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於9月17日至9月21日在濟南舉行。其中,在臨沂展區分為現場展演、文化創意、文化科技、沂蒙特產和非遺創新等五個板塊進行全面推介。
32家企業參展亮相臨沂展區
9月17日,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正式拉開帷幕,記者在現場看到臨沂展區的32家參展企業的展位前,聚集了不少前來觀展的濟南市民和其他參展企業代表。
「沒想到剪紙還能和扇子相結合,加入剪紙元素的古扇增添了更多韻味。」在苗氏剪紙展位前參觀的濟南市民杜女士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讓人眼前一亮。
記者了解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氏剪紙主要將剪紙藝術品結合傳統與現代特點,進行創新,包括擺臺、文藝包、古扇、摺疊杯、剪紙化妝鏡、生肖鑰匙扣等作品,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除此之外,在臨沂展區,來自臨沂市蘭陵縣的天際陶笛,楊進邦創作的柳編工藝品等具有臨沂特色的展品受到歡迎。
從事草柳編織設計四十多年的楊進邦,創作了數以萬計的柳編工藝品,現專職從事柳編藝術品研究,獲得國家級、省市級榮譽四十多項。作品《中國龍》、《中華寶鼎》、《金龍魚》、《福桃》獲國家級、省市級金獎。現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的柳編作品——柳編葫蘆,意寓福祿,平安吉祥,其造型為中國字「喜」子形狀,兩個可並為「雙喜臨門」。釆用優質杞柳,經高溫蒸煮,軟化處理,精心設計,巧妙構思,以非遺的「扭編」傳統技法編織而成,形狀典雅高貴,美觀可愛,是饋贈親朋好友的高檔藝術品之一。
《沂蒙山小調》唱響臨沂展館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臨沂館展演的一曲《沂蒙山小調》唱響首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邵奕墨是此次臨沂館年齡最小的演員,年僅五歲,來自臨沂市第一實驗幼兒園大班學生,她平時喜歡唱歌、跳舞、拉小提琴。這次臨沂館展演與「新沂蒙 新紅嫂」沂蒙女兒張鳳英合作演唱沂蒙山小調,「她學習聲樂有一段時間了,最喜歡唱沂蒙山小調…」母親曹光豔告訴記者,這是她女兒第一次參加大型活動演出,臨沂市文化館老師推薦參加這次文旅會演出。張鳳英,青年歌唱家,省級高層次人才,「新沂蒙 新紅嫂」,沂蒙民歌傳承領軍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歌唱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政協委員、青聯委員、消防形象大使等。
工藝傳承350年的「山東老紙」備受矚目
「桑皮紙以桑樹的嫩皮為原料製成…」在臨沂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63歲的老者楊啟餘正現場展示桑皮紙的製作過程,該紙呈天然乳白色,質地柔韌,據楊啟餘介紹老紙只要保存得當,幹透的桑皮紙千年不褪色,因此有著「千年老紙」的美譽。
山東老紙來自沂水龍家圈街道小匡莊村,這裡以生產桑皮紙遠近聞名,它記錄和延續著沂蒙地區傳統造紙工藝,見證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變遷。早在清朝康熙年間,李家桑皮紙傳承人用此手藝維持生活,時至今日,其第21代傳承人李慶亮仍從事此項工作,並使這項手工造紙技術發揚光大,歷久彌新。
「山東老紙」李氏工藝傳承已有350年,以優質的桑樹皮及本村優質的山泉水為原料,經過泡製,鍋蒸,墩砸,刀割,竹簾抄撈等72道手工工藝製作而成,該紙百分之百純植物纖維組成,呈天然乳白色,質地細密,纖維細長,文理清晰,光而不滑,拉力大,耐磨損耐摺疊,無毒無味,不生蟲不腐蝕,吸水性強,素有「紙壽千年」的美譽。寫字骨神兼備,作畫神採飛揚,是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最佳用紙。
據悉,桑皮紙文化產業扶貧項目,積極探索以桑皮紙製作為核心的循環發展模式和「扶貧+產業」模式,建設康莊文化產業園區,搭建起展示、還原、發揚、開發非遺產品的重要載體,形成「桑樹種植——養蠶產業—— 桑茶生產——桑葚採摘——桑皮紙製作——桑皮紙字畫展覽——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基地」產業鏈,精準挖掘產業價值。設立遊客「造紙體驗」活動,打造「扶貧+旅遊」模式,在傳播桑皮紙文化歷史的同時,也打造鄉村旅遊新亮點。 新時代,桑皮紙這一傳統老工藝歷久彌新,通過扶貧項目建設更是煥發出強大活力,也唱響了文化扶貧的絕佳樂章。
堅持全域旅遊理念 打響臨沂文旅品牌
近年來,在「好客山東」品牌引領下,臨沂突出沂蒙特色、建設旅遊強市,構建了「紅色沂蒙、綠色風情、鄉村休閒、文韜武略、地質奇觀、水城商都、溫泉養生、研學旅行」八大產品體系。
創建A級旅遊景區173家,其中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旅遊景區28家;星級飯店29家,其中五星級飯店3家、四星級飯店6家;旅行社103家,其中出境遊組團社5家、全國百強社1家、赴臺資質旅行社1家;創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3個、「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戶」28家、「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7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8個、省級旅遊度假區3個、省級旅遊商品研發基地15家、省級旅遊強縣6個、省級旅遊強鄉鎮42個、省級旅遊特色村86個。
下一步,將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堅持全域旅遊理念,全力打造長三角中心城市休閒旅遊「後花園」,進一步叫響「紅色沂蒙、生態臨沂」旅遊品牌。將強化統籌理念,按照「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思路,更加注重資源整合,加快編制新一輪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對全市173家A級以上景區進行梳理,分類提升紅色遊、生態遊、鄉村遊、文化遊,打造一批精品項目、拳頭項目,每種旅遊產品都形成幾個網紅「打卡地」;更加注重線路組合,結合城鄉快速路網建設,高標準規劃旅遊精品線路,橫向上把同一類型的景點串聯起來,縱向上把不同類型的景點串聯起來,形成全域旅遊「一張網」;更加注重產業融合,把旅遊作為一個產業鏈來打造,深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開發農業遊、工業遊、研學遊、康養遊、商貿遊,引進上下遊高端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條,拓展市場空間。
臨報融媒記者 郇恆雪 劉躍 張曉 賈路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