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的城市規劃一直都是城市規劃圈的熱點話題。
請允許我演示一下:在谷歌搜索欄中輸入溫哥華時,下拉欄中會自動顯示出「世界上最好的城市」,「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關於溫哥華的城市規劃有多偉大的文章數不勝數。它被稱為加拿大最好的城市,北美最宜居的城市,地球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溫哥華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數十年深思熟慮的規劃和設計的結果,被廣泛地稱為溫哥華主義。
溫哥華主義到底是什麼?可以簡單概括為宜居和可持續。
在20世紀80年代,溫哥華只是一個普通的北美城市。城市領導者和規劃師有意識地改變他們城市的設計方式從而城市化至當下的宜居的狀態。
(80年代的溫哥華市中心)
經過城市規劃者的努力將溫哥華打造成一個有著優秀結構的城市。首先,這個城市坐落在一個山與水相鄰的美麗地區,大多數城市裡的山和水都沒有靠得這麼近的。第二,前幾代人對於如何設計溫哥華做出了一些正確的決定。例如,溫哥華的住宅街道非常狹窄,內街只有66英尺寬(約20米),同時只保留28到36英尺的機動車道路。
(溫哥華市中心是依山傍水的)
在20世紀70年代,溫哥華居民抗議在城市範圍內修建高速公路,溫哥華成為北美唯一一個沒有高速公路的主要城市,這使得汽車很難開到其他城市。缺乏高速公路也使溫哥華走上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之一。上世紀80年代,城市規劃者們發現了選擇生活在郊區的居民數量驟然增多,並且沒有有效的方法吸引居民回到市區生活工作。公眾不支持新建高速公路,公共運輸也非常昂貴。城市沒有足夠預算去修建能覆蓋所有人的輕型軌道交通網絡。如果不能把居民的家和工作地點聯繫起來,那可不可以把他們的家和工作放在同一個地方?或者居民至少可以通過騎車、步行或者公共運輸完成上下班的通勤。
(橘色部分為原規劃的高速公路,但是後來因居民強烈反對就放棄架設了)
這個解決方案將帶來很多好處。
首先,更多的出行可以通過步行和騎自行車解決。然後,公共運輸將變得更受歡迎,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資金用來建立新的線路和增加班次。即使居民選擇開車上下班,出行距離的縮短也會有效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
(大溫哥華地區連接6座城市的Skytrain公共高架軌道交通系統)
要實現這一目標,將面對兩大挑戰。第一,如何說服那些選擇住在郊區的人搬到中心城市,第二,如何振興溫哥華市中心,像同時期的其他北美城市一樣,80年代的溫哥華市中心正在全方面衰敗。
解決方案就是「溫哥華主義」!
在這裡我不會過多講解溫哥華主義是具體是什麼,而是從幾個方面來體現溫哥華主義。
接下來,我會專注向大家介紹城市發展過程中我認為最獨具匠心的部分——城市設計。最吸引人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於溫哥華中部的幾個地區。主要集中在False creek、Yale town和煤港(Coal harbour)地區。只看它們的名字就能猜到它們曾經是工業用地,這個地區在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經歷了新規劃再開發。
(False Creek福溪地區變化對比)
溫哥華主義的一個重要部分: 尖塔式大樓。你可以把尖塔式大樓分為兩個部分看待,平臺和大樓。就像一個被底層住宅樓包圍的公寓大樓。那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建築?公寓大樓提高了居住密度,同時住宅單位本身被美麗的景色包圍,使得公寓吸引那些原先不一定要住在高層的居民,這樣的景色是他們郊區的家中所看不到的。
(典型Point tower設計居民樓,外圍矮層連接中部高層)
溫哥華市規定了塔樓的大小和它們的位置,以保護空中景觀線的統一性。這座城市甚至走得更遠,溫哥華為了創造出迷人的天際線,城市根據天際線的整體畫面為每座興建的大樓規定了不同的高度和佔地尺寸。他們首先確認適合建造額外高度的街區,並通過高樓大廈在相對統一的天際線上進行點綴(所有大樓都被限制在不遮擋山景的高度下)。在新的大樓開建之前,市政府需要確認新的樓盤不會遮擋到周圍所有其它大樓的景觀(這樣就不會出現花80萬買套房子,景觀被新樓遮擋後房子掉價的情況)。城市規劃者們認為天際線應該作為城市設計中的公共藝術。
(建築高度嚴格按照政府設計進行施工建造)
建築的低中層設計是為了創造充滿活力的街道生活。底層和中層以吸引人流的設計風格進行建造的同時幫助城市規劃了街道。
許多「尖塔式大樓」中的公寓樓被帶有直接通向人行道聯排別墅包圍著。這讓溫哥華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是非常人性化的。相對遠離街道的高層公寓顯得不那麼引人注目。聯排別墅對家庭來說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住宅類型,而「尖塔式大樓」則為市中心的住宅市場增加了數千套聯排別墅。這些聯排別墅通常連接著停車場。在溫哥華,停車場必須設計隱蔽或建在地下。
(臨街單元為聯排別墅的「尖塔大樓」)
這些高樓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建築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勒柯布西耶風格一般指公園裡的高樓,而在現實中,它們往往會變成停車場裡的高樓。它們也不同於二戰後北美城市裡的高樓和大平地廣場。這些「尖塔」創造了充滿活力的街道,並顯著提高了住宅密度。然而,尖塔並不是到處都有,如果密度不合適或根本不需要的話,便會只建造了中等高度的住宅。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的運動員村在奧運會結束後就被改造成了矮層的住宅。
(冬奧會運動員村經改造後的矮層公寓樓)
這些「尖塔」給我們提供了居住密度和迷人的街景,但街道沒有足夠的公共開放空間容納這麼多人。雖然溫哥華有令人驚嘆的斯坦利公園,但它離城市很遠。如果目標是吸引家庭,就需要有大量帶遊樂場的社區公園。
市政府向那些在公園用地不足的地方預留公園土地的開發商提供密度獎金,這樣開發商就願意建造更高的建築來換取一個公園。溫哥華還修建了水上公園、社區中心和海邊娛樂設施,這樣孩子們就可以盡情地玩耍了。溫哥華曾經有一項將公園與校園操場分開的政策,但在溫哥華市中心沒有足夠的空間同時容納兩者。於是他們改變了政策,現在公園同時也作為學校操場使用。這樣「尖塔大樓」不光有美麗的街景,還有數量眾多,種類繁多的公園設施。
(溫哥華市中心數量眾多的小型公園)
最後我們來談談交通問題。這可能是溫哥華最讓我驚嘆的地方。
溫哥華有一個巨大的受保護的自行車多用途交通網絡,這樣人們在同行過程中根本不需要擔心汽車的出現。看看這條沿著福溪的小路。它有一個供行人和雙向自行車道的單獨區域。這條路平時是非常繁忙的,所以這種分離是必要的。這條小路就是一條通往福溪地區的主要街道,住宅和商店就開在這條路上。溫哥華的機動車道路一般不會一直延伸到海濱,住在福溪附近的居民可能走上好幾公裡都不會碰到一輛車,這意味著即使在沒有太多家長監督的情況下,孩子們也可以安全地到處跑。經常可以看到一群10歲、12歲、14歲的孩子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四處玩耍。
(False Creek沿海步行和騎行非機動車道)
老實說,這種積極的非機動車運輸系統也是必要的。高層建築的很多小型單元是沒配有停車位的 ,這意味著居民必須使用公共運輸,自行車或步行才能到達目的地。市中心成千上萬的住宅單元使得土地資源變得緊張,所以壓根就沒那麼多停車位允許每個人都有私家車。溫哥華就需要做出某些犧牲來達到增加人口密度的同時但不增加交通負擔的目的。
(與市中心緊密相連的斯坦利公園,溫哥華之肺)
如今,溫哥華大約50%的行程是通過公共運輸、自行車或步行完成的。只有少數幾個北美城市的非駕車出行比例達到了這一水平,因此不難看出為什麼其他城市會效仿溫哥華的做法。溫哥華主義的城市規劃方式對房地產市場非常有利。幾乎所有項目都是按照市場價格出售的私有開發項目。它對氣候也很友好。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的人們高頻地使用低碳的出行方式。城市中數量眾多,面積廣闊,種類繁多的公園設施讓居民非常享受城市中的生活。這真的是三贏的城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