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3000個孩子,人生第一次出門遠行|百家故事

2020-12-19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節目的原則是,「不添加任何表演」,初遣路上發生的一切都完全自然記錄,沒有腳本,沒有設計,除非出現安全危機,大人不能伸手幫忙。粗心的孩子把塑膠袋拖在地上走,袋子裡的鹽撒了一路,他們就幹瞪著眼,不能插手;迷路的孩子走反了方向,他們就跟她繼續走錯路;半路上犯困的孩子,坐在馬路邊睡著了,醒了沒走多遠,又趴在圍欄上睡著了,他們就站在旁邊守著,等孩子自己醒過來。

拍攝前,節目組還會跟街坊鄰居打招呼,請他們儘可能不要給孩子過多輔助,更不要替孩子解決問題。這個節目的信條是,要讓孩子自然地長大,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事實上,孩子們總有辦法。

文|李斐然

「你能一個人出門嗎?」

家裡忙得不可開交,灶上燒的熱水開了,煮沸的湯鍋冒著熱氣,從超市買回來的菜堆在地上,還沒來得及收拾,剛醒過來的小嬰兒咧著嘴哭了起來,牛奶也沒有了。焦頭爛額的媽媽望向正在畫蠟筆畫的女兒,「你能一個人上街買東西嗎?」

五歲的女兒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過門,這將是她獨自一人的跑腿任務,人生的第一次大冒險。「一個人嗎?」她跳了起來,大聲回答,「我可以!」

這是1976年出版的兒童繪本《第一次上街買東西》(はじめてのおつかい)的開場白。故事很簡單,一個孩子決定獨自出門,幫媽媽跑腿。這一幕誕生的時候,兩位創作者都剛滿31歲,負責腳本的筒井賴子當時一邊寫,一邊想著自己家裡年幼的兒子,而負責插畫的林明子則想起了自己的小侄女。她們共同捕捉到了一個人一生當中只有一次的關鍵節點——人生的第一次獨立行動,是什麼樣的?

在繪本裡,小女孩鼓足勇氣,成功地獨自買了牛奶回家,但這個故事的影響力遠遠比一盒牛奶更深遠。此後數十年間,它被翻譯成超過七種語言的版本。日本電視臺以此為靈感,製作了一個同名的紀實類節目《初遣》(はじめてのおつかい,另譯名「我家寶貝大冒險」),拍攝團隊悄悄跟在來自日本各地的小朋友們身邊,在孩子毫不知情的狀況下,忠實地記錄下他們人生第一次出門的樣子。

鏡頭記錄下了許多日本孩子的「第一次」圖源網絡

今年是《初遣》播出的第30個年頭。30年間,節目組跟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小孩,見證他們第一次一個人出門,悄悄拍下他們的樣子。迄今為止節目組追蹤了超過3000個日本孩子,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年長的也不過只是5歲3個月。由於拍攝年份跨度之大,最早參加跑腿任務的孩子如今已成人父母,他們送自己的孩子再一次參加節目,看自己的下一代如何完成第一次出門。

父母們想出來了五花八門的跑腿任務——家裡沒有肉餡了,你可以幫忙買一些回來嗎?爸爸的工作服還在乾洗店裡,你能自己去取嗎?今天是母親節,給媽媽買花和蛋糕回來好嗎?下雨天哥哥忘記帶傘,你能去學校送傘嗎?今天打漁大豐收,你能去把魚分給鄰居們嗎?牧場長大的兄妹倆要給小牛洗澡,可是小牛的沐浴露沒了,你能帶著妹妹一起去買嗎?

每當一個小孩子準備出門,都是節目組的大工程。他們需要提前一個月考察跑腿路線的安全性,檢查沿途井蓋是不是牢固,紅綠燈路口有沒有風險,跟可能拍攝的商鋪徵求拍攝許可,還要提醒救援部門隨時準備提供協助。正式拍攝當天,節目組要出動最少17個工作人員全程跟護,打扮成外賣員、工人、農戶、上班族或是遊客,守護在孩子旁邊,既要完成拍攝,又要保證安全,陪著孩子過馬路,默默替他們擋住車子。

攝影機被偷放在玩具裡圖源網絡

小孩子帶來了風格迥異的初遣——有的孩子天生外向,接到任務高興地一路小跑;有的孩子從小就很健談,一路上嘮嘮叨叨跟自己聊天;膽小的孩子賴在玄關兩個小時,哭哭啼啼地就是不敢出門;也有孩子一時熱情答應了,但剛下樓梯就變了卦,站在單元門口突然哇哇大哭,央求媽媽一起去……

節目的原則是,「不添加任何表演」,初遣路上發生的一切都完全自然記錄,沒有腳本,沒有設計,除非出現安全危機,大人不能伸手幫忙。粗心的孩子把塑膠袋拖在地上走,袋子裡的鹽撒了一路,他們就幹瞪著眼,不能插手;迷路的孩子走反了方向,他們就跟她繼續走錯路;半路上犯困的孩子,坐在馬路邊睡著了,醒了沒走多遠,又趴在圍欄上睡著了,他們就站在旁邊守著,等孩子自己醒過來。拍攝前,節目組還會跟街坊鄰居打招呼,請他們儘可能不要給孩子過多輔助,更不要替孩子解決問題。這個節目的信條是,要讓孩子自然地長大,讓他們自己面對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事實上,孩子們總有辦法。

孩子初遣路上突然蹲在馬路邊打瞌睡圖源網絡

也正是因為這樣,這個節目得以記錄下一個個長大的真實瞬間,摔倒的孩子會自己站起來;一直哭的孩子擦掉了眼淚,自己對自己說「一定能做到」;迷路的孩子哼唱著喜歡的歌,給自己壯膽,最終摸索出回家的路;丟三落四的孩子意識到袋子破了洞,開始學會堵住漏洞,抱著袋子往前走;而睡著的孩子也會醒過來,神氣滿滿地繼續自己的大冒險。

起初,這只是一個不定期更新的特別節目,但人們對於觀察一個孩子的第一次出門展現出極大熱情,反饋熱烈。自1991年起,《初遣》成為日本電視臺固定節目,它是日本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也是歷年來高收視率節目的典範,最高收視達到26.1%。

「這不是給孩子的紀錄片,這是大人的教育節目。」《初遣》總導演大內淳嗣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說。「小孩子要比父母想像中更能幹。很多媽媽非常擔心孩子,只讓他們做自己份內做得到的事,但是對孩子來說,有時候(就算)不那麼拼命,他們也能做得到。」

石原裡美作為嘉賓,在節目裡落淚圖源網

一邊走,一邊長大

拍攝《初遣》的頭號難題,是把孩子成功送出家門。這是一項艱巨的工程,一半的孩子會在自己出門前哭起來,而另一半會在出門後大哭著跑回來。在《初遣》播出歷史上,最愛哭的大概是3歲2個月的浬愛,這個愛穿粉色公主裙的女孩最害怕孤單。雖然答應為媽媽買母親節禮物,但她全程幾乎從頭哭到尾。

節目組每年拍攝大約100個孩子的初遣。為了防止誘拐犯假借《初遣》的名義接近孩子,他們禁止公開招募《初遣》拍攝對象。總策劃巖間玄說,節目組每年通過官方途徑向幼兒園和學前班分發2萬到3萬份問卷,每次回收上來的答卷大概有5000到6000份,工作人員會依次打電話聯絡,從答卷裡篩選出500份備選,跟母親初步溝通後再選出其中的300份進行實地外景考察,跟家長和孩子相處兩個小時左右,參考家庭情況和跑腿路線,最終確定一年100個實際拍攝對象,其實,這個節目一年只播出兩次,每次真正播出的只有7到8個孩子的故事。

「這個節目有很多素材留存起來,暫不發表……有的孩子一直哭到連家門都沒邁出去一步,這樣也只能存起來了。」大內淳嗣說。「但是,(《初遣》)本來就是不添加任何表演的節目,沒辦法啊!」

拍攝的另一大難題是避免讓孩子察覺到攝像機,但這更不容易。節目組會使用無人機,請父母給孩子帶上裝著收音麥克的「護身符」,把小型攝像機藏在鮮花、玩具、甚至送外賣的箱子裡。但這依然免不了戳穿的危機,有一次一個裝成施工工人的攝像師在路邊拍攝,初遣的孩子朝他徑直走過來,馬路上無處可躲,他只能跪在地上,開始用手挖土。

「你在幹什麼呢?」好奇的孩子問。

「我在施工。」攝像師故作鎮定。

孩子指著地上的小型攝像機,「這是什麼?」

「工具。」攝像師還在硬撐,他繼續趴在地上挖土,「我準備在這裡挖一個洞。」

假裝挖土的攝影師圖源網絡

孩子被看上去一本正經的大人說服了,繼續向前走,畢竟大人的世界他也不懂。但這樣的謊話只能在5歲3個月前勉強過關,連節目畫外音都忍不住戳穿,「全靠徒手挖的話,這洞得挖到什麼時候啊?」

節目組在30年的拍攝中逐漸摸索出童年法則,在一個人漫長的一生中,他們只有5歲3個月前的短暫時間窗口可以拍攝。「最開始也拍過6歲的孩子,當時攝像機沒那麼普及,普通家庭裡還看不到。但現在拍攝一個超過5歲3個月的孩子,他就會追著攝像師說,『又來了!你這個小偷!』初遣變成了捉迷藏。只有不滿5歲3個月的孩子,才能完全不會注意到攝像機的存在,也意識不到自己被拍了。」大內淳嗣說。

但是,這還遠不是《初遣》最難的一關。拍攝一個孩子出門跑腿通常要花到3小時到10個小時,但最難的是理解一個小孩子。每次拍攝大概會有15臺攝像機,大內淳嗣會仔細研究每一臺機器記錄下的素材,反覆琢磨,他常常要到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明白,在這條路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一次拍攝中,一個孩子把東西裝進塑膠袋裡,又把它們拿出來,再裝進去,再拿出來,如是往復了半個小時。所有工作人員都看懵了,這孩子想要幹什麼?拍攝結束後,大內淳嗣反反覆覆研究原始素材,花了好幾年時間才終於明白了一個小孩子的認知世界,「小朋友覺得,一個袋子很輕,和裝進輕袋子裡東西就會變輕,是一回事。」所以,他才在跑腿路上反覆實驗,把東西裝進塑膠袋裡,東西會不會變得跟塑膠袋一樣輕……

破解後的兒童世界,是一個個又美好又可愛的答案。女孩在跑腿中途突然繞路,是為了去另一家店的櫥窗裡,看一眼圖畫裡的媽媽;任務完成了一半就跑回家的孩子,只是為了聽一句爸爸的表揚,聽完表揚,再高興地繼續完成剩下的任務。

在第一次跑腿的路上,孩子是在建立自己活在世界上的規則。當一個孩子意識到,此刻自己獨自一人,他就需要在那一刻為自己的活法做一個選擇——摔倒了要不要站起來?害怕了還要不要繼續哭?路口的籠子裡一隻小狗在叫,是現在就逃回家,還是繼續向前走?那些自己討厭的東西——拿不動的書包、最討厭的魚、散落一地的蘋果——是任由它們丟在半路上,還是擔起責任,想辦法把它們收拾好?

《初遣》最動人的瞬間,就是看到孩子面對難題作出的決斷。書包裡裝著沉甸甸的水和食物,但是書包的卡扣壞掉了,總是鬆開,沒法背著走了,孩子坐在路上發了好一會呆,站起來的時候,他用自己所有的力量拉著書包,決定無論如何也要把它帶回家。怕狗的孩子蹲在路邊藏了起來,但想了一會兒,他還是咬著牙,忍受內心的恐懼,堂堂正正走了過去。兩兄弟手拉手一起第一次出門,剛出發的時候兩個人都哭了,哭著哭著弟弟突然停下來不哭,對哥哥說,「咱們一定能做到!」

誰也不知道這股力量從何而來,這是人生第一次的決心,也是一生最大的秘密動力。即便是最愛哭的浬愛,也在初遣路上變得強大了。她從口袋裡掏出了爸爸塞給她的糖,出發前爸爸說,吃了糖就會有精神,於是給她塞了滿滿一口袋。吃著甜甜的糖,想著送媽媽禮物的願望,浬愛終於哭得沒那麼厲害了,她把糖紙疊好放回口袋,然後抹了抹臉上的眼淚,繼續向前走。

爸爸給愛哭的浬愛塞糖果圖源網絡

一個人第一次出門,總會感到孤獨,但也總有一些瞬間會意識到,自己並非一個人。在花店買完康乃馨,店員姐姐牽著浬愛的手,把她送到了馬路對面,「覺得孤單的話,咱們就一起過馬路吧。」買完蛋糕,另一位店員姐姐又牽著手陪她過了馬路。離開家之後,這是第一次有人牽著自己的手,孤單被溫暖一點點取代了。路邊店鋪裡的人們都注視著這個一直哭的小孩子,站在馬路對面的路人衝著她喊道,「加油!」

又走了幾步,抱著小嬰兒的陌生媽媽也給她打氣,「真了不起!加油!」

漸漸地,獨自出門好像沒那麼可怕了,街上都是不認識的人,但這個陌生人的世界很溫暖,大家都在給她加油。街邊菜攤的老闆,還有騎自行車路過的老奶奶,都俯下身子對她說,「加油吶!」

路人為浬愛加油圖源網絡

在路邊盛開著鬱金香的北海道小鎮上,浬愛漸漸不哭了,一路上一直有人給她加油,她一邊走,一邊有禮貌地大聲回復,「謝謝!」像這樣忙著打招呼,忙得眼淚都幹了,已經顧不得感到孤單了。

走過最後一個轉角,就能看到爸爸了,那一刻她又大哭起來。爸爸還在家門口,一直站在原地等著她。他忍著心疼,沒有衝過去抱起她,流著眼淚守在終點線上,等著浬愛自己走回來,完成她生命中第一次的出門跑腿。

哭了一路的浬愛在淚水裡走到了終點,夕陽裡,父女倆手牽手往家的方向走。女兒還是那個愛哭的女兒,但從今天起,她成為了即便哭著也能堅持完成初遣的大孩子。爸爸問她,後來為什麼不哭了呢?經歷了一整天大冒險的小女孩突然害羞了,以麥克風都快要收不到的聲音小聲說,「因為……我不好意思(哭)呢……」

爸爸看著浬愛自己走完最後一段路圖源網絡

「在那之後」(あれから○○年…)

《初遣》播出後,第一次出門跑腿仿佛成為日本小孩的一種長大儀式。節目組收到了各式各樣的反饋,很多孩子看了節目後,主動跟父母要求派他們幹活。觀看《初遣》也變得充滿儀式感,現在《初遣》每年分冬季和夏季特輯兩次播出,冬季特輯在成人之日(註:日本假日,一月的第二個星期一),夏季特輯在海之日(註:日本假日,七月的第三個星期一)。

在節目組收到的所有反饋中,人們最關注的話題是「後來的故事」——當年那個哭鼻子的小傢伙現在還好嗎?初遣之後的孩子過得怎麼樣?長大後,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樣啊?

節目組一直和孩子們保持聯繫,追蹤他們後續的成長。他們成了這些孩子遠方的朋友,每隔幾年就會再度拜訪。長大的孩子跟節目組分享人生的新鮮事,上小學啦,升高中參加了足球部啦,拿了比賽獎牌啦,考上大學啦,有的人還邀請節目組參加了他們的婚禮。後來,《初遣》把這些後續的故事也拍攝下來,作為節目的一個環節,在播放完童年時期的初遣視頻後,每當屏幕上出現「在那之後XX年」(あれから○○年…),接下來,就能瞥見之後的人生了。

「我覺得自己就像是他們(參加初遣的孩子)的親戚一樣。」《初遣》製片人、總策劃巖間玄說。「不僅僅用節目記錄下一個孩子的『此刻』,還會拍下他的『後來』,他所生活街道的『後來』,乃至這個國家的『後來』。」

在《初遣》25周年特輯裡,5歲2個月的哥哥太郎帶著3歲6個月的妹妹花子完成了初遣,他們沿著田間小路,去幫爸爸買菜,而送他們出門的爸爸一直站在家門口,望著那條小路,等他們回來。23年後,已經當了爸爸的太郎讓自己的女兒也去體驗第一次跑腿,看著女兒沿著同一條田間小路出發,又抱著比太郎當時更重的東西回來,節目組記錄下了初遣代代相傳的一幕——就像23年前的父親一樣,成年的太郎緊張地守在門口,等女兒回來,而爺爺也在身後等待,默默望著同一條路。同一條田間小路,見證了三代人的故事。

太郎和花子走過的田間小路圖源網絡

導演去拜訪曾經的初遣家庭時,有位媽媽向他展示了自己保存的所有初遣道具——當時穿的鞋子、過馬路用的黃色小旗子、藏著麥克風的護身符袋子。媽媽很珍惜它們,參加《初遣》時,她的孩子只有2歲9個月,穿的鞋子只有13.5釐米,一轉眼五年過去了,兒子已經是個穿20釐米鞋子的小學生了,「五年的時間真是眨眼的功夫啊,那一天的回憶成為媽媽一生的珍寶。」

節目中的媽媽收藏的小鞋圖源網絡

對導演來說,《初遣》有時候像是拍攝生活的平凡瑣事,但有時候又像是在記錄一種奇蹟。「有一次在雨中拍攝,孩子一邊哭,一邊繼續自己的跑腿任務,後來他哭著哭著發現,雨停了,天晴了,彩虹出來了。那時候的拍攝感覺不像是(單純地)為了拍節目,像是有一種力量驅使著我們,催促我們把這一刻記錄下來。後來,為了拍攝『在那之後』的環節,我們給這家人打了電話,才知道家中母親已經去世了。那個孩子說,正好明天就是去掃墓的日子。於是,我們就在墓地前採訪了他,就在那時候,蝴蝶飛了過來。」大內淳嗣說。

在紀念繪本《第一次上街買東西》(英文版)的活動上,一個讀者告訴畫家林明子,第一次跑腿看似一個簡單的故事,可是長大之後再重看,她從中領悟到許多耐人深思的道理。每個孩子第一次出發前都會感到害怕、緊張、不安,但他們也總能從中長大,向前邁出一步。就像是繪本裡的小女孩最終一定能買到的牛奶,每個孩子都會慢慢長大。在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裡,似乎只有這一點如同真理,永遠都沒改變。

拍了30年的《初遣》,見證了超過3000個孩子的第一次跑腿後,大內淳嗣有時會猛然回想起,這一切的起源只是一個小小的實驗,那時候小型攝像機剛流行,節目最初的目標只是想試一試,小型相機能把繪本裡的故事拍下來嗎?大概誰也沒想到,這個小實驗能夠持續這麼久,本質上完全相同的跑腿故事,竟然能在數十年間、數千人身上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模樣。直到現在,他還常常拿出《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繪本,給新手媽媽解釋自己的節目宗旨。有時候他也會陷入自我懷疑,「這次就是最後一次了吧,接下來可再也做不出來了……」但即便總是這麼想著,總還會有新的孩子迎來挑戰,每個冬天和夏天,新的《初遣》還是會到來。

就像是1976年兒童繪本裡的場景,一個又一個新的家庭仍在周而復始地重演。在2020年最新一期《初遣》裡,又是一個忙得不可開交的媽媽,抱著正在哭的小女兒,又需要買魚回來做飯,她望向4歲的兒子凜太郎,「一個人去行嗎?」

躲在窗簾後撒嬌的凜太郎圖源網絡

成長的同一個故事,在另一個孩子身上重現。害羞的凜太郎嚷嚷著「一個人不行啦」,「一個人去不好意思啦」,躲在窗簾後面撒嬌。但就像以往的每一個孩子那樣,最終他還是決定出發,帶上媽媽做的護身符,推開門一步步走向魚鋪。在他還沒察覺到的人們的守護下,又一個孩子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大冒險。

(賴祐萱對本文日語翻譯亦有幫助)

相關焦點

  • 定居冰島,買了人生的第1套房:離婚後,我的人生開了掛|百家故事
    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感謝嘉倩接受視覺志採訪圖片來自微博:@親愛的嘉倩公眾號:嘉倩在冰島作者丨半菀你想過怎樣的一生?嘉倩1989年出生,在上海虹口區長大她是個第一眼不會被記住的姑娘。沒有亮點的長相,並不出色的學歷,淹沒在芸芸眾生裡。父母是勤儉的打工職員,給了她一個溫暖的家。
  • 新的十年,人生的奇幻漂流|百家故事
    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10年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變化、升級,越來越好,或者是人生越來越豐富。在一個新的10年裡,我們熟悉的李寧從一個普通運動品牌升級為國潮代表,小米從一個新興網際網路品牌升級為被全球用戶喜愛的科技品牌。
  • 伴登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一十八歲,註定要遠行。高考結束,志願填寫完畢,我對艾瑪說,媽媽,我想上阿凡堤看看。艾瑪一愣,旋即說,咋會想到上那裡去呢?我說,無它,散散心。艾瑪說,什麼地方不能去呀!我說,路在腳下,走哪兒是哪兒;風景在夢裡,愛誰是誰。艾瑪沒有再說什麼,兒子已大,身為母親,她默默為我祝福。
  • 第一次去醫院,掛完號之後我暈了……|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人在江湖飄,哪能不生病。醫院之外,我們緊跟時代步伐,自以為可以掌控一切,但第一次獨自踏進醫院,才知道人生啊,有多麼無助。第一次去醫院,太難為人了。但這也是年輕人不得不踏出的一步。醫院能切切實實感受到生活的雞零狗碎,畢竟這裡見證太多故事了。
  • 夫妻旅行環遊日記:我和她一起潛水,水母就在身邊……|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中圖片來源 網絡作者 | 不一「我們到了三亞的時候,我和他還下海遊泳了,在海水裡頭我戴了遊泳鏡,那些小的水母在我們身邊,特別好看,像小降落傘似的。」
  • 求學之路:讓孩子經歷人生第一次獨自旅行
    而一次獨立的求學經歷,則可能成為今後每一位學子獨立面對人生的新起點,中國學生的獨立能力在求學路上便開始經受考驗。  「孩子第一次出遠門,家長還是很不放心」  正值大學開學之際,送子讀書的家長成了校園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清華大學的新生家長晚上睡在操場上的照片更是登上了不少網站的頭條。
  • 講述:女兒第一次獨自遠行 忐忑阻不了成長腳步【2】
    原標題:講述:女兒第一次獨自遠行 忐忑阻不了成長腳步   我知道十三四歲孩子的心思,既想單飛,又有點害怕。我也一樣,既想找個機會放手一次,又生怕途中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孩子不願去我可能會有遺憾,可如果她同意了我又不知道該不該讓她獨自出行。女兒在兩天的時間內修改了數次答案,一會兒說去一會兒說不去。
  • 難以複製的芭提雅之旅|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去泰國玩,多數人不會錯過大名鼎鼎的旅遊勝地芭提雅。先說明一下,眼下形勢嚴峻,這次旅程可不是最近去的,咱也不會為了搞個「難以複製」就給國家添亂,據報導現在泰國的疫情防控很嚴格,所有通往國外的航班都要取消,芭提雅已經變成了一座空城……我們是2019年1月去的,以志願者的身份,去泰國的春武裡參加為期一周的支教活動,在那裡我們成了「外教」,教小朋友們學習漢語
  • 寫在日本式東京封城令到來時……|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日本鄉民這次好像真懂了,然後轉身衝去超市|百家故事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就像第一次當爸爸一樣,政府也是第一次面對新冠病毒疫情,沒想過會出現需要封鎖都市的情況。強制不了民眾,但可以跟各行各業的頭頭們溝通。今天一天之內,大小商業設施紛紛發布通知:本周末緊急臨時歇業或縮短營業時間。
  • 2020年,我們的失敗與偉大|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還有3天,2020年就要過去了。2020年實在是特別的年份。新冠肺炎的陰影並未走遠,世界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割裂與摩擦,動蕩滲透進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經歷各自的困頓、迷茫與失意,與其磨合搏鬥,追索著希望,走到了現在。
  • 汶川地震12年,看到了她的故事丨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廖智的故事,充滿悲傷與美麗。因地震失去雙腿的舞蹈老師,因勵志走紅的堅強舞者。但在某檔節目的開場,她說:「我是汶川大地震倖存者,但我更希望大家能記住的是,我是廖智。」
  • 奮鬥在非洲 遠行的故事
    王慶陽的微信籤名寫著「父母在,不遠行,行必有方。」但是對他來說,這似乎只是一個奢望。作為中國重汽奈及利亞代表處副首席代表,他和他的團隊所講述的只能是關於遠行的故事。回來濟南,中國重汽總部。王慶陽辦公桌的檯曆上用紅筆標註著要回非洲的日子。「下周一有個大客戶來總部參觀,我要等著接待,所以這次在家待的時間要超過一個月了。」王慶陽告訴記者。
  • 有個「廢物女友」是怎樣的體驗?|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文中圖片來源ins@lousygirlfriend作者 | 半菀你聽說過「廢物女友」嗎?每個周至少有一天是完全宅在家裡不出門的誰也不能阻止我和床相愛誰也不能雖然我是懶
  • 上車餃子,下車面|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家裡要是有人要出門,必須吃頓餃子。具體是何寓意,是期待下次團圓,又或是別人說的「滾蛋餃」。這些,均無從考證。說說軍隊,這個延續多年的飲食習慣,如傳家寶一樣一茬一茬傳下來。新兵入營,都是些涉世不深的毛頭小子。
  • 四川西昌大火19名救火英雄遇難,為什麼又是涼山|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2020年3月30日,四川涼山州西昌市突發森林火災,火勢迅猛;受強風影響,大量濃煙順風飄進城區;接到險情後涼山支隊武警官兵迅速出動,攜帶大量專業救火設備趕赴現場。
  • 蘇俄史上十大連環殺手|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阿納託利.塞迪赫阿納託利.塞迪赫給人的印象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他有工作、家庭和孩子。1998年他第一次作案,受害者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塞迪赫毆打、侮辱並勒死了她。(塞迪赫在指認殺人現場)塞迪赫經常開著一臺老舊的白色拉達6型轎車在街上轉悠,誘騙女孩上車。
  • 日本迎來最慘櫻花季,疫情升級經濟受損|百家故事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進入3月份,一年中這個時候的日本是最美的,全國各地櫻花陸續開放,整個列島就仿佛戴上了一個粉色的花環.....
  • 準備遠行的你,下載這9個軟體就對了!
    哈嘍,大家好,隨著國內疫情防控逐漸穩定,越來越多的人把遠行的計劃提上日程。 遠行之前,最最重要的就是計劃好合理的出門路線,還有路上的大小事宜。這些事情,你都規劃好了嗎? 如果還沒有規劃好,或者還沒有開始規劃,一定要來看看我的小貼士哦,乾貨滿滿,一定會對你的遠行有所幫助的! 我給大家提供的都是我出門的必備軟體,每次出門都靠它們,可以節省不少時間哦。
  • 洋媳婦的成語奇葩 / 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安娜茹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話題#百家故事#需要在編輯頁面中點擊#話題符號插入才能保證收錄進欄目)文/東嶽郭德懷1 安娜茹是我在英國留學才結婚的洋媳婦,性格活潑開朗,大大咧咧。
  • 《彼得潘》,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快樂男孩|百家故事
    #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給孩子收拾書的時候發現一本兒童版的《彼得潘》,看著那個空中飛翔的小男孩,竟然想不起這本以前似乎經常為孩子睡前讀過的童話的內容,粗略一翻竟然別有一番感觸。《彼得潘》是英國小說家、劇作家詹姆斯·巴裡創作的戲劇,於1904年在倫敦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