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的傳播路線對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影響

2021-02-08 博展聯盟

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標誌著中華文明探源取得了重大進展。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的融合更成為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統的一個關鍵時期。陳聲波的考古學新著——《良渚文化與華夏文明》(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以下簡稱《良渚》)便重點探討了良渚文化被融入華夏文明的過程和方式,進而闡釋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問題。該書除緒論、結語和大量附圖外,共分四章,即「良渚文化概述」「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華夏文明中的良渚文化因素」和「良渚文化因素融入華夏文明的途徑探討」,22萬餘字,對許多問題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論證。

該書有三個突出優點:

一是卓有成效的類型學方法的運用。類型學乃考古學的兩大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良渚》便嫻熟自如地運用了這一方法。例如,該書在分析二里頭文化與良渚文化的關係時,特別注意到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短頸壺、鴨形壺、瓦形足三足簋即「鼎、豆、壺」的禮、祭器組合等文化因素。

據《偃師二里頭——1959年-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二里頭遺址的墓葬出土了短頸壺。作者將短頸壺與良渚文化的貫耳壺進行比較,在類型學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良渚文化平丘墩遺址出土的II式貫耳壺的演變序列,已經向二里頭文化的短頸壺的瘦高情況發展。書中還研究了二里頭遺址墓葬中出土的鴨型壺,認為其造型也源於良渚文化。關於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瓦形足三足簋,也可以在馬橋遺址下層文化、餘杭良渚文化遺址和紹興馬鞍遺址找到其淵源關係。同樣,以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鼎在良渚文化的典型墓地中多見「鼎、豆、壺」的禮、祭器組合,證明二者亦有文化上的關聯(第142-147頁)。

良渚博物院外景 圖片來源 :良渚博物院官網

再如,在提及陶寺文化出土的大量玉琮時,《良渚》借鑑了《襄汾陶寺——1978~1985年考古發掘報告》對玉琮進行的類型學分析,提出陶寺文化墓出土的玉琮源頭一定來自良渚文化(第114-116頁)。又如,在分析良渚文化的北進時,書中討論了新沂花廳遺址中的大量良渚文化因素,像花廳墓地北區M18出土的闊把杯、貫耳壺、雙鼻壺、淺盤豆、瓦足鼎、玉琮、琮形錐狀器、冠狀飾、琮形管與玉項飾、玉璜等器物,以及淺盤豆少數豆柄上的組合成的花紋、瓦足鼎的鼎足表面流行豎線劃紋的作風、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等紋飾,還有人殉現象等良渚文化因素。特別是利用類型學的方法分析花廳墓地中出土的雙鼻壺的演變規律,更得出其演變規律與良渚文化完全相同的結論(第194-197頁),進一步論證了良渚文化與花廳遺址的關聯。

二是天文學、地理學等多學科方法研究。《良渚》在探究陶寺大型建築基址IIFJT1性質時,充分參考了劉次沅、武家璧、劉斌等人的天文學研究成果。劉次沅用天文方法分析了12個測縫與日出日期的對應關係和天文學作用,認為陶寺遺蹟IIFJT1是集禮儀祭祀和觀象授時為一體的建築。武家璧等認為,陶寺遺蹟IIFJT1具有明確的夯土中心觀測點和夯土圓弧形牆上挖出的12道狹縫,可視為古人用來觀測日出以確定季節的觀象臺。參照瑤山和匯觀山祭壇,以及劉斌對祭壇的觀象研究,便可以清楚看出,陶寺文化觀象臺的作用應與良渚文化相似,都是通過觀測太陽的運行軌跡來測年,二者存在著關聯(第120-127頁)。

良渚博物院常設展覽 圖片來源:良渚博物院官網

在探究良渚文化北進時,渡江問題也是一個關鍵的著眼點。《良渚》借鑑地理學的知識,結合良渚文化時期的海岸線,認為良渚文化渡海北上最初的地點就在海安青墩,然後再向北深入(第186-188頁)。《良渚》還引用朱曉汀對蔣莊良渚文化墓葬人骨的研究成果,論證我國東部的仰韶、大汶口、良渚文化分布區,古代居民的體質特徵都非常相近,尤其顱骨組具有非常相近的形態距離,屬於「古中原類型」這一古人種類型下。書中據此推斷,良渚文化的北進,並非只是文化因素的傳播,而是良渚先民北上的結果(第191-192頁)。

三是理論創新,有獨到見解。《良渚》明確提出了「東海岸文化傳統」的概念——「但由於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規模更大的文化圈,在同一文化圈內,也會形成相近的文化傳統,所謂東海岸文化傳統的提出就是基於這一考慮。」(第210頁)作者認為,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在許多方面有共通之處,二者的交融是雙向的。在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時期,是東海岸文化傳統最終形成的最為關鍵的一個時期。作者還從生產工具、陶器、埋葬習俗、文字符號等方面來闡述了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聯繫(第213-228頁)。可以說,用「東海岸文化傳統」來概括良渚文化與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密切關係,這是《良渚》的一個理論創新,也發展和豐富了考古學家張光直提出的「龍山化時期」的概念。

在此基礎上,書中還系統論證了良渚文化因素融入中原華夏文明的方式。早期是藉助於「東海岸文化傳統」的傳播,融入中原地區的諸文化以及後來的二里頭文化,從中不難看出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統的演變(第232-233頁)。反之,海岱地區的大口尊文化因素傳到環太湖地區並逐漸被禮器化的情形,也同樣證明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初步形成(第220頁)。至夏商時期,由於商人起源於東方,因而良渚文化因素向商代文明的傳播便主要應在先商時期(第236-245頁)。這些論證多有發覆,揭示了從史前到夏商良渚文化融入中原華夏文明的過程與內涵。

良渚博物院常設展覽 圖片來源:良渚博物院官網

總的來看,《良渚》就良渚文化的傳播路線對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問題而展開論述,從東部地區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也為討論史前時期其他地區的文化融入中原華夏文明提供了一個參照。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毫無疑問,中國文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但能夠延續數千年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多元,而是一統。」(第251頁)儘管有些問題還可以進一步探討,但作者的求真和創新意識卻應當完全肯定。

《良渚》也存在一些細微的不足。在論述方面,書中多處運用到文化因素分析法,但通常都偏向於定性分析。如果能進一步結合定量分析,統計良渚文化因素在相關文化中的比重,則論證將更為有力。

在章節目方面,第三章第三節第三小目「二里頭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因素的獨特器物」,似可精簡為「良渚文化因素的獨特器物」,而與第二節第三小目形成更好的對應關係。書中還存在一些校編差錯。如第7頁腳註引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其全稱當為「《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引用的頁碼亦並非「第150頁」,而是「第195頁」。

再如第12頁腳註「《浙江餘杭大觀山果園及反山周圍文化遺址調查》」,當為「《餘杭大觀山果園及反山周圍良渚文化遺址調查》」;第13頁腳註「《江蘇崑山少卿山遺址的發掘》」,當為「《江蘇崑山市少卿山遺址的發掘》」。又如第142頁第13行的「平邱墩遺址」當為「平丘墩遺址」;第204頁第2行「到了北陰陰營文化時期」,當為「到了北陰陽營文化時期」。然而瑕不掩瑜,《良渚》仍可謂近年來深入系統研究良渚文化的佳作。該書的出版,必將有力推動良渚文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END·

轉 自|文物之聲

排 版|王 鑫

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博展聯盟觀點或立場。本文僅用作交流學習使用,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文章發表後的30日內與博展聯盟聯繫。

相關焦點

  • 科普資訊 | 中華文明的曙光——從良渚文化申遺成功談中華文明起源
    中華文明起源華夏這塊廣袤、神奇的土地之上,從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類部落逐步進化成自立於民族之林的偉大中華民族,植根於五色土的中華文明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中發揮了難以置信的作用。在我國浙江省的錢塘江北岸,也就是杭州市臨平區(原餘杭縣),有一個叫良渚的村鎮。從1936年經過長達80多年的考古挖掘和研究,終於得知這裡及附近地區在原始社會晚期曾經是盛極一時而又影響久遠的古文明中心。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前對中國文明起源理所當然的認知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日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王巍在上海博物館做了名為《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講座,並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對於中華文明這一概念,王巍認為,在中國大地上的文化共同體區域當中,某一個區域或者某幾個區域相繼進入了文明階段,就可稱之為「中華文明」。在「最早的『中國』,或許就是二里頭文化,就是黃河中遊那一片區域」之前,中國大地上的文明則被統稱為「中華文明」。
  • 隨劉潔老師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縱覽史前文化之美
    儘管多代的考古學家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中華文明起源問題可以說至今依然並不是非常清晰,可能還需要很多代考古人和我們的共同努力。11月3日下午,筆者來到長沙圖書館,與一百多名讀者一起,隨著劉潔老師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走近中華文明5000年。
  • 良渚文化:中華文明的曙光
    2012年5月,歷時10年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公布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趙輝聯名發表的《關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樣提出。2015年7月末8月初,記者從南京出發,經杭州、上海、蘇州、常州,繞太湖南、東、北側而行,現場探訪了那些沉睡數千年後再度震驚世人的史前文化遺址。
  • 為什麼說良渚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由於現代以來疑古思潮的衝擊和國外學者的質疑,曾經作為常識的「中華上下五千年」似乎變得底氣不足,而21世紀以來逐步推進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扮演著通過考古學回溯中國文明發生及早期發展的角色。正在實施中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即將良渚古城及之後的陶寺古城作為早期國家的實證,認為它們的「巨型都邑、大型宮殿基址、大型墓葬的發現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較快的區域,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一些長期關注良渚文化研究的學者對此有更為明晰的表述。
  • 考古學家談「良渚入遺」:讓世界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非虛言
    中新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的重要的聖地」「良渚文化不僅是稻作農業社會建立的象徵,也是古代文明出現的標誌」「良渚人建造了一套彪炳青史的水利工程」「良渚文化創製的玉禮器是夏商周玉禮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 良渚文化or良渚文明?
    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在談到良渚的時候用的都是「良渚文化」,而不是「良渚文明」,原因是對良渚文明發展程度的不確定性。 在人類學和考古學中,文明是指人進化脫離了動物與生俱來的野蠻行徑,用智慧建立公平的規則社會。而在文明起源的研究中,一般是以金屬器、文字、城市、禮儀性建築作為文明時代的具體標誌。
  • 良渚文化:實證中華文明5000年
    在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1894年,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院的教授拉克伯裡出版了遺作《中國上古文明的西方起源》。在書中,他講述了一個完全有別於以往認知的中華文明起源的故事:「公元前2282年,兩河流域的國王Nakhunte率領巴克族(Bak tribes)從迦勒底亞出發,翻越崑崙山,歷經艱險,來到了中國西北部的黃河上遊。
  • 從起源看中華文明的「三對特徵」
    適時地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及研究成果出發,總結、概括、提煉出規律性的認識,以管窺中國古史發展與演進的基因,顯得愈加必要。在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有「三對特徵」值得注意。嚴文明先生曾提出「多元一體」的文明起源模式,認為中國史前文化是一種重瓣花朵式的多元一體結構,即中華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同時又是一體的。隨著各個區域考古材料的不斷豐富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多元」與「一體」並不完全同時存在。關於「多元一體」,有兩點需要注意。
  • 「國家與文明」: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會上強調要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總書記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國家起源,與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是20世紀以來引起長久學術爭論的問題。對中國來說,國家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等同於文明起源。
  • 問吧精選 | 為什麼良渚申遺成功,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考古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非神話 良渚文化為重要證據
    2001年正式提出 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2001年正式提出,期間通過對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陝西石峁等眾多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以豐富的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 良渚文化,中華五千年
    良渚古城遺址讓我們更多的人可以去切身體會和感受我們5000年前的中華文明,更加近距離的暢遊其中,去發掘我們祖先的勤勞智慧!因為我現在就住在杭州餘杭的良渚街道,所以很有幸可以領略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遺址位於杭州城北18公裡處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文明...
    有破方有立,相比於盲從古書記載,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為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增添了動力。  「不管說四大文明古國也好,還是說六大文明古國也罷,中國都在其中,且是唯一沒有中斷的。」王巍說,國際考古學有三大課題——人類起源發展,農業起源發展和文明起源發展,而正因為連綿不斷,中華文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過程。
  • 紅山文化和玦形龍等 對追溯中華文明起源有重要實證意義
    中華文明,也是由不同地域的多個文化,如仰韶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在發展中不斷相互碰撞、交匯後逐漸形成。」近日,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吳沫,在接受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採訪時,分享了她對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的觀展感受和學術心得。
  • 「五千年中華文明」得到了實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良渚、陶寺...
    昨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牽頭,聯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機構共同參與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布成果,揭開中華文明源頭的神秘面紗,書寫華夏兒女共同的「家譜」。
  • 良渚文化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良渚人」是誰?
    良渚文化是由上海的松澤文化發展而來,這個結論早是上個世紀50年代就得到學術界的公認。環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和安徽的凌家灘文化,階層分化明顯,反映了較高程度的社會複雜化現象。21世紀以來,經過考古學界的努力,環太湖流域的文化發展序列逐漸建立起來,即: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
  • 良渚文明後續如何?中原文明為何崛起?——首席專家王巍話「中華...
    有破方有立,相比於盲從古書記載,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講,也為探求中華文明起源增添了動力。「不管說四大文明古國也好,還是說六大文明古國也罷,中國都在其中,且是唯一沒有中斷的。」王巍說,國際考古學有三大課題——人類起源發展,農業起源發展和文明起源發展,而正因為連綿不斷,中華文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社會發展的連續過程。
  • 「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啟動海外傳播
    2020年12月22日,「雲上澤國——良渚文明線上主題展」海外傳播發布會在杭州舉行。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許澎出席並發布了相關內容。  日前,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與義大利米蘭及德國漢堡的文博機構開展合作,在兩國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良渚文明主題推廣活動。
  • 古城、美玉與文明:良渚文化如何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良渚文化對於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意義?良渚玉器如何從金石研究範疇進入考古學家的視野,乃至成為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形象之一?良渚遺址考古如何一遍遍刷新學界對良渚文明的認知?在浙江大學出版社新出的「良渚文明」叢書中,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學者以及關注良渚遺址考古發現的媒體人撰文回答了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