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蘇麟《斷句》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如果我們把溮河比作申城的「皎月」,那麼如今建成於河道之中的人行步道就似近水樓臺,進一步拉近了市民與溮河之間的距離,可以領略到溮河的景致。
溮河,宛如一條玉帶從南灣湖傾瀉而下,穿過信陽城區,飄然向東。在她的蜿蜒穿梭下,古城信陽平添了無盡的靈動與魅力。春有楊柳依依,夏有涼風習習,秋可泛舟讀月,冬能漫步賞雪,溮河的四季從不乏景致,而因與溮河為鄰,古城信陽也盡得春夏秋冬之大觀。
溮河給市民帶來了魅力四射的景色,但由於種種原因,如今的她也亟須治理、重新裝扮,於是便有了一系列的系統治理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在河道中搭建親水人行步道。如今,此項工程已見成效。
「這個步道建得真好,讓我們多了個散步的好地方。」昨日上午9時,正在關橋至虹橋之間的人行步道上散步的王嬌這樣說。84歲的王嬌告訴記者,此前她都是在溮河南岸的路邊散步,自從親水人行步道建成通行後,她每次散步就會到人行步道上,因為步道乾淨、安全、還能欣賞溮河風光。
據市溮河管理處副主任李友光介紹,溮河親水人行步道共分兩段,一段位於關橋至虹橋的溮河北岸,另一段以關橋為起點向東至民橋上遊300米處。其中,關橋至紅橋段的步道全長618米,地面、護欄均用的是防腐天然木材,屬於棧道式步道;關橋至民橋上遊300米處的步道全長2482米,採用的是天然花崗巖石材鋪裝,是擋牆式步道。
「由於歷史原因,沿河北路人行道普遍狹窄,市民通行時存在安全隱患,人行步道的建設能夠降低這些隱患,為市民出行和休閒提供方便。」李友光說。近日,關橋下行橋洞被打開,原本被關橋一分為二的兩段人行步道銜接在一起,市民從木質步道行至花崗巖步道再不用翻越關橋,可謂方便至極。
值得一提的是,下一步,市溮河管理處將在人行步道一側栽種多品種的水生植物,這些植物將與人行步道一起成為溮河之上迷人的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