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歷史是一部蘊藏無限可能的書籍,裡面有你心中想要的一切。當我們在高呼歷史給我們帶來無限財富的同時,必須面對一個非常令人心痛的事實。人類的歷史有時候並非只有光輝亮麗的一面,很多時候,是在血與淚中摸索前行。輝煌的一面有多麼誘人,黑暗的一面就有多麼殘忍。
2013年曾經上映過一部特殊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為奴十二年》。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2,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每次看完都讓人陷入沉思,故事中的主角在現實世界當中是一個令人欽佩的英雄,但他在現實世界中的遭遇,遠比電影裡要更加可怕。
美國獨立後,整個國家分成了兩部分。南方由於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因此很多農作物生產都完全實現了機械化,對人工的需求量並不是很大。
人工得以解放就意味著不同種族之間互相歧視的現象,也暫時有所緩解。但北方卻不一樣,依舊堅持之前的奴隸主模式。農作物生產還是以人工的方式進行堆積,奴隸販賣,成為了北方最熱門的市場。
男主所羅門是一個有幸生活在南方的自由人,有妻子,有兒子,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工作。作為一名小提手,雖說經濟收入不高,但也能夠維持家中的一切開銷。然而一次意外,讓他從一個自由人變成了一個奴隸。
兩個身份高貴的人找到他說有一份待遇豐厚的工作,所羅門信以為真,等到達之後才發現自己被人當成奴隸販賣到了北方。這種事情在陰暗的地下市場裡屢見不鮮,但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為黑人鳴冤。
所羅門到達北方之後,完全失去作為一個自由人擁有的權利。在奴隸主的眼中,他只不過是一個工具而已。工具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幫助主人解決各種各樣的煩惱。所羅門的第1個主人深明大義,雖說無法擺脫傳統思想,但對所羅門還是器重有加。
但所羅門第2個主人,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奴隸殺手。為他工作的奴隸,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這位奴隸主種植了大量的棉花,凡是沒有按照預定任務採摘夠數的,都要被毒打一頓。在這期間,所羅門曾無數次想過要逃跑,但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每一次失敗都要飽受肌膚之苦,這樣的日子永遠看不到頭。
直到有一天所羅門遇到了一個旅行家,閒聊之中,旅行家表示出了對種族歧視和奴隸制的不滿,所羅門認為這是自己逃跑的唯一機會。他讓旅行社為他寫了一封信,郵到朋友那裡。最終朋友帶著當局的人趕到,解救了所羅門。為奴12年之後,所羅門也再次見到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電影到這裡就已經結束,整部電影劇情跌宕起伏,不斷壓抑的情緒,以及各種灰暗的畫面,都將奴隸那種非人的生活刻畫得淋漓盡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想像得到,在這個世界上,竟然發生過如此慘絕人寰的事情。人類對於同類,竟然也能夠殘忍到如此程度。
雖然電影的故事已經結束,但在現實生活當中,所羅門英雄的一生剛剛開始。他回到南方之後,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下了這本《為奴十二年》。以此反抗整個社會的不公平,為解放黑人做出了極為突出的貢獻。
老話講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所羅門的一生,有過黑暗,但光明比這些黑暗要閃亮的多。不管時間過去多久,他都是一位值得敬仰的英雄。
有人說在這部電影當中,導演想要表達的主題其實就是自我救贖。生命當中或許會有很多黑暗歲月,但如果沉浸在黑暗當中,不願意走出來,那麼人生一直都是黑暗的。在黑暗中,人才能夠更好地看到光明,只要心中對於光明的渴望不曾停止,總有一天會重新回到陽光之下。但是在筆者看來,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並沒有那麼複雜。
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並非生來被打敗的,你大可以摧他,消滅他,但你卻不能打敗他。在那段黑暗的歲月中,有些人永遠都不會打敗。這部電影與同題材的《綠皮書》相比,沒有那麼多溫馨的畫面,也沒有那麼多富有詩意的情景。但就是這種壓抑的氛圍,殘酷的環境,才越發的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