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美食評論家蔡瀾曾說,澳門的美食更甚於香港,因為澳門生活步調比香港慢許多,有更多的時間準備食材、烹調佳餚。去過澳門的人想必不佔少數,但是真正品嘗過澳門地道美食的又有幾個呢?一起跟著情報君的朋友,土生土長的澳門人Bosco看看吧!
沒有回歸前的澳門還像是一個寧靜的小鎮,與相隔相望的香港不同,遠離了一切繁雜喧譁。而隨著旅遊業越來越飛速的發展,一張機票、一本當地攻略錦囊,就可以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我們走過越來越多的地方,可大多數人去的都是攻略裡「不能錯過的十大景點」、吃的都是錦囊裡推薦的「如果你去XX,一定要吃的十樣美食」。如果你也覺得少了許多樂趣,不妨來試試只有當地人才會幫襯的鋪頭。
碗仔翅
才不會推薦你去「添發記」
碗仔翅是香港澳門最常見的街頭小吃之一,是一款仿魚翅湯羹,其材料以粉絲為主,用澱粉將湯煮至濃稠,佐以醬油、麻油、醋、胡椒粉等,以前通常由小販在街邊販賣, 因以小碗盛載而得名。
講到澳門碗仔翅,很多人都會想到碗仔翅界的大佬添發記,據說老闆是含著魚翅長大的,所以主打用料都是正宗的魚翅。早幾年這裡還不甚出名,多是一些慕名「過大海」來吃的香港同胞,近年來也許是上了「榜單」之故,生意愈發的好。
但是在澳門可不是只有添發記。在永樂旁邊,有一家車仔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流動小攤販),只售一種食品──雞絲翅,又叫碗仔翅。據說雞絲翅就是由這家小店最早從香港引入來澳的,那麼多年以來,早已成為永樂戲院的一個標誌,就連開店時間也都依照戲院,所以街坊都稱之為「永樂雞絲翅」。
「永樂雞絲翅」在用料方面雖然不是使用真正的魚翅,但無損食物的味道和口感,雞絲、蛋花和粉絲的結合,加上麻油、胡椒粉和紅醋調味,天衣無縫。這車仔檔多年來沒有被時代巨輪捲走,依舊保留著一貫特色,可謂難得。
深夜食堂
來一碗誠意過頭的雲吞麵
雲吞麵雖然是粵地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少人曾說,雲吞麵發源地廣州還做得不如香港澳門,其實仔細想來,雲吞麵並非什麼曠世難題,只是一種誠意之作。花了心思與時間的,自然更勝一籌。
來到渡船街就可以嘗到那一碗誠意到過了頭的雲吞麵。老闆每日晚上七點才將車仔檔推到美心餅店對面,凌晨一點準時收攤,是個不折不扣的深夜食堂。這裡的雲吞用料十足,一個雲吞皮裡足足包了四五隻蝦,基本都沒有地方放其他的材料了。就連秘制的湯底,也讓人一口都不想放過。吃完這麼多,哪還有肚子去吃糖水?
水蟹粥
屬於澳門才有的味道
在澳門,吃水蟹粥除了去肥仔文和久負盛名的誠昌飯店,還可以到關閘附近嘗一嘗那一碗「暖到心窩都發熱」的水佬榮水蟹粥。
可能水佬榮這個名字在澳門太深入人心,都不太有人記得他的原名叫「新明珠美食之家」了,據說水佬榮以前是在手信街賣手信的,後來潛心研究了「花甲雜菌蟹肉煲」,推出市場後反應空前良好,就開了臺山這家小吃館。但也由於這家店的花甲蟹煲太過出名,食客忽略了另一大美味——水蟹粥。
說是水蟹粥,卻又不是獨沽一味用水蟹,而是各取水蟹、膏蟹、肉蟹三種蟹的精華,再配上美味的蠔粥,完全沒有海鮮的腥味,只餘清新的鮮甜。據老闆說,他家並不主打從國外進口,而是將食材的新鮮度放在第一位。無論是蟹肉煲還是水蟹粥,全是每天早上新鮮直送的本地蟹,皆因澳門的蟹生長於鹹淡水交界,所以蟹味尤其鮮甜、肉質豐美爽口。
龍華茶樓
看一看60年代的澳門
對於老澳門人龍華茶樓可是承載著他們許多記憶的。一壺香氣氤氳的熱茶,幾籠飄著熱霧的點心,三三兩兩的聊天談地,獨坐者則帶一份當日早報,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
作為澳門僅剩的兩家舊式茶樓之一(另一家是大龍鳳),老舊的字畫、牛皮紙包裹著的茶葉、竹編的貨簍、各種古董字畫、可以看得出年月的茶具碗碟,從1962年開業至今的龍華茶樓最大的特色就是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剛開業時候的樣子,雖然從硬體和軟體上可能都比不上五星級酒店裡的下午茶,但卻是經過歲月磨礪的真正的澳門。
茶樓的現任掌門人是位攝影發燒友,店內的牆壁上掛滿了他自己和各大攝影高手的攝影作品,若你在店裡拍個不停,非但不會受到「請勿攝影」的阻止,反而有可能引起掌柜興趣,將你的作品掛在發哥「隔離」噢。六十年代的澳門,究竟是什麼樣,不妨自己來看看。
要說澳門最出名的美食,十個有八個會告訴你是豬扒包和葡式蛋撻。那些能被評為「最佳」、「十大」,自然也是有真材實料的,不然也不至於口口相傳至今。其中幾家,更不乏我童年和學生時代的記憶,與其說吃的是那種味道,倒不如說,吃的是那一份情懷。
澳門豬扒包
還屬大利來
豬扒包從外表來看,應該和漢堡包是近親,但味道卻不同。在澳門當地人的心目中,大約和上海人心目中的小籠包差不多。談到豬扒包,不得不談談大利來。
大利來的豬扒包用的是老式柴爐烘烤而成。柴火烤焙是最原始也是最好的烤焙技術,在澳洲布理斯本河畔一間最昂貴的餐廳,那裡的牛排和麵包全是用柴火烤的。據說為了保持水準,每天都只準備一爐的麵包材料,每天下午3點半開始出爐售賣,售完即止。至於豬扒,每天早上六點用特製香料醃製至下午兩點半,配合豬仔包出爐現炸出售。如果沒辦法在2點多些到達大利來去排隊,可能就吃不上現烤的豬仔包夾炸豬扒。不過也沒所謂,大利來還是會提供菠蘿包或者牛油包。
葡式蛋撻
瑪嘉烈VS安德魯
正宗的葡式蛋撻源自澳門地區,但也許只有澳門地區的瑪嘉烈蛋撻才算得上葡式蛋撻的經典。瑪嘉烈是地道的澳門人,極具美食天賦。她採用澳督大廚的秘方,烘製成蛋撻待客,倍受歡迎。受此啟發,瑪嘉烈開了家蛋撻屋,一時風靡港澳,後又改進配方,使外皮更酥,奶味更重,蛋香濃鬱,味道一層又一層,卻甜而不膩。從此,瑪嘉烈蛋撻經眾多觀光客口碑相傳,成為享譽世界的經典美食。
澳門還有一家葡式蛋撻店名為安德魯,不妨也來介紹一下。其實在遊客眼中,瑪嘉烈似乎比安德魯出名得多,但其實早在2005年,安德魯就榮獲了澳門政府領發的「2005年度旅遊功績」勳章。算起來,安德魯才是葡撻真正的鼻祖,雖然是在僻靜的路環島,也有人不惜搭一個小時的車趕來吃一口新鮮出爐葡撻。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芒果雞中東包也是除了葡撻以外的另一個好選擇。
陳光記燒鵝飯
十年不變的味道
隨著時間流逝,很多記憶中的味道都會改變,但是「陳光記」的味道卻一直未變。這裡最值得一嘗就是黑椒燒鵝。自從2012年入選了米芝蓮介紹名單,成了遊客來澳的最愛之一。這裡的黑椒燒鵝,外皮非常脆身,並不像傳統的腊味那麼甜,而是帶有濃鬱的黑椒味和燒烤風味,鵝肉味道也十分重肉質、相當結實,光湯汁就能吃掉一整碗白飯。據說現在「陳光記」已經開到大連柳州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上海呢?
(部分圖片和資料來自網絡)
本文整理自《旅遊情報》,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如有興趣訂閱雜誌,可點擊閱讀原文進行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