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陰陽是一個符號性的標誌,人活著的世界稱為陽間,人死後的世界叫做陰間。人的靈魂不受肉體影響,即便肉體在陽間壽命已到,鬼魂也會到陰間去找到輪迴的歸屬。
鬼魂和陰間,被成為幽冥文化,中國人從很早之前,就開始猜測人死後的世界,這種想像力不是迷信,而是思想上的成熟。
在全世界,對於幽冥文化比較尊崇的國家,除了中國,應該就是日本,巧的是這兩個國家都屬於東亞。相比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了很多故事,這些故事的原型來自於生活,又經過歷代文人的想像力,變成口口相傳的故事。
現在大眾喜歡的恐怖、玄幻題材的小說、影視劇和遊戲,同樣是根據這些流傳千年的民間故事改編。在快速發展、壓力劇增的社會,人們的內心更需要有恐怖和刺激的元素來填補生活的寂寥。
那中國文學歷史上,哪一本書既能代表幽冥文化,又被大眾所熟知呢?答案不用我說,每個人小時候都讀過,就是《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神奇的地方在於,它把微妙的人情世故,裝進了奇幻的字裡行間,你可以細細揣摩,悟透人生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書裡面的故事。
陰陽不分界
有一個故事,叫做《湘裙》,故事發生在陝西,湘裙是主人公的名字。故事裡有晏伯、晏仲兩兄弟,晏伯夫婦很早去世,沒有孩子。晏仲就把自己獨生子過繼給了哥哥。
後來晏仲的妻子也死了,就剩下他一個人拉扯這個孩子。他有一次外出喝悶酒,遇到個小男孩,和晏伯長得很像,他非常驚奇,就跟到那個小男孩家,發現他死去的嫂子竟然從家裡迎出來。
晏仲知道自己是誤打誤撞進了陰間,但因為和哥嫂感情好,並不害怕。晏伯在這邊過得不錯,還娶了一個叫甘氏的妾,生了兩個兒子,剛才看到的那個小孩,就是兩個孩子中的阿小。
兄弟二人在陰間重逢,自然又喜又悲,晏仲向哥哥哭訴自己孤苦伶仃,晏伯讓他把阿小領回陽間,說阿小隻要多曬太陽、多吃煙火血食,將來就能娶妻生子,只是不會長壽。
晏仲還看到一個美麗文靜的姑娘,是甘氏的妹妹,叫湘裙。晏仲很想把湘裙也帶回陽間做妻子,湘裙也願意,但她姐姐卻勃然大怒,把家裡鬧得雞飛狗跳。為什麼呢?可能是由於妒忌,按照禮法,湘裙嫁給晏仲後是正妻續弦,而甘氏嫁給晏伯只是個妾。晏仲很尷尬,就拉著阿小先回陽間。
晏仲按哥哥的吩咐,用自己的陽氣保護阿小,讓阿小多曬太陽,心裡卻還是很想念湘裙。有一天,甘氏居然把湘裙給送來了,湘裙從此成了晏仲的妻子。湘裙待晏仲的兒子和阿小都很好,這一家四口,準確地說是兩個人、兩個鬼,生活得很幸福。
後來,晏仲聽湘裙說=她家在陰間的鄰居葳靈仙長得很美,晏仲色心大發,就逼著湘裙做法,把她從陰間召來給他看。這個女鬼確實貌美,可生性放蕩,一上來就迷住了晏仲,湘裙又攆不走她,不出一個月,晏仲就被榨乾了陽氣而死。
這一次,晏仲被鬼差給押到了陰間。哥哥晏伯一見大驚失色,重金賄賂了鬼差,要回弟弟晏仲的鬼魂送回人間,順便痛打了葳靈仙一頓。阿小後來果然從鬼轉成了人,給晏仲生了孫子,接續上了香火。
在晏仲八十多歲的時候,湘裙對他說要先去陰間準備,然後先走了,半年後晏仲也死了。
兩套不同觀念
上面就是《湘裙》的故事,跟一般的陰間故事相比,多了幾分搞笑,少了幾分恐怖。宴仲就好像去度假一樣,陽間陰間隨意切換,沒什麼分別。
這正是中國幽冥文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在陰曹地府裡,存在著兩套邏輯。
第一套邏輯是中國本土的幽冥觀念。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有崇拜和祭祀鬼的特點,先秦時代,中國人認為死後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相通,後來才逐漸有了天界、冥界的概念。人在地下生活和地上基本一樣,古代盛行用各種東西隨葬,就是出自這種觀念。
第二套邏輯是佛教傳入中原之後產生的地獄觀念。佛教認為地獄是生命流轉裡最痛苦的區域,生命終止,要在這裡根據一輩子的罪業決定投胎到哪一界,後來便有了「十八層地獄」的說法。佛教在中原的傳播,地獄的觀念通過繪畫和通俗文字的傳遞,產生了很好的效果,讓信徒們感到畏懼。
兩套不同的觀念相互滲透,同時還有中原道教參與進來,補充很多新的鬼神形象,形成了民間三教混合、大雜燴式的陰間世界。比如,閻羅本來是印度傳說裡的地獄主宰,佛教傳入中國後,被改造成十殿閻王。到了明清故事,十殿閻王又成了地藏王菩薩的下屬。
佛教雖然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但終究沒有形成決定性改變。儒家為了推行孝道,也並不否定鬼魂和陰間的存在,採取了默認的態度。
於是,在鬼故事裡,兩套不同的邏輯經常交替出現,有時候地府是個陰森嚴明的司法體系,有時候又顯得有煙火氣的生活場所。
故事裡面,宴仲可以自己走到陰間,也會被鬼差給捉了;女鬼可以流竄到人間害人,就是這兩套觀念並行的呈現。
中國人的理想
那這兩套觀念最後誰贏了呢?答案是:中國人的世俗觀念佔了上風。
觀察中國文化,有一個真理,就是中國人對於現世的熱愛非常強烈,這是民族的精神所在。
基督教認為,人死後的世界和現世完全不同,人在現世和罪孽綁在一起,死後靈魂得救,要進入聖潔的天國。相反,佛教把死後的地府寫得那麼可怕,說明輪迴和現世一樣痛苦,人需要從中超脫出去。
中國文化雖然吸收了佛教的地獄概念,但中國人仍然覺得,世俗生活才是最快樂的。人生最理想的狀態是道教的長生不老,即便沒有不老進入陰間,只要能再度輪迴投胎為人,也是理想的結果。
除了極少數的精英知識分子,老百姓求神拜佛,更希望能夠升官發財,兒孫滿堂,身體健康。
《湘裙》裡面的陰間,是中國人更喜歡的,這是現實生活的延續。既有世俗的娶妻生子,還能夠做生意,一切都可以變通和商量,鬼魂甚至可以通過曬太陽吸收陽氣來變成凡人。
這些現象,其實是圍繞著中國古代社會一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宗族制度在運轉。
古人相信人死後在冥界依然能延續陽間的生活,那靠什麼成為生活來源呢?這就需要後代的祭祀,也就是紙錢和貢品。
中國的孝道,不僅是生前的贍養,還有死後的祭祀。民俗裡對陰間的描述雖然有些很模糊,但是有個不變的定律:鬼魂想要享受上供的祭品和燒化的紙錢,必須家裡有男性繼承人,由男性繼承人祭祀。外姓人不行,即便是血緣再近也不行。
如果沒有兒子,同性的兄弟就會過繼一個給你當兒子。晏伯死的時候沒有兒子,宴仲就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他,等於把自己死後享有的祭祀權利讓給哥哥。所以後來晏伯才把自己的小兒子還給宴仲,繼承弟弟的香火,又給宴仲張羅娶湘裙,其實是在報答宴仲。
古人為什麼對生兒子這麼執著?因為如果死後無子嗣,不僅自己,連先人都會在陰間變成孤魂野鬼。當把這個觀念傳遞出去之後,人們就會認真遵守禮法,維護家族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