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3日,中國業餘登山者羅靜從拉薩啟程,前往希夏邦馬峰大本營。
希夏邦馬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珠穆朗瑪峰西北方向約120公裡,處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聶拉木縣境內。
按照計劃,羅靜和團隊成員將於15日抵達希夏邦馬峰大本營,然後在5月初衝頂,登上這座海拔8027米的山峰。如果成功,她將成為中國首位登頂世界上全部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
羅靜是誰?今年42歲的羅靜,是一名「佛系登山人」,是一名被雪山接納的女人。截至目前,她已經成功登頂13座8000米以上山峰,她是華人女性的驕傲。
2011年,她開始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於當年10月就登頂世界第八高峰馬納斯魯峰。2014年7月,她登頂公認難度最大的世界第二高峰K2。2016年,她從尼泊爾一側登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2017年7月,在登頂布洛阿特峰後,羅靜完成了對13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攀登。
第一次見到羅靜的人都會吃驚,一位登頂了13座8000米以上山峰的女性,在大眾的心目中,自然便把她設定為一個霸氣外露的女強人形象。而羅靜的形象卻與之截然相反:她清瘦,溫婉,只看外表,真的無法將她與8000米山峰聯繫在一起。
「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登山家,我只是一個登山愛好者。我登山純粹就只是愛好而已,我沒有那種想當中國第一人的野心,也沒有想用登山去改變社會的想法。我也不想通過登山去證明『女人也可以從事極限運動啊』之類的。我就是我,我登山就是為了挑戰我自己。」
雖然羅靜以登山愛好者自居,可一位登頂了13座8000米山峰的登山人,愛好者這個稱謂似乎不太匹配她的實力與成就。但羅靜身上的氣質也確實和登山家不一樣:她沒有登山家的偏執與狂熱,取而代之的一種順其自然的自在與從容。因此,稱羅靜為「佛系登山人」再恰當不過——她看上去雲淡風輕,內心卻有著堅定的力量與信念。羅靜就是這樣一位登山人,沒有征服高山的欲望,沒有追求名利的想法,只是遵從內心,順其自然地去擁抱每一座高山。
為什麼羅靜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登山家呢?「登山家,應該是把畢生都奉獻給登山的人,生活的全部都是登山。我做不到,登山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她說
「生活會給我提出很多問題,登山就是我解答這些問題的最優解。登山給了我精神的力量,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她說。
在羅靜的心中,登山是讓她逃離平凡生活的一個出口。她最開始登山,是因為感到了恐懼:她恐懼人生太短,她恐懼自己能看到自己未來20年的人生是怎樣的。這種一眼看得透謎底的生活讓羅靜感到恐懼。她一直都是走著父母給她安排的人生,過著機械化的生活。她對此感到恐懼了。於是,她堅定地走在自己想走的這條路上。登山讓羅靜從城市生活中跳脫出來,見識到了一個更豐富多彩的世界,讓她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生活一直在給我們提出問題,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對這些問題的解答,我可以不登山,回到我的老本行去幹IT,但我認為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生活現在給我提出的問題就是:登山是我這麼喜歡的事業,我到底要不要繼續堅持這個事業。那我的回答就是,我會克服所有困難,堅持登山。」
克服所有困難。這六個字,包含著太多的東西。比如,最初,羅靜沒錢登山,就去借錢,想盡一切辦法湊錢,把錢交給探險公司,如果錢不夠,她就再和他們交涉,先交一部分錢,剩下的錢她登頂下山後,再補給他們。
幸運的是,羅靜堅持了下來,戰勝了生活給她設置的難題。
不登山的時候,羅靜喜歡看書和思考,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但『意義』並不等於『有用』,人不可能一直做有用的事情,這樣會累死的。登山對我而言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它讓我感到快樂,可以說登山是我生命支撐的一個重要部分。」
登山對於羅靜來說,是她最愛的事業,但絕不是她獲得名利的工具。她攀登一座又一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也絕不是為了在自己的登山履歷上,增加一個又一個冷冰冰的數字。
「有很多人都問我什麼時候去爬希夏邦馬峰(羅靜唯一一座還未登頂的8000米山峰),仿佛我是為了成為第一個登頂14座8000米山峰的中國女性,才進行登山運動的。但其實不是這樣的,登山對我而言不是簡單的加1,最後一直加到14,然後就結束了。我每次登山不是簡單的為了登頂,在登山的過程中,我也在挑戰我自己,給自己定下目標,比如這次我想走一條艱難的路線,下次我想嘗試無氧登頂……我一次又一次的挑戰自己,讓每次登山都是有意義的。」
用理性戰勝恐懼登山讓羅靜收穫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敬畏之心」。巧合的是,敬畏之心的產生,有很大一部分也是源自恐懼——對死亡的恐懼。
在登山的過程中,羅靜多次與死神打過照面,她的朋友、隊友,甚至在登山的過程中喪失了生命。2013年攀登幹城章嘉峰時,羅靜的團隊共有15人登頂,但是在過程中有5人遇難,失去了生命;2013年6月23日,羅靜的登山引路人——楊春風,在巴基斯坦南伽帕爾巴特峰營地遭遇槍擊事件,失去了生命,這也讓羅靜深感悲痛;2017年,羅靜在攀登布洛阿特時,遭遇雪崩,整個人被埋在雪裡,好在被夏爾巴發現,才倖存下來……
經歷了這麼多生死,讓羅靜明白,沒有人能夠徵服山峰,如果能夠幸運登頂,是山峰接納了自己。對山峰,永遠要懷抱一顆敬畏之心。懷抱敬畏之心,對山峰要謙卑,不要想著徵服山峰,不要想著靠登山獲得名利。在登頂的那一刻,人的一切成就感,都應該是來自於成功挑戰了自己的極限。
如果問羅靜,經歷了命懸一線的時候,你就沒感到過恐懼嗎?羅靜說:「當然會感到恐懼啊」但是,她沒想過放棄:「如果因為恐懼就放棄了,只能證明你對登山的熱愛還不夠。如果放棄了,就又要回到原來的生活了。」
羅靜在談到這些的時候,語氣平淡,仿佛不是在談論生死大事,而是在經歷了一次考試後,開始總結錯題。「每次下山之後,我會開始分析:分析自己在這次登山中有什麼環節做的不夠好,應該怎麼改正,在下次攀登的過程中我要做哪些調整。即使是攀登幹城章嘉峰(即有5人遇難的那次攀登)結束後,我回到大本營做的事情,是分析他們為什麼會遇難,是哪些細節他們沒有做到,才導致可這次悲劇。我一定要避免出現這樣的問題,減少自己遇難的可能性。」
在生活中羅靜是個感性的人,但在登山這件事上,她「超理性」。她用超理性的分析,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
這大概就是冒險家們必備的特質:比起死亡,他們更害怕平凡。
第14座之後呢?如果成功登頂希夏邦馬峰,羅靜將成為了第一位完成此壯舉的中國女性。那麼,接下來呢?
「爬完14座以後,我肯定也不會離開登山,但具體要幹什麼,我也沒有想好。我有過一些想法,比如我想開個戶外探險公司,想開登山培訓班,想開親子培訓班……但我感覺這些事情都只能發揮我的某一方面的價值,我希望我能找到一個發揮我全部價值的事業。登山其實也是一種修行,它改變了我對生活的態度,也改變了我的價值觀:登山讓我意識到物質並不重要,我平常不背名牌包也不穿名牌衣服,有錢我都拿來買裝備,拿來組建我的登山團隊。我認為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人活著要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要見識到更寬廣的世界。我希望在未來,我的這種生活態度與價值觀能夠影響更多人,讓我自身的價值得到最大的體現。」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羅靜是一位單親媽媽,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她面臨著比普通媽媽更大的挑戰。
「很多人都對我有誤解,覺得我一心撲在登山上,從來不陪兒子。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不登山的時候,我會把全部的時間都拿來陪他,與他進行交流。比如我這兩年的登山計劃排的比較松,我就一直在家陪著兒子,從2017年8月到現在,我其實都在家和他一起,我們一起看書,一起去戶外運動,一起爬山。我陪孩子的時間,可能比起普通的上班族父母更多。」
羅靜平時怎樣教育自己的兒子,對他的未來有什麼期待嗎?羅靜說「我對我兒子還是管的很鬆的,我從不會給他施加壓力,相反的,我會主動提出替他請假,帶他出去玩。我不苛求他考試的時候要考高分,他只要學習態度是端正的,我認為就可以了。我對他沒有什麼期待,但他一定要有他自己的夢想。我絕不會把我的期望加在他的身上,我希望他未來,能夠過上自己選擇的生活。」
聽羅靜談她的家庭,她的形象除了「佛」外,又增添了一絲煙火氣。
在作者和羅靜交流即將結束之際,羅靜兒子的數學老師給羅靜打來了電話,孩子做錯了一道數學題,但是沒改,老師勒令他改,他說自己把卷子撕了,硬是不改。於是老師氣得沒招了,打電話給家長告狀。
羅靜聽著電話,表情寫滿了無奈。看起來教育孩子這個問題,可能比爬14座雪山更難吧!
特別鳴謝:感謝CCTV體壇風雲人物執行總導演傅佳偉先生和「體育的力量」大力支持。
(原標題:羅靜:一名中國女性,14座8000米以上山峰)
來源:體育沒有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