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物可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關心,希望對方快樂,但如果送的不好,反而像是困擾。
在朋友圈和讀者朋友們交流「收到不喜歡不合適禮物的經歷」,評論區炸了鍋,看來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困擾,很多人都有過那種體諒對方但又真心尷尬的時刻:
可能人都是這樣:希望自己會收到禮物的,但又貪心地不希望收到不合適的禮物。
收到過不能那麼喜歡的禮物之後,我在送別人禮物的時候也開始變得格外小心。也會換位思考,「該如何成為一個會挑禮物的人」,給他人多一點驚喜,少一些困擾。
日談公園裡有一期提到:「點菜是一種社交能力」,同樣,「會挑禮物」也是一種討喜的社交能力。
讀者「顏貴人」說:「如果送的禮物是你喜歡的,那這個人一定很了解你。」
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會帶著某件物品的氣質,需要通過定位來表達出自己的品味和細緻入微的關切,那一份真正的驚喜背後不僅僅是你願意為他付出多少錢,而是你對這個人深入了解的耐心,簡而言之,有沒有為一個人「花心思」。
那到底要怎麼送禮物呢,維安也採訪了幾個周圍審美不錯的朋友,問了問他們挑選禮物的一些方法,整理如下:
1.了解對方的基本喜好
了解一個人,在日常交談時就得留心,一般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判斷對方大概是什麼類型的人,愛好有什麼(可以觀察對方的著裝,日常用品的色彩、品牌、風格等等)
可以詢問對方親近的朋友親人,翻朋友圈/微博也是也是了解一個人愛好和所需的重要方式!
2.判斷對方是注重儀式感/實用性的人
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環境決定了對物品的態度,有的人講究實用至上,有的人更喜歡「無用但浪漫」的東西,你得先了解對方大概是那一類人。
3.判斷對方是注重品牌感/獨特感的人
有的人更偏向於品牌(不是拜金),有的人則喜歡多少錢都買不來的獨一無二感,在預算尚足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其喜歡的品牌或者相當品質的東西。
4.一些不太會出錯的原則:
1. 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不必追求禮物尺寸足夠大,足夠有排場,可以選擇儘量小、精緻、易於收納的。
2. 如果預算允許,可定製或者手工製作,加上一份手寫卡片活著印刻上對方的名字,座右銘等都是很打動人的。
3. 書是萬能禮物 ,價格尚可,不需要挑選顏色適合,還能代表一種自己的期許或者是對想要告訴對方的隱晦的心意。
4. 共同的活動可以替代禮物,禮物不一定要是實體的,贈與一段「兩人共同的經歷」也很不錯,比如一起去看演唱會音樂會哪怕一起看電影喝咖啡,在面對面的交談和陪伴中對方依然可以感受到你的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