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難嗎?「不難!」房山區西潞街道蘇莊三裡社區73歲的居民王淑珍回答得爽快。這份自信有依據——該社區廚餘垃圾分出率達34%,超市平均水平近15個百分點。地處遠郊的老舊小區如何交出比商品房小區更優秀的答卷?王大媽一笑,「因為我們有個『臺階型居委會』。」
居民們給蘇莊三裡社區居委會的這個「暱稱」,源於社區裡那15釐米高的「標誌性臺階」。
蘇莊三裡有6個院,30棟樓,3000餘戶,老年人口多。社區生活垃圾分類起步早——掛橫幅、送手冊、微信宣傳、社區幹部上門手把手教……條例實施之前就「吹」起了「垃圾分類風」。
4月初,社區幹部拿著兩套桶站選址方案挨家挨戶徵求意見。之後,9個灰色的箱房式分類垃圾桶設在了每個小院最顯眼的位置。可桶太高,扔時手得抬到胸口以上,有時袋一灑,湯直順袖口流。
這件事,被來調研檢查的區人大代表耿建光、王美南看在眼裡。之後,一張「整改通知單」被送進居委會。
怎麼改?裝臺階。多高?社區幹部試,居民試,一塊磚不夠再墊一塊,讓大家都得勁兒。
15釐米!手抬到腰就能扔垃圾,老人、孩子都夠得著。
物業站了出來。「錢我們出。」物業邵經理說,「之前是社區拿自己的黨組織服務群眾經費裝了桶站,這回我們不能掉鏈子。」
找工人、買材料、施工……社區幫忙,居民搭手,不到一個月,9組臺階裝好了。
「這次我們很受啟發。」社區書記邵雪松說,「怎麼把『關鍵小事』辦好?臺階就是榜樣——服務要細緻、貼心,讓老百姓更方便,才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於是,一個又一個「臺階」來了——
扔完垃圾手髒?裝洗手池;廚餘垃圾容易產生異味?遠離居住區的地方設「中轉站」;大件垃圾佔地不美觀?投放點圍擋手繪上一幅幅風景畫……
一來二去,蘇莊三裡有了變化——
曾經忙前忙後的桶前指導員,告別了繁重的「二次分揀」,變成了對偶有分錯居民的上門指導;廚餘垃圾分出率,短短的5個月,從9%變成34%;居民們還給居委會起了這個「臺階型居委會」的暱稱……
「這是表揚。」邵雪松笑著說,「更是激勵,不能愧對這個名字,我們就要做服務居民的『臺階』。」
「臺階」,還在不停地壘高。這不,社區有的小院成立了業委會,居民們正商量著適時提高物業費呢。
記者手記
服務居民的「臺階」不止於垃圾分類
小小的臺階,是蘇莊三裡社區黨組織為民服務的初心。
生活垃圾分類要堅持服務為先,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社區治理,考驗的也是基層幹部的「服務能力」。
蘇莊三裡社區黨總支的152名黨員幹部就是最貼心的「社區服務員」:動員宣傳要挨家挨戶敲門,桶站擺哪要意見到人,扔完垃圾要能洗手,廚餘垃圾「中轉站」要遠離居住區……千頭萬緒的垃圾分類對蘇莊三裡的居民來說,不難,因為都穿在了「服務」這一根針上。
物業管理、環境衛生改善、基礎設施改造……社區裡的事,都需要時時處處為居民多想一步,哪怕只是多一個「臺階」、少一次抬手。
蘇莊三裡不僅有「臺階型居委會」,基層治理也從不是單方面的行動。
物業企業不推諉扯皮,人大代表監督及時校準坐標,居民把社區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臺階」越壘越高,「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最終實現。(記者 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