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油畫之父,楊凡艾克和提香兩人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他們的創造對於後世以至當代畫家的作畫技法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關於油畫之父,一種說法是楊凡艾克 (Jan Van Eyck,1385-1441),早期尼德蘭畫派的畫家。
為什麼說楊凡艾克是油畫之父?因為在他之前的畫家,盛行的是用蛋彩作畫,也就是用各類蛋清混和顏料作畫。蛋彩畫的顏料容易凝固、不易保存、色彩不鮮明,而楊凡艾克創造性地使用了油來替代蛋清,才使蛋彩的缺點得以解決,才有了「油畫」。 所以說楊凡艾克是油畫形成時期的關鍵性人物,對油畫技巧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所以應該稱為「油畫之父」。
凡艾克,年輕人肖像(Tymotheos),1432, 油畫在橡木,34.5 x 19釐米,國家美術館,倫敦
凡艾克,Rolin大臣的聖母,1435 ,Wood,66 x 62 cm,MuséeduLouvre,巴黎
凡艾克,聖母,C.1436,油畫,65.5 x 49.5 cm,StdelschesKunstinstitut,法蘭克福
凡艾克,St Jerome,1442,油畫在橡木板上的羊皮紙上,20 x 12.5釐米,底特律藝術學院
凡艾克,Baudouin de Lannoy的肖像,c.1435,油畫在橡木,26 x 20cm,Staatliche Museen,柏林
楊凡艾克之前的蛋彩畫,顏色調製和繪製方法都非常複雜,而且蛋彩畫以透明顏料為主,所以需要由淺及深、先明後暗,通常需要用小頭筆極其小心地描畫。而且蛋彩畫的色層比較脆,缺少柔韌性,只能畫在木板上作畫。因木板太重,所以蛋彩畫的尺幅都比較小,表現複雜而宏大的場面受到一定限制。揚·凡·艾克的改進,主要是亞麻油來代替蛋黃或蛋清來調和顏料,油性顏料乾燥較慢,易於調色,色與色之間也容易銜接,還可以不斷覆蓋、修改,畫得更精準,細節更豐富,畫面也更富有光澤。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1434,油畫在橡木,82 x 60 cm,國家美術館,倫敦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局部
據記載,楊凡艾克的畫有30~40層之多。他的畫有一種微妙而深厚的七彩玻璃的效果。他的名作《根特祭壇畫》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可以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畫作品。
根特祭壇,1432,木板油畫,350 x 461釐米,聖巴夫大教堂,根特
根特祭壇油畫局部
根特祭壇油畫局部
聖母與Canon van der Paele,1436,木板油畫,122 x 157釐米,格羅寧格博物館,布魯日
楊凡艾克的技法很快傳播到南邊的義大利以後,義大利人知道了「阿爾卑斯山的那邊有油畫的真諦」,便經常去尼德蘭取經學習。後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提香·韋切利奧改良了凡艾克的油畫技法。
提香用樹脂油畫色、坦培拉色和蛋黃進行混合,做成能夠直接塗畫的水溶性樹脂油膏,作畫時既可以達到非常厚的筆觸,同時也能畫得很薄,呈半透明狀,畫層乾燥得很快。
提香,鏡子和女人,1514,布面油畫,93 x 76 cm,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提香,Giulia Varano,Urbino公爵夫人,1545-47,木板油畫,114 x 88 cm ,Palazzo Pitti,佛羅倫斯
所以傳說中的油畫之父,還有另外一種觀點,就是義大利的提香·韋切利奧。這一觀點不僅指出了提香對油畫材料的改進,也包括對提香繪畫色彩方面的評價,認為提香是文藝復興時期在油畫色彩方面最有成就的大師,其色彩方面的造詣無人可以與之匹敵。
提香,花神,1515-20,布面油畫,80 x 64 cm ,Galleria degli Uffizi,佛羅倫斯
提香,花神,布面油畫局部
在提香之前的油畫,畫家大多採用先畫素描稿,然後層層上色透明細膩的多次畫法。而提香採用了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油畫技法,用明顯的筆觸描繪對象,使色彩在繪畫中不再依附於素描關係,具有了獨立意義。這種直接畫法自然生動,其油畫技法對後代畫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提香,紅衣主教Alessandro Farnese,1545-46,布面油畫,97 x 73 cm,Museo Nazionale di Capodimonte,那不勒斯
提香,穿裘皮大衣的女人(局部),1536-1538年,布面油畫,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
提香,Antoine Perrenot de Granvelle,1548,布面油畫局部,113 x 87 cm 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提香,葡萄牙伊莎貝爾皇后的肖像,1548年,布面油畫,117-x-98cm,普拉多博物館2
提香,教皇保羅三世,1545-46,布面油畫,106 x 85釐米。Museo Nazionale di Capodimonte,那不勒斯
所以說起油畫之父,楊凡艾克和提香都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他們的創造對於後世以至當代畫家的作畫技法都產生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