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現代意義上茅臺由「成義」、「榮和」、「恆興」三家燒坊所組成的。而成義燒坊,歷經百年歲月,更是成就了華茅這一傳奇品牌。
跨界酒業,一代鹽商成就美名
華茅,最初產自成義燒坊,華聯輝是這家燒坊的創始人。不過,華聯輝並不是腦袋發熱,拍著桌子就做酒的。
華聯輝原籍江西臨川,始祖在康熙年間便去貴州經商,定居遵義團溪,幾代都以販鹽為業,到華聯輝這一代,華家已是當地知名的鹽商。在今天來看,華聯輝就是富二代一枚。只不過這個富二代並不是紈絝子弟。相反,華聯輝相當有涵養而且孝順長輩。
據華聯輝的孫子華問渠回憶,鹹豐末年的一天,華聯輝的祖母彭氏突然想起年輕時路過茅臺喝過的一種好酒,便讓華聯輝出差時帶點茅臺酒回去品嘗。
為了讓祖母喝上美酒,1862年,華聯輝購買了原釀酒作坊的舊址楊柳灣的那片土地,並找到昔日的酒師,在舊址上建立起簡易作坊,釀出的酒果然如同祖母當年所飲一樣。
這一孝善舉動便是華茅孝善文化的基因。一開始,華茅酒只限於家族內部和親戚之間品嘗,不過時間長了,華茅酒口碑越來越好,華茅便擴產。只不過,這是後來的事。眼下,華茅酒仍然面臨著戰火的威脅。
千裡送酒,助清官為民除害
在戰火摧殘下,茅臺鎮大批災民流離失所,很多人無處可投,興家無計,報國無門。華聯輝同樣如此。當打聽到時任山東巡撫丁寶禎是貴州老鄉,且為人正直,為官清廉。華聯輝便帶著華茅酒投奔丁寶禎,想要尋一份營生。
同治六年(1867年)一天,丁寶楨正處理政務時,慈禧的忠實爪牙安德海出宮南下,打著查訪旗號,沿途搜刮民脂民膏並來到了泰安,民眾敢怒不敢言。
當得知這一消息時,丁寶楨便派人將安德海捉拿下獄。正在猶豫如何處置安德海時。華聯輝便帶著華茅酒求見丁寶楨。
當看到久已不見的家鄉美酒,丁寶禎聯想到清廷腐敗,宦官當權,外憂內困,茅臺酒一度停產,面臨失傳的危機,不由感慨萬千。打開華茅酒時,更是滿屋生香,其色清冽瑩潤,其味甘醇濃釅。
陶醉在瓊漿玉液中的丁寶楨,忽被報安德海在監獄中不服監管。丁寶禎勃然大怒,喊道:「來人啦!」眾人一聲:「喳!」丁寶禎道:「把安德海推出斬首,說情者同樣下場。」丁寶禎知道自己斬了慈禧的紅人,兇多吉少,便對華聯輝說,「我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你趕緊走吧。有朝一日還請遙遙祭我一杯華茅酒!」
華聯輝一聽有理,便灑淚悄悄回家。
誰知慈善為了以正視聽,非但沒有治罪丁寶楨,還把丁寶楨從山東巡撫提為四川總督。光緒四年(1878年),丁寶禎奏請朝廷疏修赤水河,並派道員唐炯督辦鹽務,推薦華聯輝協助,要他們除辦鹽務外重振茅臺酒。
穿越歲月,華茅見證百年歷史
起初,生產華茅的燒坊叫成裕燒坊,附屬華家「永隆裕」鹽號,不久更名為「成義燒坊」。酒坊的規模不大,只有兩個窖池,年產1750公斤,酒名叫「回沙茅酒」,後來又叫「茅臺燒春」,產品由華家在茅臺和貴陽的鹽號代銷。直到1915年,華茅酒作為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後,華家才將產量擴大到8500-9000公斤。
1944年,成義燒坊遭遇火災,華問渠恢復重建並擴大規模,窖坑增加到18個,年產量最高時達到21000公斤。後來,市場根據創始人的姓氏,將「成義燒坊」所產的酒稱為「華茅」。
上世紀五十年代,仁懷縣政府合併成義燒坊、榮和燒坊和恆興燒坊,組建了茅臺酒廠。
目前,茅臺鎮還有「成義燒坊」舊址,即現製酒一車間01號生產房——「茅酒之源」生產廠房,生產房後面是原「成義燒坊」生產茅臺酒取水的楊柳灣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