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葬不應該只是口號!傳統殯葬能否被顛覆

2021-01-20 百墓網

隨著人口老齡化,用地緊張問題,日趨加重,北京市政府一直在探索生態節地葬,倡導節約用地,同時加大生態節地葬補貼力度,完善生態節地葬形式,確保生態葬可有效落實。然而改變百姓傳統的安葬理念,非一朝一夕之事,還需要廣泛的普及。

l 什麼是生態葬?

生態節地葬,有多種形式,例如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等。和傳統立碑墓穴不同,生態節地葬,沒有墓碑,而是在墓穴上方,種植綠色植物,並樹立一塊臥碑,代替了原有的墓碑。

l 生態葬的安葬形式

生態葬,會使用可降解的容器,將骨灰放入土中,墓穴上種植花草、樹木等綠植美化。

l 生態葬的理念

對生態葬,很多家屬抱有質疑,認為對逝者不尊重,也打擾到逝者的安寧。其實這個想法是多慮的,生態葬,是以樹木、花草、綠植等代替原有的墓碑,是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更是讓後人寄託哀思的形式。同時,生態葬也是在地下安葬,符合傳統安葬理念的入土為安。在此基礎上,生態葬,在價格上也比傳統立碑形式更低。

l 北京哪裡有生態葬?

目前,北京有兩家陵園,有生態葬的形式,九公山紀念林和靈山寶塔陵園。2019年,北京計劃將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讓家屬可以多元化選擇。

操辦後事,不是攀比,而是親情的寄託。在廣大市民,選擇公墓時,更多應參考實際需求,祭掃是否方便,陵園是否合法等相關問題。生態節地葬,作為政府倡導的新型安葬理念,也應儘快落實推進,真正惠及到百姓。

相關焦點

  • 高價墓地遇冷 京畿廊坊推綠色環保生態葬
    高價墓地遇冷 京畿廊坊推綠色環保生態葬   吳汝剛告訴記者,目前國家層面的殯葬改革政策並不鼓勵用墓穴安葬骨灰,各級政府對公墓用地審批採取嚴格的限制。墓穴面積不得超1平方米,對周邊綠化佔地面積也有限制,所以,花壇葬、壁葬、草坪葬等節地環保的安葬方式應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 重慶萬州節地生態葬:越來越多人選擇壁葬
    滿足萬州百年殯葬需求乃大勢所趨那麼,究竟什麼是節地生態葬?簡單來說,節地生態葬就是縮小墓型佔地面積,可循環使用墓地的安葬方式,主要包括壁葬、塔葬、花臺葬、樹葬、草坪葬、室內葬等。目前萬州節地生態葬主要以壁葬、塔葬、草坪葬為主,寶山公墓、沱口公墓和千福塔陵園便是其中的「主力軍」。
  • 南京獎勵生態葬允許留名 免落葬服務費獎勵千元
    通訊員黃雋金陵晚報記者姚媛媛昨天,記者從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獲悉,生態葬獎補辦法正式實施。凡在經營性公墓實行不留灰、不立碑生態葬的逝者,免除實施生態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贈送價值1000元以內的可降解骨灰盒,同時一次性給予每穴獎勵人民幣1000元。
  • 六大節地生態葬類型,您能接受哪一種
    所謂生態葬是指死者遺體火化後,通過「花葬」、「樹葬」、「草坪葬」等不佔或少佔用土地資源的方式對骨灰進行安葬。生態葬具有節能、環保、低成本的特點,屬於典型的節約、環保型喪葬方式。那麼接地生態葬的主要類型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接地生態葬的主要類型,看您能接受的是哪一種?
  • 深圳獎勵生態葬 當地戶籍逝者骨灰海葬可獲3000元
    為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葬,深圳市民政局日前印發《深圳市節地生態安葬獎勵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若深圳市戶籍逝者骨灰海葬,每具骨灰可獲得3000元獎勵。公開報導顯示,深圳是國內較早推廣「生態葬」的城市,生態葬有樹葬、海葬、花壇葬等幾種形式,均為免費。
  • 南京擴大生態葬獎補範圍 每戶獎勵1000元
    本報訊(通訊員 黃雋 記者 馬道軍) 昨天下午,市殯葬管理處組織百名媒體記者、行風監督員和市民代表「探訪人生終點站」,參觀墓園,實地了解生態葬、節地葬式。記者現場獲悉,從即日起,我市開始執行新的生態葬獎補政策,將原先的「三不留」(即,不留名、不留灰、不留碑)改為「兩不留」(即,不留灰、不立碑)。今後,選擇樹葬、花壇葬、雨花石葬等節地葬式的,可以留名,同樣享受一次性獎勵1000元。2014年,殯葬部門推出了「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態葬,凡在市屬8家經營性公墓選擇「三不留」的生態葬,給予每戶一次性1000元的獎勵。
  • 免除殯葬基本費用 海葬樹葬將獲獎補
    市政府近日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惠民殯葬政策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基本公共殯葬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免除居民基本殯葬服務項目費用;建成滿足轄區居民20年殯葬需求的公益殯葬設施;建立海葬、樹葬、草坪葬等生態葬獎補政策,推動生態安葬率達到30%。       《意見》規定免除居民基本殯葬服務項目費用。
  • 讓生命回歸自然 35位逝者在寶福山節地生態葬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李曜)「送戰友,踏徵程,默默無語兩眼淚……」4月2日,在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貴州省2019年度節地生態葬啟動儀式暨貴陽寶福山第九屆「義園」節地生態葬公益活動在貴陽舉行,35位逝者骨灰被集中落葬於寶福山公益墓區「義園」,半年後,逝者骨灰將與土壤相融,與芳草為伴,回歸自然。
  • 骨灰安葬花壇 遵義推行節地生態葬
    為了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遵義市民政局聯合綏陽縣政府在該縣大辰山陵園舉行了以「回歸自然,擁抱青山」為主題的遵義市首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據了解,遵義市從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在中心城區實施火葬,截至目前,除道真自治縣計劃今年啟動火葬外,該市其餘各地均已實施了火化和集中治喪、骨灰集中安葬。全市每年火化遺體27000餘具,火化率達到73%。
  • 南京獎補生態葬 經營性公墓免落葬服務費還獎勵千元
    記者今天(11日)從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獲悉,生態葬獎補辦法正式實施。凡在經營性公墓實行不留灰、不立碑生態葬的逝者,免除實施生態葬所需落葬服務費用,贈送價值1000元以內的可降解骨灰盒,同時一次性給予每穴獎勵人民幣1000元。
  • 100個生態葬墓位捐贈落幕 本網「寫」下關於他們的故事
    自2002年成都長松寺公墓開始生態葬以來,距今已有13年。時光匆匆流走,生態葬墓地與前幾年的無人問津相比,目前已有4000餘名逝者安葬於長松寺公墓的生態葬墓園。 起初幾年無人問津 如今4000餘名逝者選生態葬 據成都市殯葬協會常務副會長、長松寺公墓總經理李崇祿介紹,長松寺公墓生態葬墓區始建於2002年,在起初的兩三年幾乎無人問津,甚至有家屬還稱「白送都不會要」,「直到2008年後,情況才有些變化。」
  • 為什麼都說海葬不吉利?
    現在國家大力提倡節地生態葬,希望殯葬綠色改革,但是根據數據顯示,選擇海葬的人數依舊很少,因為傳統風氣難移,還有的人認為海葬是不吉利的,不能海葬,那麼大家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呢,到底海葬有沒有忌諱,下面瀋陽陵園網小編為您講解。
  • 鼓勵節地生態安葬 成都殯葬機構捐974個穴(格)位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5日訊(記者周子銘)3月15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民政局獲悉,成都市出臺了惠民殯葬政策,對市民採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的予以政府獎補,並在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今年,全市22個殯葬機構積極響應,共公益捐贈了節地生態葬穴位(格位)974個免費安葬市民骨灰。據了解,為認真貫徹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和要求,成都市積極倡導鼓勵和引導廣大市民採用樹葬、草坪葬、鮮花葬、海葬和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的方式安葬骨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鼓勵生態安葬 成都22個殯葬機構捐贈974個墓穴(格)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3月15日訊 今日,據市民政局官網消息,成都22個殯葬機構捐贈974個墓穴(格)位,鼓勵節地生態安葬。同時,也公布了這些捐贈穴(格)位的地址、申請方式及聯繫方式。
  • 關於開展2017年度公益生態葬安葬及共祭儀式的公告
    由濟南市民政局主辦、濟南市殯儀館承辦的2017年度公益生態葬安葬及共祭儀式將於3月28日在玉函山公墓舉行。本次活動將集中安葬30名逝者。  採取形式為:將逝者骨灰放置在可降解骨灰罈中,深埋於玉函山公墓玉函追思苑內自然降解。
  • 兩岸融合|現代殯葬業:在舊俗與新禮之間取捨
    在舊俗與新禮之間,臺灣殯葬業者努力轉型,推出更多元化、精緻化的服務,並積極西進大陸,與大陸業者合作,努力打造傳統禮俗與生態殯葬結合的現代殯葬產業。  臺北富德墓園樹葬區  清明祭掃,生態墓園成亮點  清明,是追思懷遠、祭奠先人的時節。
  • 廣州超200萬人選擇清明節假「拜山」,生態文明殯葬蔚然成風
    據悉,近30年來,廣州市一直重視殯葬改革工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推廣節地生態安葬,並制定了生態獎補政策,推廣以骨灰寄存為主,骨灰還林、骨灰撒海為品牌,草坪葬、花壇葬、壁葬等節地生態葬法。2018年底,廣州市不建墓的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3%,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