘瀑布叫做高坑巖瀑布的。
電廠
成書於1937年的《巴縣誌》,對高坑巖瀑布有這樣的記載:「河水由數十丈之懸崖陡下,雷奔濤怒,危崖鬥出,瀑布若飛,其下石坑幽深,水勢壯激,測水力者謂可發電。」其實,早在1933年,盧作孚已經在邀請留學法國的工程師張華到北碚對梁灘河進行踏勘,開始了包括興建水力發電在內的梁灘河規劃設計。但由於當時民生公司忙於擴大運輸業務,難以抽出資金辦電廠,加之後來抗戰打響,直到1943年6月才成立了名為富源水力發電公司的董事會,開始建設高坑巖電站。儘管如此,高坑巖電站還是被水電專家朱文杰教授列為中國早期水力發電的案例之一。
據原北碚區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裘嘯明先生介紹,高坑巖電站1944年底建成,同年12月正式發電,兩臺共32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使用,總發電量為400千瓦。從此,北碚城區進入了「電燈時代」。1948年,富源水力發電公司又在下遊約500米處建成發電量為125千瓦的小坑巖電站,1949年與高坑巖併網發電。如今,經過多次改造擴容,發電量已是當初的數倍。
高坑巖電站主要由蓄水壩、引水系統和發電廠房三部分組成。如今,汽車也只能開到瀑布上方的巖邊,要從引水堰到達下方的發電廠房必須步行經過長長的一坡200步梯坎。進入廠房,響徹了70年的隆隆機聲與不遠處瀑布的轟鳴聲交相輝映,與人交談都必須提高分貝。
記者現場看到,小坑巖電廠廠房全部用石頭砌成,主體由圓形和六角型的各一棟高高的建築體構成,看上去像一個古老的歐洲城堡,朱文杰教授認為其「建築別具特色」。
風景
在一本反映北碚近現代歷史的畫冊中,記者見到了一幅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的老照片:一群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在磨灘瀑布上方的一塊巨石上留下了自己青春的身姿與容顏。
其實,磨灘瀑布歷來就以風景優美而著稱,在瀑布上方的石壁上,至今還保存了古代文人雅士用以近距離觀賞瀑布的石室(近年來為了保證遊客安全,已用鐵柵欄將其隔離)。抗戰期間,此地更是吸引了郭沫若、翦伯贊、于右任等知名人士到此一遊,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的孫科在不遠處建有別墅,中蘇文化協會也設在附近的白鶴林劉家大院內。在眾多文化名人留下的詩文中,尤以趙筱麟的《高灘噴雪》一詩最有代表性:「懸巖鎮日雪花彈,十裡清溪大磨灘。萬古晴空霏玉屑,我來六月亦知寒。」
如今,不論是高坑巖的大瀑布,還是小坑巖的小瀑布,都成了都市人喜愛的風景。一個在河邊開燒烤店的老闆告訴記者,春天,河邊的山上開滿了桃花,「那是我們生意最忙的時候。」(來源:重慶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