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圖上有三條匯集王氣的「龍脈」,深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2020-12-06 讀書廣記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除了廣為人知的《日知錄》外,他還寫有一本地理巨著,名叫《天下郡國利病書》。這本書通過考察中國的輿地山川、戶口強弱和城郭兵防來分析天下郡國的利病。在全書的開頭有一篇總論,介紹中國的地脈、形勝風土,認為它們影響到了國家級歷史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王氣」。書中說從地理的角度來看,華夏大地上從南到北,臥著三條龍,是為國家之龍脈,也是「王氣」聚集的地方!

現在,我們去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單單從地理的角度來剖析,這三條山脈的走向是如何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

01中國地圖上的三條「龍脈」

古人將雍、翼、河、洛稱為「中國」,以此為界限,南方的地區為蠻、北方地區為夷,只有中原才是華夏文明的所在地。

可是自從魏晉開始,出現了衣冠南渡、經濟重心南移的現象。堪輿家認為這是「天運循環,地脈移動」的結果。

古代有一種龍脈理論,說中國的山脈都起自崑崙,自北而南分為三條巨龍往東方的大海方向延伸:

第一條為「北龍」:從阿爾泰山、賀蘭山橫入山西省,又從太行山北延進入遼東內蒙,形成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第二條為「中龍」:自西番崑崙而來,入趨岷山,經過關中的終南山、華山而為秦嶺,最後北翹為泰山;第三條為「南龍」:從吐蕃而來,直下麗江,趨向雲南,經貴州過渡,成為兩廣南嶺並連接武夷山;如果我們撇開「龍脈」的神秘主義成分,就可以看出古人的一種觀念——所謂的「王氣」就是某一地方的發展水平和潛力;在古人看來,它們跟山脈(地脈)的走向息息相關。

02「龍脈」與歷史上的國運

古人認為從「王氣」的角度來看,中龍最先出現,而且最盛長,北龍次之,南龍最後才起運。

遠古時代,三皇五帝都生活在中原,夏商周三代也建都於此。秦朝自關中而起,蠶食天下;漢唐定都中原,趨於極盛。可是自從北宋汴梁城被金國攻破後,中龍的王氣也就消散了,代之而起的是北龍。

魏晉時期,五胡亂華,北龍開始與中龍相爭。中華文物隨著東晉政權的南遷,在北龍的壓迫下,中龍的王氣逐漸向南擴散。由於天道反覆,所以這一時期,最終還是由北邊的隋朝統一南邊的陳朝並定都於關中來結束;唐朝延續了隋朝的中龍王氣,結果在中葉遭遇從北方而來的安史之亂,致使王氣損耗。北宋時,中龍已經無力克服北邊的遼國。再往後,王氣完全轉向北龍,最終出現了金朝與蒙古相繼入主中原的歷史,並由元朝來統一中國,第一次把全國的首都定在了北方的北京,標著著中龍的沒落。

南龍是中龍的王氣分過來的,從六朝起,王氣出現了南移的趨勢。靖康之難後,宋高宗南渡,立國百年,奠定了基礎。而在元朝末年,農民軍正是打著大宋的名號來起義。朱元璋最終混一天下,定都南京。當時他曾想把都城遷到開封或關中去,劉伯溫極力勸阻。他認為中原王氣已盡,南龍現在剛剛抬頭,應順應天道,不宜逆天而行。之後明朝又經靖難之役,成祖遷都北京,而仁宗又想還都南京,反覆下來,大明帝國最終形成兩京並制的格局。明朝是南龍初起的時候,王氣未盛,結果又遭反覆,被北方的滿清所取代。清朝末年,又是南方的太平天國和辛亥的相繼發難,民國從南向北,一路北伐,最終統一。再次證明了現在是南龍王氣旺盛的時期。

基於此,《天下郡國利病書》大膽的預言說:

「故中龍先陳先曲阜,其後轉而關中;北龍先逐鹿先晉陽,後亦轉而塞外。今南龍先吳、楚、閩、越,安得他日不轉而百粵、鬼方也?」

03為什麼貴州和廣西沒有出現過割據王朝?

中國歷史上,有的王朝起於關中,有的起於江東,有的起於漠北,有的起於遼東,甚至閩廣地區在五代十國時都出現過割據政權。唯獨貴州和廣西一直是苗蠻之地,幾乎沒有一個王朝建都於此。為什麼這裡沒有「王氣」呢?這是因為地理因素起了決定性作用。

江東與川蜀雖然也是山川眾多,但在大都會所在地,都會有廣闊的平原盆地,能夠聚集人煙氣脈,所以形成江寧、益州這樣的大都市。貴州和廣西卻是群山列隊,向東而行,很少有大面積的開闊地能用來建築城池。其次,貴州廣西的山體無法閉水,經常出現水土流失,導致「龍行不住」的難題。

閉塞的形勝環境,使這裡難以形成大都會,而且文明開化較晚、人煙稀少,在歷史上是苗蠻的聚所,卻無王朝建立於此。因此古人認為它們僅僅是南龍的過路之地,沒有「王氣」凝聚。

如果說地脈是影響「王氣」的第一個因素,那麼形勝便是第二個因素,此外第三個因素就是當地的風土

中國東部的地理風土相差不遠,獨有西南部聚集了許多少數民族,產生多樣的文化。《天下郡國利病書》認為這是因為風土的緣故。東部地區從遼東到廣東,夏季氣溫南北都很接近,獨有冬季溫差較大,但氣節變化都有較為明顯的規律性。唯有西南方不一樣,這裡不寒不暖,夏天不太熱,冬天不太冷,四季不分明。而且「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影響了當地的農業生產與生民作息,導致西南地區的民風與其他地方不一樣。

土地方面,西南地區多山石,水土貧瘠,常常是滿眼荒蕪,百裡無人煙,十裡無稼檣,限制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因此,所謂的「王氣」之所以不生於西南,是由於當地的地脈、形勝和風土都不適合「王氣」的生長。從這種「地理」與「王氣」關係的分析中,我們認識到熟悉山川地理對於治國理政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被斬斷的龍脈有多少?
    中國茫茫五千年的歷史之中,無數王朝興亡均與地理因素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王朝的興亡更迭,造就了中國幾千年的龍脈帝國。龍脈乍看不可捉摸,玄機暗藏,其實天機已露,只需用些心思,便可拔雲見日,盡覽一角之下冰山真面容。據說秦始皇當政的時候,有術士告訴他說南京那地方有王氣。
  • 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了至少24條龍脈,它們分布在哪?
    在中國古代的風水術中,因龍善變化,既能飛又能潛水,既能變大也能變小,變化多端,所以常藉助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轉折、變化,即我們俗稱的龍脈。龍脈,龍脈,山是龍的勢,水是龍的血,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髮。
  • 崑崙山真的有龍脈?為何稱此山為中國「第一神山」
    崑崙山成了「中國第一神山」。風水學的公認說法是:崑崙山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風水中的龍脈龍脈實際上就是山脈,但不是每一座山脈都可以被稱為是龍脈,它必須具備幾個特點才可。外形上連綿起伏,好似非常有靈氣,有根有源,有支有派才稱得上是龍脈。
  • 24條龍脈匯成中華巨龍圖——盤點歷史上中國境內的「龍脈」分布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浩瀚如寰宇,「五千年悠悠歲月,留下了綿延不絕的歷史傳承」。山脈,廣義上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而在中國歷史上,因為連綿起伏的山脈在形態與中華的圖騰——「龍」非常相似,故而古人們常將山脈比喻做龍,也稱為「龍脈」。
  • 古代龍脈傳說是怎麼回事?日本在上海建軍刀樓竟想斬斷中國龍脈!
    中國歷代都有龍脈這一傳說,正所謂「龍脈興,國家盛」,也就是說如果這個朝代的龍脈不斷,即使出現了什麼造反事件,那麼這個朝代也不會滅亡,因為龍脈是聚天下靈氣,運勢的地方,是有神庇佑的。所以歷代造反的軍隊首先都會事先尋找龍脈然後斬斷以散盡朝代運勢,那麼中國傳說中的龍脈究竟有多少條呢?又具體在哪些地方呢?因為一國龍脈出現在不同的地方,而在中國歷史上至少出現了24個朝代,那麼中國至少有24條龍脈躺在中國的大地上!
  • 真的有龍脈嗎?日本人曾在大清的龍脈上動手,大清就招架不住了
    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常常會談論神秘的龍脈問題。說是中國的龍脈形成於巍巍崑崙,然後一路直下,在各處結穴而生, 由此形成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神秘的一種玄學。研究這一玄學的人士都認為,龍脈是封建王朝更迭的一個重要因素,誰佔據了好龍脈,誰就會迅速地像「暴發戶」一樣發跡起來。
  • 中國3條龍脈上的10大城市,座座都是帝王之都!
    風水業內公認:崑崙山是"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龍脈從崑崙開始發源延伸到世界各地。龍脈的布局結構和分級,類似一棵大樹有根龍、幹龍、支龍、葉龍。一般龍脈靈氣聚集之地(開花結果)被認為是風水寶地(龍穴)。 在中國境內,傳統風水學一般認為有3條龍脈,而這3條龍脈的源頭都在崑崙山。
  • 京峴山龍脈與馳道考
    從地圖上俯瞰,京峴山北端山峰朝向北部長江邊延展,似青龍抬頭昂首的龍頭狀,山頭兩側延展如龍的犄角。京峴山又名荊峴山、丹徒峴、白石峴、峴山、京山等名稱。峴,字意為小而險峻的山。京峴山龍脈與龍目湖考關於京峴山文史,南朝劉楨《京口記》載:「下有龍目湖,秦始皇遊觀地勢,雲此有天子氣,使赭衣徒三千人鑿此二湖間長崗使斷,因名丹徒」。
  • 中國三條龍脈埋著三座皇陵,一個挖不開,一個不敢挖,一個不能挖
    (明·夏寅·虔州懷古)風水是中國獨有的一門絕學,流傳上千年,誰也說不清楚它到底是何物,看不見摸不著,但似乎又無時無刻不在,以似有非無的狀態伴隨人們走過五千年。風水中,最講究的是格局,很多專業名詞不再詳細去說。但是所有的風水中,有一類格局最高,那便是「龍脈」。
  • 廣州竟有三條斷裂帶卻沒有大地震,這條神秘『龍脈』起了關鍵作用
    另據中國地震臺網昨天提到 此次增城地震 震中在廣州東側的瘦狗嶺斷裂帶上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廣州有三條斷裂帶: 廣從斷裂帶+廣三段裂帶+
  • 中國的三條龍脈,個個威武壯觀,不由得讓人心生敬意!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三皇五帝到封建社會,再到如今的發達社會,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中國的發展可謂是跌宕起伏,從中積累很多寶貴的經驗,從而形成現在的中國文化。很多人都知道,中國有兩條龍脈,那就是長江和黃河,其實我們還有一條,從中國版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這條龍清晰可見,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三條龍脈。這3條巨龍也被分成了北龍,中龍和南龍,中國許多古都都出現在這3條龍脈之上,真的是不得不讓人佩服!
  • 崑崙山為什麼被稱為中國的龍脈?(圖文版)
    島嶼有海洋崇拜,平原有大河崇拜,山地有高山崇拜,人類最古老的崇拜常常是徵服不了的偉大力量。希臘人崇拜奧林匹斯山,印度人崇拜須彌山,中國也有一座全民族公認的神山——崑崙山。崑崙山仿佛是天上的仙山,住著山海經中的很多神仙。山海經雖然描述了崑崙所在地,但至今很難確定神話中的崑崙究竟在哪裡。但是現在的中國地圖上,崑崙山是明確存在的山,被稱為中國的龍脈,百山之祖。
  • 中國歷史上沒有昏君的朝代,但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千百個朝代的興亡,當然與處於九五之尊的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當一個朝代皇帝賢良有德,朝代能維持較長的時間,而一個皇帝變得貪圖享樂,親小人,遠賢臣,這個王國就岌岌可危了。同樣在歷史上,也有一個可以說是唯一沒有昏君的朝代,然而,在三百年內,還是走向了滅亡,這又是為什麼?這就是清王朝時期。為何清王朝沒有昏君?客觀地說,導致朝代滅亡的君主,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王氣在此」的陳後主,「何不食肉糜」像晉惠帝這樣智商平平的帝王,另一種就是不務正業的新朝王莽、隋煬帝、明代崇禎等。
  • 劉伯溫斬斷了99條龍脈,卻唯獨放過了長白山,才保大明300年江山
    在我國大江南北,關於劉伯溫斬龍脈龍穴斷地氣的故事很多,數不勝數,講起來又是繪聲繪色,甚至是有的縣誌裡正式有深刻的記載。 劉伯溫帶人到了東北,找到了很多類似龍形的山脈,他們於是挖斷龍的頸部,或者在龍頭上建廟,以此毀掉了99條龍脈,但還有一條龍脈劉伯溫一直沒有找到,劉伯溫已經推算出來此龍脈離地三尺
  • 傳說中國大地暗藏的24條龍脈 | 你是我的眼!
    因而,就有西方個別敏感的政治家,稱中國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從政治上來講是對的,但從風水學上來講卻是錯誤的。因為它不是一條,而是一群大小不等的臥龍。40多年前,它們睡的迷迷糊糊,中華民族才從先進走向落後的。現在已經群龍甦醒,我們的民族必然要復興;從落後走向先進!當然,江河是龍的脈絡,水是龍的血液。
  • 中國三大龍脈風水圖!
    這張突出了六大龍脈(五條主龍,一條朝龍),輪廓更清楚一些:將這些山脈匯聚起來,就形成了中國最出名的三條龍脈,為北幹、中幹和南幹。 另外,再說個題外話,在中國最大最正宗的龍脈崑崙龍脈上,就存在著三座超級帝王陵,歷經幾千年仍然無損。一、黃帝陵黃帝陵位於陝西省延安市,是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有「天下第一陵」之稱。
  • 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張「全國地圖」
    明朝繪疆域地圖《大明混一圖》,圖上標出周邊國家。但有三張地圖影響最大:一是《九鼎之圖》,這是傳說中的第一張全國地圖,「大中國」概念誕生;二是《秦地圖》,這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大中國」的版圖形成;三是《十道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大中國」疆域走向精準……   中國最早的一張全國地圖   《九鼎之圖》——   「自東極至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裡七十五步」   古人很早已開始了地圖測繪活動
  • 為何崑崙山被稱為龍脈之祖?龍脈到底是什麼?
    並不是所有的山脈都可以稱為龍脈,龍脈所在的山必須有始有終,有根有源,內部有生氣貫通,這樣的山脈外形上表現的連綿起伏,生機勃勃。當然能辨別出龍脈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通過長期的修為,所以有「識山易,識脈難」的說法。中國成語「來龍去脈」就來源於風水學。即便不懂風水的中國人也多少聽說過這個詞語。
  • 揭密中國風水龍脈之謎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麼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麼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
  • 崑崙山是龍脈之首,在古代真的存在龍脈嗎?世間有1種說法!
    中國好像很早就有所謂的風水的說法了,也很早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風水理論,在這個風水的說法當中,有一個特別的詞叫"龍脈",在中國的風水說法當中,所謂的龍脈就是對地形和地勢的概括和一系列的分析,這種分析不會因為日子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不僅是在中國的古代有龍脈的說法,在中國的現代也有龍脈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