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小遊|資料|日和記事
包括
地鐵和行走放題;吃各種厲害的食物(此行的主要目的);期間換了四家民宿及酒店;搭乘不超級的踴子號前往伊豆;在伊東海邊騎自行車;參加伊東本地節日花笠踴(因為路上耽擱了只能圍觀沒趕上混進隊伍裡的培訓);晃進在城崎海岸一對英國歸國夫婦的咖啡店裡喝茶;黑乎乎的夜裡在伊豆高原城鄉結合部等公交車;半夜最後一撥上都廳的觀景層看夜景;從吾妻橋搭tokyo cruise前往臺場;參觀三鷹之森美術館;晴空樹下的水族館和東京塔的藤子不二雄八十年展;在阿美橫丁;銀座和秋葉原購物;電話預約診所;在築地吃壽司;逛新宿御苑並因為弄錯了關門時間進不去明治神宮;傻呵呵地被騙到二重橋前面啥也沒看見;在店員完全不懂英文的店裡吃和牛燒烤;在大師傅完全不懂英文的店裡吃拉麵;在淺草和鎌倉的寺廟蓋戳請朱印帳;在湘北高校前拍照;在江之島拐騙小貓;在兩位從舊金山歸國的只會講日語和法語的同性戀老闆開的居酒屋喝酒,等等……
所以我們去了,我們回來了,我們度過了充實的假期,並且我們完全不懂日文。
我在出發前是完全沒做功課的,所以這次去是純粹的跟屁蟲。但總要有人提前做功課,計劃者最好是去過當地,或對當地有所了解,或至少樂於花時間精力在窮遊、lonely planet上做預研的人。這樣他能夠預先知道哪些地方值得去,哪些地方你們會有興趣,哪裡跟哪裡比較近可以排在同一個行程內。到時候走出車站看著茫茫多的人,總要有人站出來說「跟我走!」吧。
我們的行程中有些事情是可以在出發前預訂的,包括往返的航班、酒店、需不需要預先買JR Pass、三鷹之森的門票(日本許多熱門的活動是需要預約的)等等;有許多是臨時發揮的,包括大部分的正餐,購物,公共景點和每天具體的時間安排。前者幾乎全部都有面對非日本人的英文甚至中文預約渠道。儘可能把可預訂的事情在出發前安排好。
Google Maps在日本非常靠譜。在東京圈內可以提供非常詳盡的地圖、路線計劃和公共運輸時間表(可能有一個問題是平面的地圖對地鐵站這類有上下層關係的區域的表達不太友好),在東京圈以外可能時間表不能保證完整或有效,但地圖還是很可靠的。
東京幾乎所有道路都是漢字路牌,所有地鐵線路和站點都是漢字+羅馬音標註,Google Maps無論英文模式還是日文模式都可以有效使用。
另外日本採用的三段式數字地址配合地圖很容易定位,不過這個系統沒研究過的人不一定能理解。
Tabelog基本上相當於日本的大眾點評,配合地圖使用也十分靠譜。
關於日本的英文普及程度和日本人的英語水平,有各種不同的見解。我的看法如下:▶ 英文普及程度遠遠高於中國
在去日本之前,不少朋友跟我提過日本人可悲的英文水平,所以我心裡還是比較傾向於靠自己和工具的。去過之後,我覺得情況並非如此。
首先我說日本人的英文水平還不錯,並不是跟美國人的英文水平比。
其次作為旅行者,在日本溝通的對象基本上都是各種服務行業的人,包括JR職員,酒店前臺,飯館兒服務員,警察叔叔,導遊,收銀員,手機上的APP等等。試圖去路上隨便抓個人來問然後得不到結果這是方法問題。
在這樣的前提下,日本(至少東京圈)的英文普及程度,遠超中國。幾乎所有JR站都能用英文溝通,我們住的兩家商業酒店的前臺都能講英文,甚至兩家房間不到10間的民宿都有能講英文的職員。在http://Booking.com上訂酒店的時候,可以先注意一下是否寫了提供英文服務。我們在伊東住的K's House就是只有一位職員能講英文,所以他會明確告知我們他的工作時間,晚上過了下班點找不到他就只能比劃了。飯館相對普及率低一些,也有一多半是英文ok的。
▶ 口音問題
日本人的英語口音問題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口音問題。的確存在,聽上去怪怪的,不過就解決問題來說,足夠了。
第二種是外來語詞彙。日語裡有許多詞彙是外來語。這些詞彙他們念出來會顯得口音特別重。其實這類應該不能算是口音的問題,而是那些詞已經被日文化而失去原來正確的發音了。比如「嗶嚕」大概可以算是個例子。在別人提醒我之前我就沒想到它是啤酒的意思,別人告訴我之後呢,你看,這不又多認了一個字嘛。
而且去日本的旅行者,一般是對日本的某一方面有興趣的。雖然我說我完全不懂日語,但在我感興趣的方面多少還是認得幾個詞。比如說雖然我不懂嗶嚕,但是Highball我是知道的呀,大Toro中Toro也是認識的呀,donburi什麼的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呀。大多數時候一句話裡面聽懂一兩個關鍵詞就足夠了。
所以雖然日本人的英語口語重,但就解決問題來說並不構成太大障礙。聽不懂的時候可以excuse me回去的啊,再不行還可以連比劃帶猜的啊,不要怕丟人,我們在那裡都是歪果人呀。
▶ 國際化程度
東京的國際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銀座的洋果子店的烘培屋的店員有許多都是外國女孩;我們在江之島和別的地方也都遇到過金髮碧眼的小姑娘和日本小男生背著書包拉著手出來玩的。中國人或者說中文的人也遇到過。除了旅行者之外,在東京圈有許多工作、生活在那裡的外國人。需求驅動下英文在當地的接受度也還不錯。所以作為一個短期滯留的外國人,即使不懂日文,在那裡也不難生存下去的。
「喵喵」、「咕嚕咕嚕」、「摸下巴」、「蹭褲腿」等喵星通用語在當地也同樣可行,已證實!
我們遭遇的問題
▶地鐵
在東京外出基本靠走和地鐵。「為了覓食,一隻伊比利亞黑豬每天要移動超過14公裡。」這是我們每天在路上互相激勵的話!
東京圈的地鐵確實十分複雜……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首先東京圈的地鐵有許多家不同公司運營(我們基本上只會用到JR、都營線和東京Metro三家的線路),分別管理不同的線路,有些站不同運營商的站臺會在相同或者不同的閘機區域內。在理解這一點之前,Google Map上跑出來的路線方案就很難真正理解。
然後同一線路在每天不同時間段,可能會同時或者不同時運行著不同規格的車輛,包括普通、特急、通勤等等,這些不同規格的車輛主要區別是哪些站停哪些站不停(顧名思義普通車是每站都停的而特急是有些站會跳過的)以及最遠開到的起始終點站。不同規格的車可能停在不同站臺。這進一步增加了複雜度。
儘管地鐵站和地圖上對不同地鐵公司和不同線路採用了相當明確的標識和顏色進行區分(JR線是英文的JR,都營線標誌是銀杏葉,東京Metro線是一個蝴蝶狀的M;各條具體線路都有自己固定的標誌色),但挑戰主要還是在理解這套系統,再加上活用精算機和儲物箱等等。當然,這跟語言沒有什麼關係。最好有個懂的人給你講講,或者靠自己領悟了。
▶點菜
一般的飯館點菜都不成問題,因為可以對著照片戳。
我們遇到問題的是拉麵店。拉麵店大多是採用自動售賣機點單的模式,就是說在入店前或者入口處會有一臺自動售賣機,想吃什麼就自己在售賣機上投幣點單,然後它就會呼嚕嚕吐出一堆小紙片,拿著這些小紙片遞給大師傅,然後等著上菜就可以了。
如果去的是一蘭這樣的中國人集中的拉麵店就沒問題(他們甚至有中文菜單);但我們去的是一家幾角旮旯裡tabelog評分幾高的本地人吃的拉麵店。然後呢,據說拉麵店認菜單是個世界性問題,因為許多店會有自己的特色菜,而且各家的大師傅都傾向於給自己的各種面和配菜起一些特別厲害的名字,以至於相似或相同的東西在不同店裡面可能叫不同的名字,甚至看名字都猜不出它到底是什麼。
所以我們就按著對照片和菜名裡的幾個漢字,按照自己的理解各自選了想吃的東西。把小紙片遞給大師傅的時候,大師傅咕嘰咕嘰試圖跟我們解釋什麼,但我們聽不懂日文啊,結果他只好「What ever」了就動手做。然後端上來的時候——果不其然就出事了。
我們三個人點了人均三份的主食(每個人都有一碗麵,然後額外又有一些飯糰,涼皮,雞皮凍,燒肉蓋飯之類的東西)……
下面這些圖片,用以解釋「這麼麻煩為什麼我們還要去日本」
伊東的鰻魚飯,K's House正對門
伊東五味屋的海鮮蓋飯
五味屋的燒……什麼魚
一蘭拉麵
東京塔附近的烘培屋
壽司清的旬套餐和大廚特選
補一張,「我的生涯一片無悔!」
補充一下:這個小門臉進去,就是號稱拿過某個日本拉麵大賞(門上的金色獎盃有沒有)及什麼什麼票選第二名的新宿煮幹專門店!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點了三份主食的地方……
切身體會
❶ 不會因為語言不通歧視你,反而為自己無法與你溝通感到抱歉。
❷ 即使語言不通也會努力幫助你,我爸不會英語,在日本比劃著問路,路人小姑娘連送好幾個路口,最後90度鞠個躬,然後往反方向回去了好不好。
❸ 年輕人的英語基本沒有嚴重口音問題,很適合交流。
❹ 各種路牌說明都有日英雙語,兩者互相參考閱讀完全沒問題。
❺ 大量服務是自助的(甚至吃飯都可以是用自動販賣機點菜的),可以慢慢研究,對語言溝通要求不高。
❻ 大部分常去的地方都有圖片可以給語言不通的人指,菜單大都有圖片,而且流行套餐,點菜神馬的比西餐廳方便多了。
綜上所述,日本還是一個非常適合中國人自由行的過度:路程近,籤證方便(通過衝繩辦3年多次往返),服務好(還不要小費),價格便宜(匯率關係),東西好吃(食材好,適合中國口味),乾淨(再也不擔心上公共廁所了),等等等等。非常推薦給大家。
日本
微信號japan-travel 客服 xianbei01
每一條路都應該留下你的腳印
主編|小遊|微信 60282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