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坂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第二大港口,是關西地區的「海陸空」門戶。市內河道縱橫,水域面積佔城市面積的十分之一,河上1400多座造型別致的大小橋梁將整個市區連為一體,河流如織,四通八達,素有「千橋之都」的美譽。大阪市有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但我覺得不能不看的應該是「大阪城」。
日本有舉世公認的三大名城:大阪城、神戶城、熊本城。如今的大阪古城,坐落在市中心的大阪公園裡。保留了日本江戶時期所修建的城牆、城門、塔樓、倉庫等13處建築,整個城堡遺蹟約71萬平方米的範圍被日本指定為國家特別歷史遺蹟,是日本最受歡迎的古城之一,在十六世紀統一國家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阪城公園面積廣闊,布局精巧,有風景秀麗的庭院,有枯山水,它融合了建築、雕刻、繪畫、庭園藝術,曲徑通幽處更有禪學的韻味。每年1月下旬至3月上旬,園內梅林裡的梅花盛開,吸引眾多旅行者前來觀賞。而到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這段期間,4000多棵櫻花競相開放,更是大阪市內頗具人氣的賞櫻名所,但最引人矚目的還是古城那古老的建築和悠久的歷史。
整個大阪城分為內城、中城與外城,氣勢恢宏的城門、高大陡峭的城牆及內外兩道寬闊的護城河,十分壯觀,其他任何一座日本古城都無法與其相比。尤其護城河上長達12公裡的城牆,用大量的巨石堆砌而成,極其雄偉,令大阪城固若金湯。走進大阪城公園,一株株松柏和一棵棵櫻花樹遍布公園,滿目青翠。往裡走,很快便看到那高大的城牆和寬闊的護城河。城牆高達20米,而且非常陡峭,規模之巨大,氣勢之雄偉,令人咋舌。中國的長城平均高7.8米,唐朝的長安城牆高6米,明朝的南京城牆高12米,相比之下,自然遜色。
大阪城的石牆是用從日本各地運來的高質量的花崗巖石切割累積而成,鏽跡斑駁、風化之下都是古舊的味道。整個城牆約動用了 50 萬塊石頭,在重要位置更是使用了少見的巨石,其中最大的高4米,重量約為130噸,這在世界城郭建設中也是少有。在櫻門的牆上貼著一塊約60平方米大的石塊,讓觀者匪夷所思,不知當年是花費多大力氣才將其鑲鉗豎立在石壁之上。埃及的胡夫金字塔每個石塊約2.5噸,金字塔內部的最大的花崗巖塊也不過80噸,英國巨石陣中最大的石塊也只有45噸。城牆的石頭上面有各種刻印,顯示貢獻石頭的封建諸侯的所有權。雖然經過戰亂,但是內外兩道護城河以及兩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只是從殘存焦黑的石壁仍可懷想當年德川與豐臣交戰時的慘烈情形。站在城外看不到城內之景,這是封建城主的特點,圍住自己的一切,不讓陌生人進入,城圍得越嚴實,政權就越牢固。
從公元57年開始到現在的1900多年間,日本經歷了彌生、古墳、飛鳥、奈良、平安、南北朝、室町、安土桃山、江戶、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十幾個朝代。1583年正值日本的安土桃山時代,剛剛統一日本列島的豐臣秀吉下令建造大坂城,以此彰顯自己的豐功偉績和至高權力。他動用數十萬勞工,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主城修建,號稱攻不破的城。秀吉喜歡帶著眾多國內外來客在主城內遊覽,奧御殿內部裝飾的金銀以及收藏的財寶,令來訪者驚嘆不已。城內還專門打造了絢爛豪華的純金茶室,豐臣秀吉曾經多次在大阪城舉辦過規模空前的茶會。此後的15年間,直到秀吉病逝前,仍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第二、第三圈城池的建造,以及多重護城河和運河等防禦設施的建造。建城的同時,還進行著城外街區的建設,豐臣時代的大坂成為近代城市建設的先驅。
日本有一種建築很有意思,不管是它的基礎架構、還是榫卯鬥拱都是用的中國的傳統技術,但卻是日本特有的建築。在受中國建築影響的國家中,也都沒有類似的建築,這就是日本的天守閣。天守閣最早出現在日本戰國時代中期,在安土桃山時代得到快速發展,幾乎每個封建領主的城中都有天守閣作為主體建築。最興盛時期日本全國有200多座封建城池,家家都有天守閣。天守閣不僅是軍事堡壘,而且是領國的政治中心,是藩主權利的象徵。
沿著石板路從外城經過護城河抵達內城,景象豁然開朗,城中央聳立著大阪城的主體建築,這就是大阪城天守閣。遠遠望去,陽光照耀下的天守閣,白牆青瓦,鑲銅鍍金,華麗威嚴,雄偉壯觀,仍然保持著當年傲視天下的氣勢。這是大阪的標誌性景點,它見證了日本戰國時期一代梟雄的一生,從一介平民成為不可一世的英雄,豐臣秀吉的那壯闊的雄心與曾有的輝煌十分清晰的留在歷史的長河中。
天守閣高54.8米,外看5層,1層到4層採用了德川時代風格的白漆牆壁,5層採用了豐臣時代風格,黑漆牆上用金箔繪製了虎與鶴。閣頂全部是由金箔覆蓋。每個飛翹的簷端都裝飾著用金箔塑造的老虎與龍頭魚身的動物造型,把天守閣渲染的金碧輝煌。儘管它是一座重建的城堡,但絲毫不能動搖它在日本歷史上的影響力。
天守閣內部實為8層,在最高層的八樓上可以眺望大阪市景,7層以下為資料館,介紹大阪城和豐臣秀吉的歷史,從圖片文字介紹到武士鎧甲和版畫,甚至還通過木偶戲和視頻,以不同的表現形式來詮釋那段歷史,甚至用模型重現了某些經典戰役。
都說多難興邦,興城亦是如此。大阪城從1583年開始興建,至今已有447年歷史。此間歷經風雨,多次毀於一旦。能夠堅持到今天,不能不說是奇蹟,它有一段燦爛輝煌而又多災多難的歷史。
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託德川家康領銜的「五大老」輔佐他的幼子豐臣秀賴。其根本目的是用合議制度抑制德川家康抬頭,確保豐臣政權代代相傳。但德川家康很快造反。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即今天的東京建立幕府政權。1614年,德川家康率20萬大軍包圍大坂城,史稱大坂冬之陣。大阪城易守難攻,德川軍久攻不下。作為撤兵條件,德川家康要求拆毀大坂城的總城城牆、第二圍牆、第三圍牆,使大坂城幾乎變成裸城。豐臣家雖然一時接受了這個屈辱的條件,但並不履行。1615年5月,德川家康以豐臣家毀約為藉口,率15萬大軍發動大坂夏之陣,5月7日大坂城被攻陷,豐臣秀賴自刎,豐臣家族滅亡,而大坂城也在此役中化為灰燼。
1620年,德川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開始重建大坂城,將豐臣時期大坂城的遺蹟全部埋在地底,並擴張區域,抬高位置,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設計。大坂城重建工程從1620年開始,於1629年完工。此後的240年間,這裡一直是德川幕府控制日本西部地區的指揮中樞。十分可惜的是,1665年,因為遭到雷擊,天守閣被燒毀,一直到昭和復興的266年間,大坂城成了沒有天守閣的城池。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撤除幕府,由天皇親政。明治政府將大阪城內用地改為陸軍用地,建設了軍用建築,禁止市民進入觀光。還在古城東側建設了可以生產火炮、車輛等重兵器的大阪炮兵工廠,後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美軍轟炸的目標。
1928年,作為昭和天皇的即位紀念事業,當時的大阪市長提出了包括重建大阪城天守閣在內的大阪公園整備計劃,將市民募捐的150萬日元用於天守閣建設,1930年天守閣重建開始動工。基本上以德川時代的白漆風格為主,但最上面一層重現豐臣時代的黑漆描金風格。1931年11月7日,歷史上第三代大阪城天守閣竣工。1995年至1997年間,又對大阪城進行了「平成大改修」。對建築物進行了可以經受住阪神大地震程度的補強,並對外觀進行重新塗改,對受損瓦片進行更換,安裝了方便殘障者、高齡者以及團體參觀的電梯。
天守閣的南邊有為紀念豐臣秀吉而建的豐國神社。寺院境內,保存了古建築物「唐門」。「唐門」是一種仿中國建築風格的門,它代表了當時絢麗多彩的「桃山文化」,現已被列入國寶級文物。
天守閣西邊有賞櫻名所西之丸庭園。庭園內種植了600多棵櫻花樹,每年春季開花時節,夜間還會有燈光襯託。這裡夏季杜鵑花盛放、秋季紅葉如火,充滿魅力的四季景致非常值得一看。每年春季櫻花爛漫之時,晴朗天空下的天守閣,格外美麗,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慕名而來。
天守閣以南約100米的地方有一個銀色UFO形狀的雕塑,充滿未來感,是1970年大阪世博會時埋在這裡的兩個「時間膠囊」。1970年1月20日上午10點,在大阪城公園,一個總重量60噸、被混凝土嚴密包裹的不鏽鋼容器,被起重機高高吊離地面,輕輕埋入地下,人們把它叫做「時間艙1號」。8天後,另一個與「時間艙1號」長得一模一樣的「時間倉2號」,也被埋在這裡。兩個「時間艙」,均由特別堅固的不鏽鋼材料製成,由日本每日新聞社和松下電器公司共同製作。
艙裡用29個箱子存放了2098件物品,這些被收藏的物品,作為20世紀現代文明的標誌性作品,來自社會、文化、藝術、自然、科技等領域,不僅有植物種子和布匹材料,還有一些製造商生產出的能夠代表當時最先進技術的產品,松下公司的電視機就在其中。人們在地面上為「時間艙」建起一座銀光閃閃的「金屬墓碑」。它要等候6970年的人類來開啟。這一點也真是奇思妙想,現在是過去的未來,也是未來的過去。幾十年前的舊玩意兒現在的孩子們都看不懂了,幾千年之後,不知未來的人類打開這個時間膠囊看到這些物品時會是什麼狀態。或者像現在的我們研究逝去的樓蘭古國瑪雅文明,也可能在某次星球大戰後重啟公元紀年的類人猿挖出了看不懂的史前文明。
我們在大阪城裡漫步,夕陽漸漸落入高樓大廈後面,染紅了半邊天。遠處的現代化建築和雄偉的天守閣遙相輝映,現代與古典混搭,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美。
百花洲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