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蘭山區義堂鎮朱保中心幼兒園是一所由義堂鎮政府投資創辦的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它是臨沂市市級一類幼兒園,山東省省級示範幼兒園。幼兒園佔地面積5389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戶外活動場地1670餘平方米。現擁有大、中、小15個教學班,在園幼兒400餘名,教職工52人。全體教職工秉承「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創設愛心、童心、創新的科學育人環境,為幼兒提供更多探索操作、交往合作、體驗成功、主動發展的平臺,採用集體、小組、個別相結合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因園所80%的幼兒家長從事板材加工工作,幼兒的生活環境、社區環境都充斥著良好的地域特色;幼兒對板材的生產、加工製作以及原料物品,都有著豐富的基礎生活經驗。因此,幼兒園以本園實際為基礎,以滿足幼兒身心發展需求和園所發展特點為出發點,通過集體教研——實踐操作——總結經驗等一系列探討與研究,開發了「木頭及其衍生品在區域活動中的運用」這一原本課程,依託「板材之鄉」,打造「木文化」特色園所。
1. 原材料選擇:反覆甄選,層層把關。經過集體反覆研討,確定所選原料:安全衛生的原生態樹葉、枝條、原木、鋸末、刨花片、邊角塊木、皮子、小木棍(竹子)、3分環保板材、5分環保板材、木樁等。另外,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採購一批適宜幼兒發展的木質成品教玩具。
2. 環境創設:整體搭建,細節滲透。為了將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效的引導與發掘,幼兒園老師拋磚引玉,協同幼兒進行幼兒園整體環境的創設,包括室內室外環境創設、幼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以及幼兒戶外活動的「木文化」創造性體驗。一方面,營造良好的園區環境渲染,將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美進行思維滲透。另一方面,探索經驗、實踐總結幼兒的可操作性,列出木材原料創作中自己遇到的困惑與需待解決的問題,集體教研中給予解決,方便後期對幼兒活動進行科學指導。
「木文化」渲染如下:一樓鋸末畫;二樓皮子畫;三樓木棍、木塊裝飾畫。整體上將園所環境進行美化的同時,園所也著重根據3-4歲、4-5歲、5-6歲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發育規律進行科學劃分,讓幼兒在力所能及的氛圍中使各項身體機能得到鍛鍊,體現「最近發展區」原則。
3. 材料投放和使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充實區角原材料,實現幼兒區域活動遊戲化操作的「六大解放」。
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數學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初步嘗試歸類、排序、判斷、推理等,逐步發展邏輯思維能力,為其他領域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在科學益智區,幼兒利用木塊、木棍、木皮等原木載體,可以進行數量、顏色、大小、形狀的認知,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寓教於樂的遊戲環境中,數理能力得到提升。
如益智區:按照《指南》科學領域中,感知和理解數、量及數量關係的要求,小班(3-4歲)幼兒,利用長短、粗細不同的木棍可以進行點數和簡單的排序,滿足「能感知和區分物體的大小、多少、高矮長短等量方面的特點」的能力要求;中班(4-5歲)幼兒,利用木棍進行規律排序、點數等科學認知活動,滿足「能通過實際操作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的能力要求;大班(5-6歲)幼兒,利用木棍進行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活動,滿足「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的能力要求。
在美工區:同樣的木皮在不同年齡組,其功能用途的發揮,大有不同。小班(3-4歲)幼兒,喜歡在木皮上直接塗鴉,滿足「經常塗塗畫畫、粘粘貼貼並樂在其中」的要求;中班(4-5歲)幼兒,利用木皮可進行繪畫、裁剪、拼貼等不同功用的藝術創造,滿足「經常用繪畫、捏泥、手工製作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己的所見所想」的要求;大班(5-6歲)幼兒,利用木皮可以進行更多層次的活動創造,進行有目的的繪畫,還可以自己製作拼圖等,滿足「藝術活動中能與他人相互配合和獨立表現」的能力要求。
此外,園所按照《指南》的要求,創造條件提供多種木製品大型玩具如:攀爬架、涼亭、鑽桶、雲梯架、鞦韆、攀爬繩索等,保證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小班(3-4歲)幼兒,通過走「木棍迷宮」走平衡木、等木棍材料遊戲,利用多種活動發展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中班(4-5歲)幼兒,通過玩跳竹竿、踩小高蹺等傳統體育遊戲,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大班(5-6歲)幼兒,通過攀爬架、雲梯架,尤其是「木工坊」這一特色活動,結合錘頭、釘子、鋸板等操作用具的使用情況,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在實際操練活動中提升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與意識。
一方原木,百味童趣。朱保中心幼兒園堅持貫徹《綱要》《指南》中的環境創設與教育資源利用要求,通過依託「板材之鄉」的地域資源優勢,結合本園木製品及其衍生品的區域活動開展情況,總結了鄉鎮幼兒園自主研發玩教具的實踐經驗,走出了一條「家園互動、社區合作、專家引領」的特色發展模式,彰顯了「木文化」特色。(孟 佳)
來源:山東青年報·教育周刊
(責編:鄭浦麗、胡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