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影視】南美之路:切·格瓦拉的《革命前夕的摩託車日記》(國語版)

2021-02-08 廣西騎行俠機車工場

「他的叛逆,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這趟開拓眼界的旅程

造就了一名舉世聞名的革命英雄!


    
1951年底,年輕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爾貝託格拉納多一起騎一輛破舊的摩託車,開始了他們第二次漫遊拉丁美洲的旅行。在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由一個理想主義者,成長為一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戰士。《摩託日記》這部電影以切的旅行日記為線索,重現了他們當年艱苦而浪漫的旅程。

  「這並不是一個感人的故事,而是兩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爾貝託格拉納多,在那些時刻,他們為了共同的希望和夢想在他們的旅途中奮勇前行。」他們的目標是,在四個月的時間裡,以一種順其自然的方式,穿越他們在書本中認識的拉丁美洲。。。

  「親愛的媽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我們後面了,在我們後面的,還有可憐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師、考試和讓人犯困的論文。在我們前面的是整個的拉丁美洲,從現在開始我們只相信我們的摩託車。。。。我希望你能夠理解我們,我們象是冒險家一樣,四周充斥著激情、欽佩和羨慕。。。」

  在那個國境線上的湖邊,切深情地說:「等我們老了,不再喜歡旅行了,我們就在這個湖邊開個門診部,給每個患者都進行最好的治療。。。」

  阿爾貝託:「算上我,兄弟。」

  在他們的摩託車報廢之後,阿爾貝託問道:「還要繼續嗎?」格瓦拉說:「當然,因為,人生只有一次30歲。」於是,他們就開始了徒步旅行,這種方式讓他們更加接近了大地和大地上的窮苦百姓。

  在跟底層人民的接觸中,他們真的變了。在智利的庫斯科這個「美洲的心臟」,他們親眼目睹了西班牙殖民者對當地文明的破壞。

  在曾經創造了偉大文明的山顛之城馬丘比丘,格瓦拉問:「印加人懂天文、腦部手術,數學,但西班牙入侵者有彈藥,若換個情形,美洲今天會如何?」

  順著亞馬遜河漂流而下的時候,他們看到了現實的巨大差距,有錢人乘坐設施完善的大船,而窮人只能坐由大船拖動的小草船。小船上的人很擁擠,人畜混雜,人們無言地躺在吊床上,眼光迷茫而麻木。在有錢人的娛樂聲中,格瓦拉望著那些無助的窮人,顯得無比的孤獨。

  在麻風病醫院為格瓦拉舉行的小小的生日晚會上,他深情地表達了這樣的願望,他說:「雖然我們是小人物,不足以提倡這麼崇高的運動,但我們相信,這場旅途也印證了這個信念,美洲分裂成不穩定的虛幻國家,完全是假的。從墨西哥到麥哲倫海峽,我們是一個民族,為了讓我們掙脫狹隘的地方主義,我要敬秘魯,還要敬團結的美洲。。。」

這次旅行終於走到了終點,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兩個好朋友最終分別了。阿爾貝託成為一個醫生,而格瓦拉則繼續他的生命旅行。

幾年後,恩內斯託·格瓦拉改名為切·格瓦拉,前往古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


切·格瓦拉所騎車型是1939年款

Norton 500 m20



中文名:《摩託日記》

外文名:《機車環遊日記,哲古華拉少年日記》

片    長:128分鐘

對白語言 :國語

拍攝時間:2002年9月30日


請在WiFi條件下觀看此視頻·····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美洲:拉丁美洲的食物與切·格瓦拉的革命之路
    本文中,我們選取了切·格瓦拉——這位享譽全球的紅色偶像,探究他如何沿著「舌尖上的美洲」,一步步走完自己短暫卻又光彩奪目的人生。馬黛茶莊園裡的少爺埃內斯託·格瓦拉的誕生,和阿根廷的國民飲料——馬黛茶有著不解之緣。在南美大陸,馬黛茶有著「阿根廷國寶」的美稱。它的魅力源自於馬黛茶樹,也就是巴拉圭冬青。
  • 切·格瓦拉為什麼會成為時尚潮流
    公元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開幕頭戴紅星貝雷帽,俊朗的臉龐上一雙深遂的眼睛堅定地遠望前方——這幅由一名古巴攝影師創作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肖像家喻戶曉,不但代表了左翼的革命浪漫主義,在全球化的年代,還被青年們視為一種反抗建制和叛逆不羈文化的化身。這幅肖像已成為世界上最廣為流傳的人物像。
  • 《玻利維亞日記》:記錄真實的南美遊擊戰
    倘若以這本日記為藍本虛構一部長篇小說,或許可以第三人稱來寫,以格瓦拉為原型塑造一個意志堅定的遊擊隊領導者的形象,抑或可以採取日記體的形式,像「偽紀錄片」那樣藝術地再現一群孤獨的革命者戰天鬥地的史實。然而,切·格瓦拉的日記本身可以進入文學史的範疇嗎?按照文學史家的一種觀點,拉美文學史的開端就是一部日記:美洲「發現者」哥倫布的日記,其中混雜了這位航海家的旅途見聞和想像。
  • 《摩託日記:拉丁美洲遊記》
    (古巴)埃內斯託·切·格瓦拉 著 王紹祥 譯本書是拉丁美洲革命家切·格瓦拉年輕時週遊拉丁美洲寫下的旅行日記,記錄了他艱辛困苦、漂泊四方而又驚心動魄的冒險經歷。1951年12月,格瓦拉同他的朋友阿爾維託·格拉納多,騎一輛破舊的摩託車,開始了他們嚮往已久的旅行。
  • 你所不知道的古巴革命|古巴·文化
    他不僅是革命英雄,還經常被印在各種時尚物品上。他即是理想家,也是完美主義者。他就是——切·格瓦拉這是1965年切·格瓦拉在離開前寫給菲德爾·卡斯楚的信的一部分。當時的格瓦拉歷任古巴革命政權的國立銀行總裁、工業大臣等職務,還作為代表出席過聯合國和國際會議。可以說,他和菲德爾是古巴的兩張名片。他有著相愛的妻子和4個孩子,理應過著幸福而滿足的生活。但是,在留下這封信後,他啟程前往了剛果,後來又參加了南美玻利維亞的遊擊隊戰爭。也是在此期間,被當地政府軍殺害。
  • 切·格瓦拉肖像:信手抓拍成經典
    切·格瓦拉肖像:信手抓拍成經典 本報特約撰稿 史春樹   青年參考  ( 2016年11月16日   28 版)
  • 切·格瓦拉:一個符號化偶像背後的真實故事
    按照部分資料的記載,格瓦拉可能是出生在1928年5月14日,但我們還是用目前通行的6月14日。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的羅薩裡奧,父母都是名門望族的後裔——格瓦拉的父系親族中,有人做過巴拉那河地區的總督而他的母系親族中,曾有一位秘魯總督。
  • 切·格瓦拉逝世50周年
    南美多地迎來切·格瓦拉逝世50周年紀念日 10月9日是切·格瓦拉逝世50周年紀念日。1967年10月9日,拉美遊擊戰術的理論家、1956年至1959年古巴革命的傑出領導人之一格瓦拉在訓練玻利維亞遊擊隊時因傷被俘遇害,年僅39歲。
  • 遊報 | 切·格瓦拉帶你「試個好遊戲」
    有一位來自古巴的「老朋友」,我們對他的生平事跡並不算熟悉,卻隨處可見印製了他頭像的文化衫、背包、鞋帽等等,且任誰都能叫上他的名字——切·格瓦拉。
  • 兩部公路電影,一部講的旅行與革命,一部講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美國
    今天給大家介紹兩部公路電影,《摩託日記》 這一部講的就是旅行與革命了,電影講述的是1951年,格瓦拉家境優渥意氣風發,當時的他還是一名學生,還沒有成為革命領袖,因為對世界的強烈好奇,他和朋友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騎著一輛老舊的摩託車,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南美大陸遊歷之旅。
  • 《千與千尋》國語版遭吐槽,「回憶殺」變「殺回憶」
    《千與千尋》在大陸上映也已經十多天了,「日語版」不容分說,必須是經典中的經典。而「國語版」卻因為配音問題慘遭詬病,網友大呼毀童年,甚至很多電影院從第一天之後便不再上線「國語版」《千與千尋》。吐槽的原因無非是,沒有少年感,不符合原設。
  • 切·格瓦拉最新遺照現世 8張黑白老照片被發現
    原標題:切·格瓦拉最新遺照現世 8張黑白老照片被發現  切·格瓦拉最新遺照現世   據新華社電 8張黑白老照片在西班牙被發現,多數為拉美著名革命領導人切·格瓦拉被行刑後的遺照。格瓦拉1967年10月8日在玻利維亞被政府軍俘獲,次日遇害。把他埋葬到秘密地點前,玻利維亞當局向媒體短暫展示遺體。
  • 《摩託日記》是旅行造就了一個人,還是一個人成就了一場旅行?
    序章1951年底,年輕的格瓦拉和他的朋友阿爾貝託格拉納多一起騎一輛破舊的摩託車,開始了他們第二次漫遊拉丁美洲的旅行…《摩託日記》於2004年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獎,2005年獲得第七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
  • 二刷《千與千尋》,國語版
    今天有兩部經典動畫電影公映,上午看了《千與千尋》的國語版,也是公映版的二刷。晚上去看口碑看好的《玩具總動員4》。-千尋國語版還可以,不像坊間哭嚎的那麼不堪。《千與千尋》的日語原聲、臺版國語都聽過,當然還是原聲最好。國語比起來,無所謂先入為主,現在的大陸影院版略差,絕對不是很差。-又注意到幾個細節,千尋離開狂吃的父母后踏上通往洗浴中心的石階,腳步一直是先抬右腳的,就是順拐啊,這個明顯是千尋緊張心情的細節刻畫!還有千尋穿上煤球精拿出來的鞋後,左腳腳尖在身後的地上輕輕點了兩下,小女孩的細心特點表現得很細緻、耐心!
  • 古巴革命前經濟繁榮,首都紙醉金迷,革命成功後,經濟卻面臨崩潰
    事實上,在革命之前,古巴的經濟十分繁榮,然而在革命成功之後,古巴的經濟卻面臨崩潰,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 切·格瓦拉教育古巴人民應該放棄個人主義,在工作中獲得幸福,也就是說,切·格瓦拉希望古巴人民進行無償的勞動。 切·格瓦拉看來,這並不是一種剝削,而是一種成為革命機器上的齒輪的覺悟。無償勞動必然會出現工作效率下降的問題,為了避免工人們懶惰,切·格瓦拉專門制定了一種規則,如果不按照具體要求勞動,人們就會觸犯危害生產罪,受到相應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