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有豐富的「語言」,「語言」反映藝術家的意圖。想要懂得藝術作品,必須知道「藝術語言」是什麼。
什麼是藝術家作品的「語言」呢?先來看畫家,畫家的藝術作品「語言」,全部在色彩、空間、構圖等裡面。
你之所以認為,一個畫家或許沒有把「語言」反映到作品裡面,那是因為你沒有看懂畫而已。就像名畫「蒙拉麗莎」,一千個人看,就有一千個不一樣的見解。而藝術家達.芬奇的意圖就是全面貫注進了「蒙拉麗莎」裡面,形成的藝術「語言」,便是千人千面,各得體會。
再來看一個作家,作家寫作,可以一個月不說一句話,但內心相當豐富。作家的語言全在一個字,一個詞,一句文字裡面,而形成的一本書,折射的是這個作家內心世界的一種展示或思考。
作家的藝術「語言」體現的是作家內心世界的思考,這正是作家的意圖。若是一本書的藝術語言,反映不了這個作家的意圖,那這個作家便是失敗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哪一位作家會與自己意圖唱反調。
一位舞蹈家,則使用肢體語言來展示自己的意圖。正如楊麗萍的舞蹈,她一句話不說,不需要塗鴉,只需將身體擺動起來,配合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一種快樂。而非去迎合觀眾。她做的是自己。
於是,舞蹈的肢體語言正好反映了她內心的意圖。一般人看到的是她舞跳得好,尤其是孔雀舞,讓人驚嘆。
真正懂的人,看到的是她內心呈現出來的天真與喜樂,那才是楊麗萍的意圖。
諸如歌唱家,戲曲家,雕刻家等等,均是如此。沒有哪一個藝術家會傻的不把自己的意圖注入進自己的藝術作品裡。
藝術作品的「語言」問題,能夠回答的只能是藝術家本人,或者真正懂藝術家作品與藝術家本人的人,才能說的清楚。
外行或普通觀看者,只能是站在很遠的地方觀望,然後用一般性思維來解答,其結果可能只是一知半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