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
顧名思義,西津渡曾經是個長江邊上的渡口,照理說一個渡口沒啥了不起,停幾條船而已,不過這幾百年前的西津渡在渡口界絕對是一個很牛掰的存在,不但身份顯赫還大咖雲集。
舊時的西津古渡依山臨江,斷磯絕壁,是岸線穩定的天然良港,下邊就是水流濤濤的長江。
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經確定;規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時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裡登岸;鎮江自唐代就是漕運重鎮,而西津渡更是大運河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必須從這裡登船;當年這裡每天有眾多船隻往返於大江南北,宋代僅每日運送兵丁就在千人以上,熱鬧非凡。
試想現在長江上N座大橋還經常擁堵,彼時幾百裡江面就這麼一個渡口,地位和重要性絕不亞於建國初期的南京長江大橋,實為交通要道和兵家必爭之地。
又因這裡風光俊秀,後李白、孟浩然、張祜、王安石、蘇軾、米芾、陸遊、馬可·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可謂大咖雲集,星光熠熠。
這些大咖不但親自到訪,還在此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詩佳句:
最熟悉的莫屬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了,記得上課的時候老師還講過這首詩幾經修改,詩人在春風又「綠」江南岸和春風又「過」江南岸這一句的時候選擇綜合症糾結了半天,最終還是選擇讓春風「綠」了江南岸。
家在北方,從未奢望能置身這首詩的原產地,而如今腳下就是京口,長江對岸的就是瓜洲!
如此人氣爆棚必將帶來經濟的繁榮,從最開始的為船家服務的木匠店、纜繩店的配套商業發展成為一條集餐飲、文化一體的繁華街區。據說在西津渡自西向東將近一公裡的地界上商鋪林立,至民國時期從觀音洞往西幾百米的路段就有各類商鋪150多家。再加上昭關過街石塔、觀音洞、救活會、待渡亭,這裡實現了宗教與世俗,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交融。
即使到了清代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西津渡失去了渡口的功能,但這一片繁華仍在繼續。某位作家讚嘆西津渡,「漫步在這條古樸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這裡才是鎮江旅遊的真正金礦」;更被譽為「中國古渡博物館」。
這就是西津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這裡絕不同於其他江南水鄉古鎮那般小家碧玉,這裡根紅苗正,曾經叱吒風雲、氣吞山河。
古渡老街
從南側大西路、鎮江博物館旁邊的東入口進入老街,開始是一段長一百多米、寬三四米、兩側青磚圍牆、彎曲依山而上素淨的通道。很是讓人懷疑是不是來錯了地方,直到一個左轉彎過後,過了一道上書「同登覺路」的青磚拱門,向前可俯視古渡街區、看到眼前的繁榮景象才讓人打消了這個念頭,這感受類似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描寫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一家人狀態不錯哦
吃飽喝足的小侄子又開始領跑了
感覺這裡才算得上是老街的東端,居高臨下,視野極好。這裡也是老街古蹟最集中的地方。左手邊是觀音洞,中間頭頂上是昭關過街石塔,右手邊則是救生會。
人太多拍不好,只好網上照一張充充數
昭關石塔
在古渡老街的最東端,是一座獨特的過街石塔,國內塔很多,像這樣橫跨街道在人頭頂上的過街石塔絕無僅有。塔身東西兩側都刻有「昭關」二字,塔高約5米,由青石分段雕成。
據查是元代藏傳佛教盛行時修建,佛教中塔即是佛,從石塔下的券門經過就是禮佛,是對佛的頂禮膜拜,我不信佛,感興趣的倒是這個獨特的設計,據說元代除了這裡之外還在北京南口、居庸關和盧溝橋建有類似的過街石塔,但能完好保留至今的只有西津渡的這座昭關石塔。
救生會和觀音洞
古時候這裡的長江江面開闊,據說隋朝唐以前寬度曾達40多裡,到唐代還有20多裡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長江無風三尺浪」,每每風起浪湧,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動魄。歷代都有渡船和渡客過江途中船翻人亡的事故,唐天寶年間曾有數十艘渡船沉沒、南宋時期曾有剛離岸不久的渡船突遇狂風造成連艄公在內49人無人生還、明萬曆年間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餘艘漕船和民船。
鑑於西津渡的重要地位,為保障渡船安全,宋代就在這裡設置了救生會,到清末在揚州和鎮江分別設立了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和焦山救生總會,專門負責打撈沉船和救生事宜。那時的救生船被漆成紅色,俗稱紅船。桅杆上醒目地掛上一個虎頭牌,船上銅鑼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擋。直到上世紀20年代,輪渡的出現大大降低了事故隱患,救生會才退出歷史舞臺。
前兩次來沒好好做功課,誤以為救生會就是類似消防隊之類的機構,沒文化真可怕,主觀臆斷不懂裝懂更是丟人到家。
在救生會對面的山體上有一座觀音洞。傳說,有一天觀世音菩薩途經鎮江,親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毀人亡的慘烈一幕,於是伸出援手,將掙扎在波濤中的遇難者救上了岸。人們感念於觀世音菩薩的恩德,在昭關石塔旁的山體上鑿成了觀音洞,人們在此燒香念佛祈求保佑人船平安。
設立救生會和進香觀音洞是人們保佑過江平安的兩種形式,在我看來燒香念佛只能求一個心理安慰,倒是救生會更加實實在在。
待渡亭
西津渡老街沿山勢高低起伏,在石塔到待渡亭之間有一塊石刻「一眼看千年」,玻璃罩子下邊是從唐代到清代的路基,從最開始的沙石路到青石板路車轍記錄著西津渡千百年的繁榮。
繼續盜圖
待渡亭,顧名思義就是古人迎來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擺渡的場所,功能相當於現在的候車室。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也曾經在這裡停留,據說還釣了個魚,收穫頗豐。這待渡亭居高臨下,又有乾隆釣魚的故事加持,所以也可被稱作釣魚臺。
從待渡亭向西路面漸緩,古蹟不多,大都是清末時期的二層建築,店鋪一家挨著一家,有傳統美食店,也有售賣各類玩物的小店,吆喝聲此起彼伏,街面上人頭攢動。
時不時的看到穿著漢服的遊客,真別說現在的漢服做得越來越精美,入口處的兩個小男孩身上的飛魚服,待渡亭邊另一個小朋友身上的學究服,還有老街上小姐姐身上的仙女裝,從材質到做工都相當的不錯。內心也有弄一套漢服走上街頭的衝動,奈何年紀和顏值都不允許,穿這個沒幾分顏值還真hold不住。
在新冠病毒全球肆虐的大環境下,我們能安然無虞的在這裡溜達,必須感謝和慶幸祖國的強大,懸掛在各處招展的五星紅旗儼然已成了最靚的一道風景。
雲臺閣
待渡亭往西基本都是些店鋪,所以到此沿著待渡亭對面的臺階直接上山,路牌顯示這裡通往雲臺閣。
半山平臺處拍的全景
這一段的臺階很陡,中間有一座緩臺可以俯視整個西津古渡。吃飽喝足的小侄子興致勃勃,像個小肉球蹦蹦噠噠在臺階上一路領先帶路,好羨慕這個無憂無慮的年紀。大約走了20分鐘,終於登頂雲臺山,來到了雲臺閣。
小侄子繼續領跑,羨慕他們無憂無慮的年紀
雲臺山頂雲臺閣
這是一座近代新建的仿古樓閣,兼具宋、元時期的建築風格,現已成為鎮江的標誌性建築,這裡可以遠望腳下的鎮江城。
伯先公園
在雲臺閣稍事休息準備下山,舅媽腿不舒服,上山還好就怕走下山路陡,從雲臺閣到山下的伯先公園這一段地勢平緩了許多,所以選擇了西津渡上伯先公園下這條線路。這一段的幽靜和西津渡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靜一動截然不同。
伯先公園位於西津渡背面雲臺山東南麓,依山而建,整體像一把巨大的太師椅,此間樹木繁盛,曲徑通幽。這裡下山的路很平緩,臺階也不陡。山腹腰部建有一座「五卅演講廳」,邊上有些人在打著桌球;演藝廳西側還有一架做愛國主義教育的殲五戰機,雖已退役多年但機身依舊閃亮,顆顆鉚釘把機身固定得嚴絲合縫。
五卅演講廳
退役的殲五戰機,退役多年依舊閃亮
繼續下山,距公園入口不遠處是一座紀念碑,碑頂塑立一民國軍官銅像,碑身上書「趙公伯先之像」。後查資料顯示這座公園就是緬懷這位民主革命先烈。
趙生,字百先,號伯先,1909年任廣州起義總指揮,與孫中山、黃興一起籌謀起義大業。19011年3月率部參加廣州起義未遂,同年5月病逝,年僅30歲。後國民元年孫中山追贈為上將軍,迎遺骨葬於鎮江,後建伯先公園作為紀念。可惜了一位青年才俊,出身未捷英年早逝。
至此鎮江一日遊告一段落,考慮返程路況不能再多逗留,果然原本兩個多小時的路足足開了四個多小時才到蘇州。
後記
本次鎮江之行遊歷了金山寺、也差不多走遍了西津渡,除了兩點遺憾基本可算做一次完美的旅程。不得不說金山寺和西津渡都很有個性,在江南景點與眾不同。但直到親身來到這裡才知道民國時期江蘇省政府原來在鎮江;「京口瓜洲一水間」的京口就在鎮江,而且現在的京口區還是鎮江主城區的核心部分,歷史和地理還是需要繼續沉澱。
不過鎮江政府在宣傳方面還有待開發,來江南這麼多年鎮江景點的知名度確實不高,周邊城市揚州、南京、無錫、蘇州都是旅遊熱點城市,夾在中間的鎮江確實不該被超越的如此嚴重。
實際除了金山寺西津渡之外,還有茅山、焦山、北固山,雖沒有去過但查了資料也很不錯。酒香也怕巷子深,鎮江也該實實在在的在宣傳上下點功夫,刷一刷存在感。
遺憾之一:沒吃到大華麵館的鍋蓋面
第一次來鎮江的時候就有幸吃到了大西路上大華麵館的鍋蓋面,那味道一直難忘。這次金山寺走完本想再回味一下這道美食,到近前才發現隊伍不僅排到了馬路上折過去還有十幾二十米,這生意好的是一塌糊塗。腹中飢餓實在怕餓暈在幾十米長的隊伍裡,只能就近在大華麵館對麵糊弄一口。
大華麵館的隊伍已經拍到了大馬路上,折個彎還有十幾二十米
沒吃到嘴,借幾張美圖解解饞
然而,糊弄這麼一口變成了遺憾。那口味和大華的鍋蓋面沒法比,別說一個天一個地,在我看來這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室的差別!挺大一館子就倆老太太上菜,速度慢不說還迷迷糊糊,麵條的味道更是不敢恭維,要不是十一人多估計這家都沒有開張營業的勇氣,就好比說人傻放在宮鬥劇裡第一集不到就得領盒飯是一個道理。還有那十八一籠五個的蟹黃湯包,實在是只能讓能呵呵了,差評!
遺憾之二:金山寺前停車的不和諧畫面
大老遠過來第一站就是金山寺,但就停車這麼個小事差點壞了大家的興致。話說當車子開到金山寺對面一個停車場的時候,本身有空位管理員死活就說沒有不讓進,旁邊一個死胖的八婆還特麼用鐵砂掌死命的敲打車身、面目猙獰的非讓我們往裡開停到她指定的位置,實在惡毒至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特麼跟明搶有什麼區別!
好不容易找了這麼一張包租婆的圖,那肥婆娘比這醜十萬倍
直接倒車多走幾步停在了稍遠一點的地下停車場,同樣是花錢但強制消費絕不接受。政府花了多大的力氣發展旅遊,這種不和諧的畫面卻讓人體驗上大打折扣,有時候一粒老鼠屎真的能壞了一鍋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