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丈夫殺博士妻子後自縊案追蹤
激情殺親與學歷無關
專家建議:夫妻吵架別超過5句 更不要動手
今天上午原告方來到法院
連續幾天,本版刊登了多篇關於婚姻家庭的案件報導。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它的和諧對於社會的和諧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今天上午,遠洋山水小區殺妻自縊案在石景山法院進入審理程序,在繼承遺產之前,已故夫妻的親屬雙方要確定孩子的撫養權歸屬。一對夫妻的悲劇讓兩個家庭痛心,還要面對訴訟的煎熬;我們關注此案,也是希望再通過這起慘案,給大家帶來更深的啟示。
「我會替姐姐照顧好孩子」
王娟利的母親和妹妹專程趕到北京參加今天的庭審。遠洋山水小區王娟利被殺的房子,就是這兩天母女倆的住處。「如果不是開庭我們根本不會來,更不會住在這兒。在這個房子裡,我覺得隨時會崩潰。」王娟利的妹妹強忍著難過說。
據王家的代理人孫鳳菊律師介紹,今天進行庭前談話,調解協商撫養權和繼承權的問題,原告方還請求法院調查夫妻倆的存款等情況。「女方家屬作了決定,如果能夠得到孩子的撫養權,他們將放棄財產繼承權利和人身損害索賠,全部由孩子來繼承。」
段碧海的父母並沒有露面,只委託了兩位律師出庭。在談話後,記者追著問這兩位律師關於被告方的意見,但兩人始終迴避,不承認自己是代理人,被告方的觀點和說法,他們全不知道。
當被記者問及如果要回了孩子的撫養權由誰來照料時,王娟利的妹妹語氣堅決:「我會承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比對我自己閨女還好,不會讓我姐姐不放心!」
事發原因:周圍人都說不明白
而立之年的段碧海和王娟利曾是一對令人羨慕稱道的夫妻。倆人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學的同學,畢業後都進了一家航天機構從事科研工作。結婚兩年,倆人有了一個女兒。小區物業人員還能記得,常見段碧海騎電動車,王娟利坐在後邊,抱著丈夫的腰,感覺很恩愛。
而兩人冰冷地躺在太平間裡的現實粉碎了一切美好。「我姐兩個眼睛是腫青的,脖子被砍斷了,胸脯被打的紅一塊兒,青一塊兒,右腿的膝蓋處有好大的一個包,是紫的。右側耳朵處有燙傷,左側腰部有大面積燙傷脫皮。」王娟利的妹妹永遠忘不了看到姐姐屍體時的痛苦。
是什麼讓段碧海對曾經恩愛的妻子痛下殺手?「她還是個餵孩子的媽媽,你怎麼下得去手?!」王娟利哽咽像是在控訴段碧海,也是在發洩著她的不解。
殺妻時,段碧海的父母出去遛彎,真相被兩個已故的當事人永遠埋藏。事發後《知音》雜誌刊登了一篇揭示「真相」的文章,很多家庭恩怨被寫成出自段母的口述。段碧海的父親表示過,《知音》的文章他沒有看到,他也沒有接受過《知音》作者的採訪。至於報導中提到的導火索——段母為兒媳洗內褲遭致段碧海不滿,夫妻發生激烈爭執,段父稱根本沒有此事。如果兩個人鬧得那麼兇,他們也不可能出去遛彎。
雖然事發前一直和兒子兒媳同住,但對於兒子殺妻自縊的原因,段父說不知道。對於家庭紛爭,段父也是含混地說:「那是他們小兩口的矛盾。」
家庭矛盾:生完女兒就不一樣了
「他(段碧海)性格內向,凡事想得多。」王娟利的妹妹說,事發後,她到小區裡找到鄰居和物業的人,認識她姐姐的人都說,她人挺好,見面老打招呼,總是樂呵呵的。不是出了這個事,都不知道她是個博士,一點架子都沒有。而姐夫則「不愛說話,不和人打招呼」。
在被王家人斥為嚴重不實的《知音》報導的描寫中,王娟利認為段母把段碧海慣壞了,對其印象很不好。尤其是段母搬來同住之後,婆媳關係更加緊張。王娟利經常會和婆婆吵架,對婆婆的照顧百般挑剔。甚至自己上網聊天,而讓婆婆給自己洗內褲。
而王娟利妹妹為姐姐「正名」的文章中提到,段碧海有戀母情結,段母深愛兒子,張嘴閉嘴都是誇兒子,平時連水果也拿好的給兒子,有點小毛病的給兒媳。即便王娟利很孝順公婆,可婆婆總為生活中的小事挑剔王娟利。王娟利一再忍讓。
「以前他倆一直挺好的,生了女兒之後就變了。」王娟利的媽媽說,男方家重男輕女。一看是個女兒出生,女婿就哭了,連產假都不休了。「出院前,女兒想給孩子報醫院的親子班,段碧海硬是不給錢。」雖然段碧海是獨生子,但王娟利還有弟弟妹妹,不能生二胎。婆婆甚至譏諷王娟利「託你的福,我們不能抱孫子了。」
由於代理人迴避,段家父母的電話都沒人接聽,記者無法得到上述問題的回應。但不論誰對誰錯,事大事小,至少可以看出,段家的矛盾也並非一日之寒。
激情殺親與學歷無關
在以往的犯罪案件中,經常能聽到被告人或嫌疑人說不懂法,缺乏法律觀念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但是對於這樣一個博士一個碩士的夫妻,丈夫殺妻顯然不能用「不懂法」、「無知」來解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分析說,雖然犯罪與一個人的性格、知識結構有一定關係,但家庭矛盾引發激情殺人的那一瞬間,其實是與學歷的高低無關的。矛盾和壓力的產生與距離有關。比如說和同事有矛盾,回家看不見了就緩解了。而一對相愛的夫妻,卻可能反覆在同一個問題上出現矛盾,卻沒有距離去緩解,於是就爆發了。為什麼家庭矛盾會引起激情殺親,就因為天天在一起,反覆刺激才容易爆發。
他們在生活中可能不是壞人,甚至是性格非常溫和的人。但是生活中難免會有強烈衝突,而這種緩解衝突情緒的能力是很難從書本中學到的,即便擁有很高的學歷,仍然可能缺乏處理矛盾的能力。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還沒有特別針對處置矛盾、疏解情緒的意識。特別是學習優異的孩子,更容易讓家長覺得放心而忽略了其他教育。
李玫瑾教授說,從這個丈夫殺妻後爬樓吊死自殺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當時的心理是非常痛苦的。如果是解氣了,舒心了,他會繼續活著,不會選擇這樣自殺。雖然家庭矛盾讓他極端地選擇殺妻,但此後他也是痛苦至極,只有自殺,而且是用虐待自己、折騰自己的方式自決,說明他的心理更痛苦。
吵架別超過5句話
現在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很大,容易誘發矛盾。如何處置家庭衝突和矛盾,李玫瑾教授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迴避衝突對象。可以搬出去,就是不要動手,一旦動手就沒有退路了。」
李教授說,當我們和親人吵架時,心裡數著數,吵3至5句要馬上離開。因為在那個時候,已經不可能平心靜氣的理論了。超過5句的吵架就成為持續刺激會讓人瘋狂。要知道,衝突不必要在一天解決,時間能化解衝突。實際上,理性的人能控制住自己。
以前住在大雜院時,鄰居們聽到別人家吵架或者打孩子,經常會出來勸勸,幫著消消火氣。而現在,城市裡的人們將自己封閉在鋼鐵森林中,多了份獨立孤僻,少了些鄰裡關懷。李玫瑾教授說,以前鄰居間的勸導在學術上叫做非正式的社會控制。生活中有兩種力量,一種是正式的社會控制,比如法律、警察、工作單位。還有一種非正式的社會控制其實就是輿論和人們的視線、議論,讓人有所顧忌。但是在城市化之後,非正式的社會控制就減弱了,這時就需要自我控制和調節。(記者 孫瑩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