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剛到德國,在波恩下面的一個小城巴德歌德斯堡學德語,經常與友人散步在深秋的萊茵河邊,遙望對岸色彩斑斕的七峰山,七峰山上的古堡在雲霧中若隱若現,那是第一次現實中見到歐洲的古堡,心心念念要擺渡過去一探究竟。
可直到離開波恩,也僅僅是和一起學德語的臺灣朋友張四維夫婦去了一趟彼得山(Petersberg),可還是錯過了另一個極好的去處-龍巖(Drachenfels)。
一個漂亮的古堡,必先佔據一個漂亮的制高點,當你跑到上面,你立馬會產生一種跳出俗世,遙看宇宙的心境。
龍巖自然是這樣的所在,它是七峰山中一處離萊茵河極近的山峰,雖只有三百來米高,卻極其陡峭,徒步上去,也頗費力氣,可一旦到了頂上,你會看見萊茵河中遊最漂亮的一面,望見對面的巴德歌德斯堡,那裡二十年前我住過的公寓和年輕時那個懵懵懂懂,只知道一路向前的自己。
所謂龍巖,其實就是山上的一塊巨石,那巖石很堅硬,當年建造科隆大教堂用的就是龍巖的石頭,說實話,人們完全可以把這塊巨石鏤空,鑿出一個哥德式的大教堂,風光比科隆美,且更接近天堂。
七峰山流傳著尼柏龍根的傳說,龍巖下睡著一條惡龍,只要殺死它,你就能得到洞裡的黃金,而只要你用惡龍的血洗一下身體,你就刀槍不入。當然,有惡龍就有英雄,他叫齊格弗裡德(Siegfried),他屠殺了惡龍,得到了寶藏。
尼柏龍根之歌被偉大的音樂家華格納改編成歌劇。1876年8月,《尼伯龍根的指環》上演,當時,演出盛況空前,幾乎整個歐洲的音樂人士都齊聚這個美因河邊的小鎮拜羅伊特,竟然到了發生食物短缺。
我沒見到惡龍的影子,我也不是屠龍者,我只是一個來登高望遠,緬懷過往的路人。山間小路迴旋而上,鳥鳴啾啾,透過密林,晴空碧照,萊茵河水波光粼粼。
登至龍巖下,那裡有個寬敞的平臺讓你休憩。墨藍如寶石的萊茵河靜靜躺在河谷,它多幸福啊,總是能伸展開身體向藍天白雲凝望,而我何嘗不幸福,可以觀賞它凝望時空的樣子。
據說年輕的貝多芬也經常來逛七峰山,或許是吧,他本就是波恩的寵兒,年輕時來這裡再自然不過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總是有一塊滋養他藝術細胞的土地,貝多芬自然也凝望過萊茵河,情致綿長。
最後,我攀上了龍巖古堡廢墟,它就在巨大的百米巖石上,就像一條傳說中的龍,雖然只剩黑漆漆的廢墟,主堡殘缺不全,只剩一半,但它的佇立天地的氣勢依舊氣貫長虹,你站在它身邊,任風吹你的臉,在蔚藍的天地間深呼吸,感覺從來沒這麼自由。
詩人海涅曾帶著學生來過,題了詩,韻律工整,卻多少有點打油的意思,他們是夜裡來的,被風吹了一夜,下山時一個個咳嗽流鼻涕了。這倒是不錯的注意,哪一天我也應該夜裡光臨,可以摘下滿天星辰。
說實話,我去過萊茵河的許多地方,它的許多山頭都有古堡,可你真要一個個逛過來呢還是需要大把時間的,於是,我也只是蜻蜓點水,在瞬間感受它的前生今世,它們是有生命的,也在漸漸老去,或許總有一天它們會在地球上湮滅無聞。
但在它們還存在時,我曾經走近過,駐足過,思想過,我無悔,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