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受颱風「莎莉嘉」影響停運的線路基本恢復送電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10月21日消息(南海網記者劉麥 通訊員韓海光 朱玉)10月21日,南海網記者從海南電網應急指揮中心獲悉,截止21日晚,海南受颱風「莎莉嘉」影響停運的線路基本恢復送電。
「莎莉嘉」對海南連續14個小時的肆虐,造成海南電網537條線路跳閘,18座變電站停運,影響58.32萬戶用戶供電。海南電網公司充分發揮「災前防、災中守、災後搶」應急機制,統籌部署,準備在先,科學應對,用3天時間基本恢復了全省供電,交出了一份成功防禦颱風「莎莉嘉」的答卷。
一塊非得啃下的「硬骨頭」21日,搶修復電進入第三天,也是海南電網必須完成全省基本恢復送電既定目標的攻堅日子。
當天,記者在颱風登陸地萬寧和樂鎮看到,這裡電力設備受災相對較重,供電搶修人員正在對10kV和港線過海分線斷倒杆進行拆除,將新杆立起準備架線。監督搶修現場安全的萬寧供電局副局長陳文躍說,10kV和港線過海分線是英豪半島的主線,搶通它,島上2000戶居民的用電將馬上恢復。當天,萬寧供電局集結13支隊伍,共計748人,分赴10個復電搶修點進行最後攻堅。
海南電網應急指揮中心負責人說,電網受災後,海南電網領導分片包幹、一線督導,按照「先主網、後配網,先城鎮、後鄉村,邊搶險、邊復電」的復電原則指揮搶修,災退一點,電進一步,數千搶修工人3天來夜以繼日奮鬥在復電的徵程中。
19日12時許,記者在文清大道10kV高隆開閉所線27號杆看到,文昌供電局清瀾供電所副所長鄧章青帶隊在更換因風受損的電桿隔離開關,經過1個多小時搶修,該線路於14時恢復送電。為了防風和搶修,鄧章青已經兩天沒回過家,兩歲多的女兒沒人照顧,只好送往親戚家託管。
瓊海東太農場受災變成一個孤島,沒水沒電,交通中斷,20日,瓊海供電局用衝鋒舟運送搶修人員過去,馬不停蹄搶修10千伏東太線主線,及時恢復了農場場部和周邊正常供電。帶隊搶修的陽江供電所東太電工組組長吳達峰,抗風搶修以來,已經3天沒回過家。
瓊海市委書記何瓊妹看到電力工人搶修現場後大為感動,給瓊海供電局局長潘山發來簡訊:「供電局職工很拼!」流動黨旗成為搶修復電現場一道風景線。海南電網公司共組建黨員突擊隊160支,黨員服務隊91支,1650名黨員奮戰在工作一線,他們分布在各個搶修點,把抗災保電作為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主戰場,起到模範帶頭、中流砥柱作用。潭門供電所61歲退休老黨員楊善利,主動向供電局請纓,加入到搶修復電工作隊伍中來。他說,退了休他還是供電人,多一個人多一份力,能讓用戶能早點恢復供電他就滿足了。
據了解,為了抗擊「莎莉嘉」,海南電網共投入搶修復電人數9500人,其中專業搶修隊伍158支共5150人,搶修車輛1405臺,發電車12輛。
海南電網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金戈鳴說,搶修復電任務重、時間緊,那麼多受災群眾等著用電,供電部門責無旁貸,必須與時間賽跑,千方百計啃下這塊「硬骨頭」。
一次高效的聯動協作
防風復電,供電部門並不是單打獨鬥,政企聯動護航,軍民挺身協助,大大提升了搶修復電的效率。
海南電網與省三防辦、應急辦應急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目前,省工信廳已牽頭建立省、市縣兩級政府、供電、通訊和石油微信平臺,及時傳遞應急信息。建立通訊基站與電網線路對應關係,災後通訊基站供電搶修速度明顯提升。
電力搶修萬分火急,多個單位開通綠色通道提供保障。電力一投入搶修,每個市縣都確定3個重點加油站向當地電力搶修車輛開通快速加油綠色通道,為搶修節約時間。
10月17日凌晨,瓊州海峽已封航,南方電網支援海南的應急通訊車被困湛江碼頭,颱風馬上要來,廣東、海南兩地三防總和粵海鐵公司為其開闢綠色通道,應急通訊車於當天中午12時30分抵瓊。
本次颱風中,三亞供電局應急搶修平臺與三亞市政「數字城管」和「網格化城市管理」平臺形成聯動機制,效果顯著。三亞市社區、街道網格員一旦發現電力設施安全隱患或者故障,立即匯報給屬地供電所網格聯繫人。在供電所人員現場核查具體情況後向供電局申請,得到批准後及時組織力量處置問題隱患,並在處置完畢後向網格員反饋,形成閉環。
在此次電力防風抗災中,600名外援部隊官兵成為新生力量。這些官兵分赴三亞、儋州、瓊海、萬寧、陵水、樂東6個市縣支援、配合供電部門開展線路走廊樹障清理和災後搶修,為災後迅速恢復電力供應注入了強大動力。
一場早防快搶的應急大考
每一次颱風來襲,意味著電網迎來一場關乎安全可靠供電的應急考驗。「準備做在風前頭」是海南電網防禦「莎莉嘉」一大亮點。
早在10月14日,海南電網公司便發布颱風預警,全省供電系統根據「災前防、災中守、災後搶」重要環節均制定細緻的執行流程和工作指引。措施細緻到辦公場所手電筒配備和應急食品儲備。
早準備還體現上樹障清理上。「從14日開始,我們就聯合園林、住建、環衛等部門,對全市輸電線路周邊的樹木進行砍伐,在此次颱風中,因樹障造成跳閘線路的只有1起事故。」海口供電局應急辦主任佘光學說。
早準備體現在對設備「健康體檢」上。據了解,海南電網對全省320個鄉鎮開展發電機配備調查並配合加強檢查維護。對257個低洼可能嚴重積水的居民小區開展排查,協助用戶配備必要抽水設備。
早準備還體現在電網自身「強筋壯骨」上,儘管「莎莉嘉」對海南影響面比「威馬遜」要大,但電網線路斷斜杆數量卻從約2000根降至約1000根,足足減少了一半。這得益於海南電網吸取災難教訓,2014年「威馬遜」颱風後,共投入約12億元對8000公裡的線路進行了防風加固。
在海南電網應急指揮中心,記者看到這麼一張海南地理接線圖,上面標註著各市縣的搶修隊伍力量,包括主配網隊伍的人數、工種,挖機、吊車、車輛等可調配的裝備。這張圖直觀、一目了然,且每天更新,為當天的搶修資源平衡調度、推進進度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搶修復電,應急搶修力量成為核心要素。經過多次颱風的歷練總結,海南電網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應急模式。在災前做好「招兵買馬」工作外,通過對省內外搶修隊伍力量的現狀,包括所在地、專業、資質等進行了一次大摸底,做好可調用搶修力量分布圖。出現災情後,隨即結合實際調派力量,高效開展搶修工作。
在防風復電過程中,海南電網突出了全省「一盤棋」理念,動態滾動調整指揮和搶修力量,領導帶隊一線督導指揮,給一線搶修人員壯士氣、解難題;災情輕的市縣供電局跨市縣支援災情重的地區。
面對颱風「莎莉嘉」,海南電網運行正常,災後搶修復電迅速得力,防災減災工作得到海南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多年防風搶險,海南電網「打一仗進一步」,電力供應和電力安全保障大為提高,已成為海南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