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1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大霖霖 上海老底子
去年年底黃浦區政府發消息稱
要徵收喬家路西塊的土地,
蓬萊路作為喬家路西塊的一部分,
如今已是人去樓空,
部分路段已經陸陸續續完成了動遷。
這裡的人有著一個共同的代號,
310102,
給他們留下這個代號的區域,
現在叫黃浦,
然而一旦有人問他們是上海哪裡的,
他們卻會笑著說:
我是南市的!
1959年12月,
上海調整市區行政區劃,
蓬萊、邑廟兩區合併為南市區,
1960年1月1日正式掛牌,
歷時40年。
2000年,
黃浦、南市「撤二建一」,
將南市區黃浦江西岸地區併入黃浦區,
自此南市區從上海市行政區劃中消失。
從2000年至今,
南市區三個字也已消失了好些年頭,
該拆的拆,該建的建。
即使許多事物漸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但每當你穿過中華路,
即使閉上眼睛,
也能清楚每條路的脈絡,
曾經它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城區,
有多到數不清的弄堂街道。
文廟
文廟坐落在老城廂文廟路215號,
是上海曾經的「高考考場,
也曾是古代讀書人的聖地,
供奉著孔子、孟子、朱熹等先賢大哲的塑像。
這裡還曾是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部,
也做過上海最早的公共圖書館,
被稱為上海曾經的「高等學府」。
上海文廟建築採用群體組合方式,
簡稱建築群體,
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典範之一。
在整體布局上,
上海文廟嚴格按照兩條縱軸線展開。
其中一條為祭祀線,
包括欞星門、泮池、大成門、
大成殿、崇聖祠。
而大成殿前東、西兩廡殿,
則在縱軸線兩邊,
以襯託大成殿的恢宏壯麗。
另一條為學宮線,
內有學門、儀門、明倫堂、尊經閣。
而明倫堂前東、西兩側建有聽雨軒和杏廊,
它們都在縱軸線兩旁作明倫堂的陪襯。
此外還有一條廟園線,
在這條線上建有魁星閣、天光雲影池和儒學署。
在文廟東北部還有一條
上海最大的街坊式圖書二渠道(民營)批發市場——
上海文廟書刊交易市場;
逢星期日在文廟大成殿前庭院中開設臨時搭建的
「上海文廟星期日舊書集市」,
成為市民淘書的樂園。
這個書刊市場和舊書集市,
在當今海內外文廟或孔廟中都是沒有的,
如今文廟舊書市場的盛況也離我們而去了。
老西門
早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老西門就建築好了,
剛開始是為了抗擊倭寇侵犯,
之後,才出現了鴛鴦廳弄
金家旗杆弄、夢花街、學前街…
距現在都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
老西門作為上海老城廂的發祥地之一,
堪稱老南市裡弄生活的典型代表。
大小不一的錯落在各個弄堂拐角,
短短十幾米的弄堂,
五金店、裁縫鋪、
理髮店、雜貨店應有盡有,
鄰裡之間路過門口,
洗著菜都會熱情的打招呼,
問候一聲:「儂今天吃了伐?」
走在弄堂裡,
頭頂上晾滿了各式各樣的衣服,
各種顏色匯聚在一起好像彩旗一樣,
掛滿了整條街道;
茶餘飯後,
總能看到爺叔阿姨們坐在弄堂旮角處,
要不忙著侍弄各種花卉,
要不聊聊兒子、孫子,
手上夾著的老煙冒著火星;
晚上的老西門也依舊熱鬧,
以方浜中路為代表,
一個個夜排擋前都人頭攢動,
老爺叔們都喜歡在這裡咪上幾口小酒,
嘮嘮家長裡短,
可惜如今都沒有了。
蓬萊路
蓬萊路是著名的道路之一,
民國時重要的機關、
著名的學校和慈善團體曾設在這裡。
1927年蓬萊路學前街口設有著名的國貨商場——
蓬萊市場,
蓬萊市場又稱國貨商場,
座落於小西門內學前街,
北臨蓬萊路,
南靠永寧街。
1928年後至抗日戰爭前夕,
又先後於東、南兩側建造起
蓬萊大戲院、南方劇場(今南市區少年圖書館)和
蓬萊夜花園(今永寧街小學),
於是蓬萊市場又成為居民娛遊之地。
這裡直至解放前仍為小商販、書攤、說書、
竹棚劇場、溜冰等活動場所。
解放後經改造擴建,
分為雲南中學、市第十中學、區少年圖書館、
南市區體育俱樂部和一些商店的新屋,
成為南市區文化、教育和商業較為集中的地區。
蓬萊公園位於南市區南部,
南車站路380號,
佔地2.7公頃,
是當時蓬萊區的第一座公園。
內陳列元、明、清及
辛亥革命後的石碑、石器及石雕等藝術品,
經過幾代園林職工的辛勤耕耘,
園內已建有蓬萊軒、清賞亭、大假山、
壺中天地、杜鵑園、九龍壁、浪湧蓬萊等景點,
體現了江南園林風格和石錦文化的特色,
園內還設有兒童樂園等活動服務設施,
是一個地區性的綜合性公園。
國貨路281號的蓬萊中學,
前身為仿德女中,
仿德女中本是一所初級中學,
校址在董家渡天主堂西南側,
民國36年,增設高中,
成為完全中學。
蓬萊路128號的梅溪小學,
前身為正蒙書院,
是全國第一所由國人自辦的新式小學。
還有蓬萊路225號的蓬萊路第二小學、
蓬萊路82號的蓬萊幼兒園……
「蓬萊」一詞鑲崁在路名、園名、
店名、樓名、校名中,
可是我們卻沒有蓬萊了。
除了這些滲透進我們記憶的地方,
還有一些味道是蓬萊人難以忘懷的。
祖傳三代的望雲路生煎,
一大早就排起長隊;
生煎店的對面,
是滋啦滋啦正在炸的油條,
還有裹著油條的粢飯;
不遠處就是香噴噴的雜糧煎餅、
吃不膩的大食堂、難以割捨的胖子面……
上海人的一天的美好畫卷
就從早餐開始了。
如果沒來過老城廂,
你就不能說你來過上海,
在這裡你能看到上海過去和現在的交織,
石庫門、清代民居和新式裡弄
讓你看到最真的上海,
不遠處的上海中心大廈
又讓你切身感受魔都的日新月異。
老城廂,
我們不願說再見!
來源:上海有腔調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南市人,儂還記得老西門和蓬萊路伐?》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