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只知道吉林省,不知道還有個吉林市。
廣東省沒有廣東市,四川省也沒有四川市。翻遍全國地圖,省市重名的也就這一根獨苗苗。奇怪的是,她卻並非吉林省的省會。但這座城市的重要程度遠超你想像,她是吉林省名字的來源。甚至可以說,這裡一度是整個東北的中心。
這一切,要從一條江說起。
文/景初
01
吉林霧凇好在哪?
若是在空中俯瞰吉林城,可以看到,呈反「S」形的松花江,貫穿了整片土地。每年冬季,走在吉林市區的松花江畔,都能看到高高低低的樹木裹上了銀裝。抬頭看層疊綻放的潔白色樹枝,叫人疑心自己是不是進入了琉璃世界。
這就是霧凇。
霧凇不是冰也不是雪,這種奇特的景觀,是低溫時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在物體上的冰晶沉積物。生在江岸的霧凇是吉林市最漂亮的一張名片,與桂林山水、雲南石林和長江三峽並稱為中國四大自然奇觀。
霧凇一詞,早在南北朝的《字林》中就有記載,「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本是北方大地常見的景觀,吉林的霧凇究竟好在哪?
這要從霧凇形成的原因講起。凝成這美麗的冰花,需要豐沛的水汽與極低的溫度。東北冬天倒是很冷,但河流一般都會結冰,哪兒來的水汽呢?
吉林霧凇的美麗,來源於松花江,也來源於一段歷史。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侵華的日軍佔領東北,在吉林上遊的松花江段修建豐滿大壩。他們打著「吃好住好大工價,三年期滿免費送回家」的幌子,從華北和東北騙來了大量勞動力。由於日軍殘暴加上條件惡劣,很多勞工永遠地留在了那裡。這裡有3條100多米長的天然溝壑,掩埋著上萬具屍骨,被稱為「萬人坑」。
松花江經由豐滿大壩發電後,水溫達到零上4度,形成一段不凍江。這段江水與冬天零下20多度的氣溫形成強烈反差,每到夜間,江面霧氣嫋嫋,江水蒸騰,在天寒地凍中無處依附,凝結在樹的枝杈上。太陽出來後,枝頭的霧凇晶瑩潔白,反射著日光的璀璨光華。
吉林霧凇不單純是自然景觀,也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者。可以說,這是一種有些殘酷的美感。豐滿水電站也是全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由於建造的歷史時期特殊,大壩有著諸多先天問題,積重難返。於是,在保留霧凇景觀的前提下,水利專家設計建造了新壩。去年,運行了幾十年的豐滿大壩舊壩結束了它的使命,被爆破拆除。
江澤民曾經寫詩讚過吉林霧凇:「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
霧凇是來之不易的景觀,看霧凇也確實是個艱辛事兒,不但需要一定的運氣,還得早早起床。過了十點,這驚鴻一現的華彩也就」香消玉殞「了。
看上去,霧凇好像很緊實的樣子,但其實霧凇的結構非常疏鬆,凝固的水汽層層包裹著枝椏,彈一下這「玉樹瓊花」就直落掌心。路邊常常可以看到頑皮的小孩子給樹來上一腳,一瞬間霧凇就化作晴雪,落人一頭一身。
02
省名來源於市名?為什麼?
吉林這兩個字,作為省份和城市的名字早已為人熟知。相對少有人知的是,吉林這個名字,也是因松花江得來的。
吉林地處松花江沿岸,航運非常便利,明代的時候選擇在這裡造船,所以城市就叫做船廠。清代,這座城改叫吉林烏拉,在滿語裡的意思是「江邊」。如今,這個名字簡化成吉林,吉林省的省名,就來源於它。
吉林有個別名,「江城」。這個名字來源於康熙皇帝的一首詩《松花江放船歌》,裡面有一句,是「連檣接艦屯江城」。
1676年,康熙將寧古塔將軍駐地轉移到吉林城,從此這裡成為松花江流域的中心。六年後,康熙東巡吉林。此前他平定了三藩和準噶爾叛亂,但沙俄仍在東北虎視眈眈。雖然打著「我來觀俗非問兵」的旗號,但他到了吉林興致勃勃,冒雨檢閱了精銳水師。三年後,正是這支水師摧毀沙俄艦隊,鞏固了東北邊疆。後來,清朝陸續修建了多座邊鎮,吉林城居中,被稱為「東北第一雄鎮」。
可以說,吉林市是一個因江而興的城市。如今,吉林市的繁華地帶和值得遊覽的景觀,大多集中在松花江兩岸。
吉林大橋是松花江在吉林市段最重要的橋梁,也是主幹道吉林大街的一部分。在橋的北側,坐落著吉林市的地標搖櫓人。一個烏黑精壯的漢子搖著櫓,象徵著這座城市作為船廠的歷史和激流勇進的精神。在它旁邊,有一座精緻小巧的天主教堂,是清代法國人修建的哥德式建築。
吉林大橋的南側是世紀廣場,這是一座綜合性的文化地標。大型廣場、博物館群、江南公園在這裡匯集,經常舉辦各種展覽和美食節。
吉林市博物館最珍貴的藏品,是迄今為止收集到的世界上最重的石隕石。它被稱為「吉林一號」隕石,重達1770公斤,1976年墜落在吉林市郊。據目擊者說,當時天上滑過了一條長長的火龍,落地濺起原子彈一般的巨大蘑菇雲。如此巨大的隕石落在市郊,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確實非常難得。
吉林是個山清水秀的城市,除了松花江穿城而過,還有眾多群山環抱。每到秋季,山上紅、黃、綠色彩紛呈,像是打翻了油畫的調色盤。這就是當地人最愛的」五花山「。有趣的是,這裡恰好有四座山,對應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之說。
龍潭山便是青龍,山上一座據說用來鎖龍的水牢,故得此名。白虎是小白山,清代皇帝在小白山設立瞭望祭殿,用來祭祀長白山。朱雀山則對應著朱雀,距離豐滿大壩不遠。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山上,可以直接看見豐滿大壩。它的主峰,被當地人簡單粗暴地叫做「豬嘴砬子」,東峰上有塊10多米長的豬形巨石,也被叫做「魔豬石」。北玄武指的是哪座山有些爭議,說玄天嶺和北山的都有,但其中更為有名的是北山。北山是當地人一年四季休閒的號去吃,而且每年都會舉辦廟會,遊人香客摩肩接踵,有「千山廟會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的說法。
03
江帶來了什麼?
人因水而聚。松花江流淌過的這片土地,成為多個民族的聚居地。
吉林市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當屬滿族。烏拉街滿族鎮是滿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有「中國滿族第一鎮」的稱呼。在這裡,可以體會到最地道的滿族風情。吉林市有個滿族文化協會,每年頒金節時會舉行盛典。頒金節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三日,是滿族的誕生和命名日,也是滿族最重要的節日。
這裡的鷹屯,依舊保留著馴養海東青的習俗。海東青是滿族的最高圖騰,《本草綱目·禽部》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它是滿族人的最高圖騰。在漁獵時代,海東青是獵人捕獵的好幫手。
根據動物學家的考證,海東青可能是矛隼。鷹屯保留了古老的馴鷹文化,每到春天的時候便會把馴好的海東青放飛,讓它們回歸自然去繁衍後代。
在烏拉街,能吃到最正宗的白肉血腸火鍋。滿族一直以來都有吃火鍋的傳統,金代,女真人在野外狩獵時,就會架起火來煮鹿、狍子等獵物的肉片。如今的滿族火鍋,主角是白肉、血腸、酸菜、粉條,在大鍋裡擠擠挨挨,熱鬧非凡。待到煮開,熱氣便嫋嫋地從銅鍋蒸騰起來,香味也隨之飄散開來。
除了滿族,吉林市是朝鮮族的聚居地。朝鮮族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就是冷麵了,正宗的冷麵是用蕎麥麵壓成的,配上牛肉片、辣白菜、黃瓜絲、煮雞蛋等配菜。夏天的時候,一碗冷麵的湯裡往往還帶著冰碴子,一口湯下去,爽到天靈蓋一激靈。冬天的時候來上一碗溫湯冷麵,又是一份別樣的熨帖。除了冷麵,朝鮮族也喜歡做打糕,在吉林街頭,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精壯的漢子掄起木製的大錘,一次一次重重地捶打在糯米糰上。糯米經過捶打之後的口感柔中帶韌,切塊後滾上黃豆面,淡淡的米香味吃多少也不會膩。
吉林的文化和美食,由於因水而聚的人們,兼容並包,又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
走在街上,你會發現烤肉和擼串的店遍地都是,密度非常驚人。東北每個城市的燒烤味道都不一樣,這也是每個在外的人最想念的鄉情。不少吉林燒烤在調味上更偏向於朝鮮族口味,看著紅彤彤一片,其實不怎麼辣。不太能吃辣的人,也可以嘗試。鮮香的肥牛片和整塊的牛排,以及醃製入味的熟筋,放到篦子上,」茲拉「一聲,勾人的肉香便溢了出來。
在松花江邊,吃開江魚是每年的傳統。豐滿大壩上遊的人工湖松花湖解凍後,餓了一冬天的魚便被人們打撈上來,它們體內基本沒有廢物,肉質緊實。松花湖的魚有「三花一島」之說,當地分別稱鰲花魚(麻鯉)、邊花魚(長春鯿)、吉花魚(鱖魚)和島子魚(白魚)。特別是清蒸白魚,味道鮮美,魚肉滑嫩,是本地人喜歡用來款待客人的名菜。
一條松花江,帶來了霧凇這般的美景,也滋養著沿岸的人。松花江對吉林的意義,是母親河,又遠不止母親河那麼簡單。可以說,是她把那些浩蕩的歷史與廣袤的空間融合在一起,成為我們如今看到的吉林城。
Tips:
距離近的小夥伴,更推薦高鐵動車出行。距離吉林市最近的機場是長春龍嘉國際機場,位於兩城之間,下了飛機到市區還要再坐動車。
比起霧凇島,作為本地人我更推薦觀賞霧凇的小眾景點:吉豐東路。因為它離豐滿大壩很近,如果這裡都沒有霧凇,其他地方就就更難有了。
如果要吃吉林烤肉,推薦大唐食代,很受本地人歡迎的一家炭火烤肉。如果要吃鍋包肉,推薦平平小吃,環境很一般,但味道一絕。想吃冷麵的話,推薦明月冷麵館,可以做溫湯/涼湯,酸甜口/鹹口,憑喜好選擇。回族小吃推薦牛馬行餄餎鋪。煎粉是吉林市特有的小吃,路邊小店就可以嘗試。吉林最講究的老字號是糕餅店福源館,糕點的分量和東北菜一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