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時,清朝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新軍?

2020-12-23 史不知味

清末雖然號稱坐擁百萬大軍,可實際上可用之兵也就六十萬左右。

這六十萬可用之兵當中,具有獨當一面的實力的兵力,或者說基本上實現了近代化的兵力,也不過十七八萬而已。

而這十七八萬已經基本上實現了近代化的兵力當中,北洋新軍又佔據了相當大一部分。

不僅如此,北洋新軍還是當時清朝能夠直接控制的兵力當中實力最為強悍的軍隊。

北洋新軍始建於1895年,清朝之所以會決定建立這支新軍則是受到了甲午之戰的刺激。

淮軍一觸即潰,北洋海軍也全軍覆沒。

不論是綠營兵,還是八旗兵,早就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也都幾乎不堪一用。

這就促使清朝急需建立一個實力更強大的軍隊,用以維護自己的統治。

北洋新軍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誕生,清朝對於北洋新軍可以說是寄予了厚望。

胡燏棻在1895年奉命到天津小站展開了編練新軍的工作,但是後來因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而被調走。

胡燏棻被調走了之後,袁世凱才接手了小站練兵之事。

胡燏棻編練了4700餘人的新軍,袁世凱接手練兵之事以後則將新軍擴編到了7000餘人,並改稱新建陸軍。

後來,慈禧為了加強對駐紮於京畿地區的軍隊的控制,又讓榮祿對京畿地區的軍隊進行了一次整編。

榮祿因此將聶士成部、董福祥部、宋慶部和袁世凱部,另組建一支新軍,同時整編形成了武衛軍。

袁世凱所部新建陸軍,被編為武衛右軍。

武衛軍在1900年之前就是清朝所控制的實力最強大的軍隊,也是支撐和維護清朝統治的根本。

不過到了1900年之後,武衛軍除了跟隨袁世凱一同移駐山東的武衛右軍之外,幾乎全部折損。

如此一來,武衛右軍就成為了武衛軍碩果僅存的一支。

也正因為如此,清朝才再一次面臨急需擴充新軍的狀況,因為只有擴充了新軍,才能維護和鞏固統治。

光緒二十七年,朝廷頒發了一道上諭:「著各省將軍巡撫,將原有各營嚴行裁汰,精選若干營,分為常備、續備、巡警等軍,一律操習新式槍炮,認真訓練,以成勁旅。」

這道上諭的意思也很明顯,這一次編練新軍不再局限於清朝中樞,而是擴散到了各省。

清末之時,各省新軍就形成於光緒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

此時袁世凱已經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對於編練新軍之事更是義不容辭。

他在上奏朝廷並獲得了撥款之後,迅速讓人奔赴廣平、趙州等地招募壯丁,隨後到保定進行訓練。

隨後,他又向朝廷申請設立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一年之後編成北洋常備軍左鎮。

1904年又請奏將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番號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鎮、第二鎮,為的就是繼續擴編。

袁世凱也很快在各地招募兵丁並編成了第三鎮,隨後又抽調第三鎮部分兵力以及其他一些兵力編成第四鎮。

第四鎮成立了之後,又將駐紮於山東的原武衛右軍先鋒隊和第四鎮部分兵力以及新募兵丁組建了第五鎮。

清朝見袁世凱練兵有方,於1902年讓他編練京旗常備軍,到了1905年之時也將京旗常備軍編為一鎮。

京旗帶了一個「旗」字,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鎮的特殊性。

所以,當清朝將全國新軍統一番號為陸軍了之後,京旗常備軍也就成了陸軍第一鎮。

北洋常備軍第一、二鎮改稱陸軍第二、四鎮,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改稱陸軍第六鎮,北洋常備軍第三、五鎮改成陸軍第三、五鎮。

而這陸軍第一、二、三、四、五、六鎮,也就是所謂的北洋六鎮。

這六鎮之所以被稱為北洋六鎮,原因就在於他們全都出自袁世凱之手,也都是以原新建陸軍為底子所擴編。

每一鎮兵力在1.2萬人左右,所以北洋六鎮總兵力也就在7.2萬人左右。

袁世凱練成了北洋六鎮之後,為了消除慈禧對他的猜忌,還主動交出了第一、三、五、六鎮的控制權。

不過,這幾鎮畢竟出自袁世凱之手,而且統制官也都是袁世凱親信,所以他們實際上還控制在袁世凱手中。

北洋六鎮直接聽命於朝廷中樞,又處於京畿地區,是維護清朝統治的根本所在,所以獲得了最好的資源。

這也是北洋六鎮能夠成為當時實力最強大的軍隊的原因之一。

而到了1911年之時,辛亥之事一起,載灃選擇了讓北洋軍南下平定。

載灃為什麼會選擇北洋軍呢?

第一,清朝已經風雨飄搖,經不起長期動蕩,載灃必須得用最快的速度平定此事。

他想要用最快的速度平定此事,那就必須得用實力最強大的軍隊。

第二,當時起事的是地方新軍,清朝如果再用地方新軍或者不堪一用的綠營兵的話,可能達不到目的。

而且當時清朝已將湖北地方的多數軍隊調入四川,清朝在湖北兵力空虛。

載灃如果從別的省份調軍的話,就可能會造成另一個省兵力空虛,然後導致一個惡性循環的產生。

第三,袁世凱被罷免了之後,蔭昌在1910年升任陸軍大臣並控制了北洋六鎮。

蔭昌早在1900年就到了袁世凱麾下任職,是北洋軍中的老人,這讓載灃認為他有資格也有能力控制北洋軍。

而且蔭昌的身份決定了他對清朝的絕對忠心,讓蔭昌率領北洋軍南下,載灃不用擔心他會反叛。

第四,載灃掌權了之後,又花費了無數心血和財力人力訓練了人數也在1.2萬人左右的禁衛軍。

這支禁衛軍其實也相當於一鎮,並且配備的是最好的裝備。

這就讓載灃有信心即便抽調部分北洋軍南下之後,這支禁衛軍也能夠發揮拱衛京師的作用。

這就是辛亥之時,清朝選擇調北洋軍南下的原因。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為什麼要用北洋軍隊呢?
    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還只能仰仗袁世凱所代表的新軍。除新軍外,清朝原先的部隊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八旗軍,也就是清朝最早在關外起家的部隊,分為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大約有13萬人,這部分軍隊在清朝早期的時候戰鬥力非常強。
  • 清朝的北洋新軍下轄六個鎮,一個鎮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很多資料中,袁世凱都是對外宣稱:「咱們北洋團體」,將北洋逐漸變成了自己的私軍。北洋新軍的組建標誌著中國陸軍的近代化,經歷甲午戰爭的失敗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打造近代新軍。袁世凱是有一定練兵本領的,到達天津後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操練方式進行操練,定武軍也從四千多人擴編到七千多人,這也是北洋新軍的前身,當時除了袁世凱的新軍之外,慈禧還編練其他四個軍,分別為前後左右中,榮祿掌管武衛中軍,聶士成掌管武衛前軍,董福祥掌管武衛後軍,宋慶掌管武衛左軍,袁世凱掌管武衛右軍。
  • 清朝的北洋新軍,下轄6個鎮,兵力和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北洋這個稱呼,最早起源於宋朝,當時指的是渤海、黃海一帶的海域。清朝時期,這個範圍要更廣一些。清朝後期,曾把中國沿海的省份以上海吳淞口為界限,劃為兩個部分稱呼。以北的稱為北洋,以南的稱為南洋。以此為始,才有了北洋的一系列稱呼。北洋新軍正式的創建時間是在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被擊敗後。
  • 為何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有德國留學生,卻無日本留學生?
    作為清末最強大軍隊,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深受矚目。北洋新軍有一個顯著特點:有留德學生,卻無留日學生。這是為何?清朝末年,為挽救時局,各地紛紛編練新軍。大量年輕學生被派往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軍事強國學習,返回就成為新軍的中堅力量。
  • 辛亥尋槍特別策劃之晚清新軍_網易新聞中心
    1894年底,前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受膺重命,在天津新農鎮練就新軍10營,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計4750人,號「定武軍」。正當胡燏棻要大展拳腳之時,清廷卻將之調任津盧鐵路督辦,改由前駐朝鮮商務監督袁世凱接辦。袁上任後將原兵額招足至7300人,「定武軍」改名「新建陸軍」, 史稱「小站練兵」。清末新軍,由此開始。
  • 清朝軍隊如何補充新兵?八旗世襲,湘軍徵募,新軍竟然這樣做!
    對於一支軍隊而言,如何補充新兵,招納兵源,都是一件頭等大事。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清朝同樣也要解決這個問題。整個清朝二百餘年的歷史中,軍隊出現了多次的變化。最早的時候是八旗、綠營作為主力,到鹹豐年間,湘軍這樣的地方武裝開始興起。
  • 武昌起義後,清朝廷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不可呢?是何原由
    武昌起義後,清朝廷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不可呢?是何原由,武昌起義後,清朝廷,在北方還有大部分省份在手裡,各省軍隊又很充足。為什麼非要用袁世凱不可呢。所謂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袁世凱得以出山除了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有就是袁世凱的為出山充分準備著。
  • 清後期的各種軍隊——防軍、練軍、新軍、海軍
    清代的軍隊有多少名目?恐怕大部分人能想起來的只有八旗、綠營、湘軍、淮軍這幾個系統。其實,在清後期還出現了各種性質不同的軍隊,包括防軍、練軍、新軍、海軍,這些和清中期以前的軍隊有很大的不同。
  • 清朝有26鎮新軍,為什麼武昌起義後卻無兵可用?
    武昌起義後,為了維持統治,清廷必然要派軍隊鎮壓起義。這個時候,作為宣統皇帝生父的攝政王的載灃突然發現清朝雖有26鎮新軍,卻已無兵可用。這是怎麼回事呢?清政府將全國劃分為36鎮(師),到了武昌起義時共成立全國共成立26鎮。按《陸軍營制餉章》規定,國家常備軍的編制以兩鎮為一軍,兩協為一鎮(一鎮官兵12512人)、兩標為一協(一協官兵4038人),每標三營,每營四隊。每鎮還轄炮隊一標(官兵1756名)、馬隊一標 (官兵1117名)、1個輜重營(官兵754人)、1個工程營 (官兵667人)。這樣算的話,新軍有30多萬人,可以算得上一支龐大的軍事力量。
  • 魏說北洋③:北洋三軍除了袁世凱的新軍,還有兩軍是誰?漲知識了
    歡迎各位朋友繼續閱讀本號的北洋系列文章,袁世凱接手編練新軍,這正是其快速發跡的重要砝碼,新軍的規模不斷擴大、戰鬥力不斷增長,袁世凱的地位也隨之得到火箭般的提升。從編練新軍開始短短幾年時間,袁世凱從從一個普通的中層小吏,迅速變成了一個在清政府朝廷中舉足輕重的大員。
  • 清廷北洋軍事的發展:北洋軍隊的發展
    1895-1899 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是以袁氏為首的北洋六鎮形成的胚胎期,後來追隨袁氏的許多軍隊頭目,如段祺瑞、王士珍、馮國璋、曹錕、盧永祥、段芝貴、張勳、倪嗣衝等都是這個時期參與到北洋新軍的編練,並成為袁世凱在軍事上的骨幹成員,無形中形成一個小站集團。
  • 為何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有德國留學生,卻無日本留學生?
    作為清末最強大軍隊,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深受矚目。北洋新軍有一個顯著特點:有留德學生,卻無留日學生。這是為何?清朝末年,為挽救時局,各地紛紛編練新軍。大量年輕學生被派往德國、日本、英國、美國等軍事強國學習,返回就成為新軍的中堅力量。
  • 黎元洪閱兵珍貴照片公開,北洋新軍中西合璧裝備先進
    從背後看這支北洋新軍的部隊,單兵除了步槍和刺刀,還背著被褥,兩邊別著備用的鞋子,被褥頂端的小盒子是金屬飯盒,可以盛食物,也可以作為炊具使用。北洋新軍軍官的裝束要比士兵繁複的多,長長的上衣,插著櫻束的帽子。
  • 魏說北洋②:小站練兵初展抱負,袁世凱短時間練的新軍實力幾何?
    劉張二人就向光緒帝上書,力薦袁世凱,稱袁世凱年輕力壯、又有學識,當為朝廷重用。隨後,袁世凱又動用各種關係得到了當時兵部尚書榮祿和軍機大臣李鴻藻的認可,並通過二人的關係得以打通慶親王奕劻的門路。至於袁世凱為什麼能打動張之洞、劉坤一、榮祿、李鴻藻等人,有人說是袁世凱動用了賄賂手段。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9)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新武器」裝備「舊軍隊」——清末新軍的武器更新史
    他們的子嗣有一天居然會被他們眼中的「化外蠻夷」用更先進的武器打敗。在清朝統治的中後期,鴉片戰爭的炮聲驚醒了清軍最後的幻夢,西方列強用自己的堅船利炮打得八旗、綠營毫無還手之力。而清朝自己空有百萬雄師,卻發揮不出其十分之一的威力。可悲,可嘆。
  • 北洋新軍:軍閥搖籃(國家命運·清末新軍·連載67)
    同日,袁世凱被任命為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一個小小的「溫處道」升至從一品大員、疆臣之首,袁世凱只用了短短6年。「武衛右軍」也跟隨他移防到直隸總督駐地——保定。袁世凱以「武衛右軍」為基礎,從1902年1904年,用了2年時間將「武衛右軍」改造成「北洋常備軍」。
  • 清朝滅亡前的新軍罕見上色照:穿現代軍裝留辮子,還有山西閻錫山
    進入20世紀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為了維持統治在半殖民地的背景下開始所謂莫清末新政,其中對後來中國歷史影響最為重要的清末改革就是清末軍隊改革,出現的清末新軍最後影響中國幾十年。圖為清末新軍。1905年當年清廷下旨,改變原來的綠營和南北洋海軍,建立新軍。其中以袁世凱練兵,造就了清末新軍主力,因為當時袁軍大本營在北洋大本營天津,因此這些新軍也被稱為北洋新軍,後來成為北洋軍閥。新軍改革最顯著特徵就是軍服改革,1905年頒定新軍服制是清末軍事改革的一個起點。
  • 清末新軍:偉大的「背叛者」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在武昌首義,拉開了徹底埋葬清王朝的序幕。但「德不孤,必有鄰」,武漢新軍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除去北洋軍大部之外,全國其它省份新軍幾乎群起相應。如果純從軍事層面講,清朝是被自己一手招募,一手豢養,一手訓練的新軍所埋葬。
  • 袁世凱是如何掌握北洋六鎮新軍的?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決定編練新軍,在天津新農鎮組建了新軍10營:步兵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計4750人,命名為「定武軍」。1895年,袁世凱奉旨在天津小站督練新軍,在原來定武軍的基礎上又招足至7300人,正式開始清末的新軍之路。1905年5月,北洋六鎮新軍全部練成,每個鎮大約有12000人,總計7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