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停車場穿過馬路,就可見新建的三毛祖居醒目的匾牌。(同行C君拍攝)
年輕時的記憶真好,D先生一下車就有了感覺,一路走在前面,且與三毛祖居的街坊聊上了。原來三毛祖居在疫情期間,進行全面改造,此地要打造三毛文化園圈。D先生聞聲嘆氣,直呼可惜了!擔憂會否被修得面目俱非。穿過不長的屋弄,就到三毛祖居。
透露一下三毛祖居的地址,便於三毛的粉絲和三毛聯繫。(同行C君拍攝)
祖居是個四合院,是三毛祖父陳宗緒先生在民國年間建造的。屬磚木結構。座西朝東,正間五間,南北廂房各三間,天井以及圍牆等建築,佔地面積480平方米。建築面積310平方米。保存完整。1998年列為定海區級文保單位。
三毛1943年於重慶,七歲隨父到臺灣,三毛早年中英文得益其父親教育,可見其父也非等閒之輩,二岸對持的那麼多年,還能將當年的房子保留下來,著實是運氣。
裝修中的故居一景
裝修改造施工效果圖
我們從這個門進入三毛祖居
面對即將消逝原汁原味的三毛祖居,實在有點遺憾。任何改裝都會對原狀或多或少的損壞,都會蓋上後人主觀意念的印記。同行的X君戲謔地說,故裡大變樣了,三毛祖居一不小心又掉了一毛,變成二毛了。
前行數步,正好邊上有個差不多的建築,同行的D先生探看一下,說道,祖居應該和這差不多,也是個封閉的院子。我進去趕緊拍了個照,留下這差不多但還裡差一點的祖居。(左邊門下還有個貓洞)
出門上車,穿村而出,不遠處的摟空圍牆每一面都有三毛不同年齡時拍攝的照片。(同行C君拍攝)
離開了三毛故裡,看了這嶄新的祖居,成排的三毛照片牆,高大的牌樓。為打造旅遊景點,政府是絞盡腦汁,花大本錢。但是修舊如舊,卻是文物保護的原則,試問不久以後,誰還能看到三毛祖居的昨天。看來,舟山金塘島原汁原味的「平倭碑」,「金井橋」歷經四百餘年,能保持到如今,真是不容易。
當然,這裡也展現了政府對文化傳承的重視,體現了對同屬中華文化的二岸知識分子日趨尊重,希望今後會有新版《南渡北歸》故事被後人頌道。
我記得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市旅遊時,大街上高高聳立的雕像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位文學家,一位詩人。可見西方國家對文學家的尊重。但願,這三毛也能像都柏林主街道上的文學家雕塑,而不是一時之鮮,能經得起時間考驗,高高的矗立在人們的心中。
錄觀潮者遊覽後小吟一首作為本文的結尾:
三毛故裡
隔海文源溯一根,
交流碰撞出多門。
精修故裡招新客,
祖屋歸收對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