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家中一老,如有一寶。」
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這將會是這個家族的幸運和福氣。
有句話說得很好,天塌下來有高人頂著。只要家族中的老人夠輩分,有威望,那麼他就是家族中的「高人」。
老人,他們經歷過大半輩子的滄桑風雨,看遍世間百態,明是非,懂進退,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心中有一把秤。
可以這麼說,有福之家必有長壽老人,而長壽老人必是有德之人。德行,不僅僅是個人之德,更是家庭之德。
但是,既然存在有德的老人,就肯定會有「無德做作」的老人。前者能帶給人積極的影響,而後者,則會敗壞家中的風氣,影響孩子的發展。
要知道,老人無德,影響三代。如果任由無德的老人破壞家庭,那麼最後受到傷害的,只能是兒孫後輩。
有些人就疑惑,為何在當今社會,「無德做作」的老人會頻繁出現呢?為何他們能夠在家庭中興風作浪,而孩子卻無能為力呢?
也許,正因為他們經歷得多了,所以他們便能在一定的方面上拿捏住兒女的心理,讓其敢怒而不敢言。
「道德」綁架,兒女不敢不「孝」
我們經常能夠聽到這樣一個詞,那就是「愚孝」。
什麼是「愚孝」呢?那就是一個人不管是非對錯,只要是父母要求的,自己都會去辦,不敢忤逆父母的意願,也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
可在很多時候,並非是我們自己想要「愚孝」,而是我們不得不「愚孝」。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被迫無奈」的狀況呢?
就是因為在這個以「孝」為主的社會,如果你不尊重老人和父母,亦或者違背他們的要求,那麼你就會在輿論上失了理,從而被人唾罵。
無德的老人,正好抓住了孩子「孝」的心理,從而在家中興風作浪,可孩子卻不敢做任何的勸阻和反抗。
可以說,用「孝」來綁架人,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悲哀。因為「孝」的本質原本象徵了親子關係的和睦,可到了今天,卻淪為某些人的「枷鎖」,讓人感到心寒。
倚老賣老,用「長輩」身份欺壓
在傳統觀念之中,這個社會本就是一個「尊卑有序,長幼分明」的社會。
對於你的兄長,你必須要做到將其視為「父親」一般,所謂「長兄為父」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家中的老人,你必須要做到「謙讓有禮」。因為高堂仍在,你就得尊重他們,凡事都要聽他們的安排。
上述這些傳統觀念,有它一定的道理在裡頭。但是,這些道德的規則是要看人的。如果你碰到懂得體諒,懂得感恩的人還好,可碰到個做作無理,倚老賣老的人,那就是有理說不清了。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他憑著自己是蘇家「父親」的身份,便不顧孩子的死活,不管孩子的現實狀況,而是時不時提出「要孩子命」的請求。
這樣的老人,其實我們是特別討厭的。但是,為何你不敢反抗他呢?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拿捏了你的七寸,你根本無法反抗。
這個「七寸」,就是你是後輩的身份。在傳統的「位序」中,你必須要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不然就是你不孝不忠不義,甚至成為眾矢之的。
所以說,當老人倚老賣老的時候,你是沒轍的。因為你作為孩子,終究很難跨過「孝」的鴻溝。
進退兩難,兒女「逆來順受」,助長氣焰
曾見過這樣一個老人,他已然七十多歲了,可就是特別做作,有些時候還蠻橫無理。
有一次,他的兒子陳先生陪父親去逛商場的時候,老人一眼就看準了一套紅木家具,特別漂亮。
為了能夠不花自己的養老金就能得到一套紅木家具,老人家就直接跟兒子說,叫他要懂得孝敬父母,然後便用手指了指那套家具。
陳先生看到老人家的神情,一眼就看出他的意圖是什麼了。但是,不是他不想買,而是買了之後,他和老婆孩子這個月就得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了。
所以,陳先生跟父親說明了實情,希望他能體諒自己的不容易。
可是,老人家聽到這番話後,卻擺出了一副苦瓜式的嘴臉,還大聲嚷嚷地跟陳先生說,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將你養大,難道你就這麼對待我的嗎?如果你不買,我就不走了。
聽到父親說出這番話,陳先生也沒啥想法了,就硬著頭皮付了錢,然後滿足了父親的願望。
生活中,像陳先生這樣的子女其實有很多。可以這麼說,就是因為做孩子的過分「逆來順受」了,所以才激發老人們的驕縱心理。
要知道,你的退讓就像是給還未燃起的火堆添了一把柴火,從而讓其燃燒起來,不受人的控制。
在未來的生活中,作為孩子,可以孝順,但卻不可以過分「愚孝」。因為你的愚孝和盲目退讓,會成為「無德老人」頻頻出現的根源。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