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出「位卑未敢忘憂國」的他,有怎樣的煙火人生?

2020-12-07 中國搜索

臺上講話的是「人民英雄」,臺下聽著的是一群剛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

在華中科技大學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校友張定宇為母校的新生帶來了「開學第一課」。

他回憶疫情初期時談到,「我們要保衛武漢、保衛武漢人民,我是作為一個普通醫院的院長喊出這個口號,這是任何人都要做的事情,位卑未敢忘憂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忙忙碌碌的病房裡,跛行的身影,沙啞的大嗓門,張定宇抗疫中的「戰鬥」故事感動了無數人。

而「英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特殊的經歷、特殊的作風、特殊的痛苦、特殊的愛情……拼成了張定宇特殊的「煙火人生」。

他與傳染病,有不共戴天之仇

張定宇,是典型的武漢人。1963年生於漢正街,工人家庭,兄妹三人。

幼時,坐在哥哥的自行車上,他跑遍了周邊的每一條街巷,體味了老漢口的繁華。

1981年,他考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療系。雖然學醫,雖然好勝,卻也鬥不過疾病。在他大學期間,最親愛的哥哥竟然患腎病去世。兇手,則是一種名叫流行性出血熱的傳染病。

這,成為他生命中永遠的痛。

兜兜轉轉,最終,他成為了傳染病醫院的院長。

他與傳染病,似乎冥冥中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他堅定的信仰,來自一位「領路人」

這個社會上,總是有一些人把信仰當作生命。

張定宇曾經的一位主管領導,是一位段姓副院長,負責基建和財務,幹事乾淨、公正又透明,不沾染社會上的歪風邪氣,讓張定宇景仰不已。

有一天,他問為什麼這樣?段副院長說,我是一個副處級幹部,比全武漢2/3的人收入要高,生活醫療都有保障。國家給我如此條件,我心懷感恩,只有無私地報答。這種報答,就是實實在在地幹好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對得住國家,也對得內心。這才是生命的價值和最大快樂。

段副院長還告訴他,作為一個單位或部門負責人,永遠不要在經濟上佔便宜。

段副院長有一句口頭禪:半夜不怕鬼叫門,兩袖清風最瀟灑!

段副院長在張定宇心中猶如一座巍峨的大山,也成為他的精神導師。

他是「鐵人」,不僅因為意志剛強如鐵

2017年,張定宇隨武漢市衛健委赴外地出差,被專家發現腿有異樣。2018年10月,被確診為漸凍症。

張定宇「鐵人」的外號,也是「因病而來」。由於「漸凍症」病情嚴重,他的下肢已經機械化,雙腿僵硬,猶如鐵具。

「這個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樓梯的時候,腿真的跟凍住了一樣。」張定宇說,他從來不說,是因為不想影響同事,他生來樂觀,不喜歡叫苦。

他經常把身體蜷縮在椅子裡:「你看我現在長得五大三粗,慢慢地,我會像這樣縮成小小的一團。每個漸凍病人,都是看著自己,一點一點消逝的。」

相信很多人都記得這個畫面,張定宇在走進人民大會堂時,腳步蹣跚、走得並不是很穩,但是他的神情十分篤定、堅毅。

他曾說,「如果你的生命開始倒計時,就會拼了命去爭分奪秒做一些事!」

他與夫人,有怎樣的神仙愛情?

醫學院畢業後,張定宇被分配到武漢市第四醫院,做麻醉科醫生。在這裡,他收穫了浪漫的愛情。

初遇張定宇時,程琳18歲,「從衛校畢業分配到醫院,科室輪轉到了麻醉科,在那裡見到他。」

「他特別愛學習,每天只騎自行車回家吃一餐晚飯,吃了飯又回醫院學習到很晚,住值班室。」在那個全民崇尚知識的年代,大學畢業生還很稀罕,18歲的程琳對即將滿24歲的張定宇怦然心動。

兩個年輕人戀愛了。那個時候女子的晚婚年齡是23歲,張定宇有時說:「我要等到快30歲才能結婚啊!」每當聽到這句話,程琳就溫柔地笑:「那你就不等唄,你找別人去。」

程琳回憶起與張定宇戀愛後的第一個生日。那時武漢全城都沒有幾家鮮花店,愛學習的張定宇經常去外文書店,書店旁有一家鮮花店。他騎了自行車去,買了花再騎回來,洗個澡興衝衝地送到程琳家,給程琳一個大大的驚喜。

婚後不久,張定宇告訴程琳,他要報名參加援外醫療隊。一去兩年,張定宇寫給程琳的信就像日記,有一次,張定宇隨信寄回了一撮自己的頭髮,程琳立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趕緊剪下一小把自己的頭髮寄了過去。

張定宇給程琳寄回的照片,照片背後詳細告訴程琳阿爾及利亞包新生兒的方法跟中國一樣

疫情暴發後,張定宇最牽掛的也是妻子。

「知道她確診,我都懵了,心裡很害怕。」張定宇說,那晚回家路上,他想到平時下樓扶著妻子的手才安心,眼淚就忍不住往下淌。

「我很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我們結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體扛不過去,怕失去她!」

萬幸的是,程琳最終康復了。她說:「我從18歲到現在,都很崇拜張定宇。下輩子,我還會嫁給他!」

「我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

但為什麼不讓生活更豐滿呢?」

如今的張定宇常出門吃早餐,

一碗牛肉麵,來個面窩,

就覺得特別幸福。

他說:

「為了這些街頭巷尾的煙火味道,

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相關焦點

  • 煙臺二中孫佳雯作文:位卑未敢忘憂國
    位卑未敢忘憂國煙臺二中初2017級三班 孫佳雯 2020年的春節,註定成為每一個中國人難以磨滅的記憶! 他們,穿著厚重的防護衣,認真護理,連續工作十個小時以上,吃不上一口飯,喝不了一口水,精疲力竭後甚至休息在地板上;他們,日夜設卡巡邏,走村入戶,家家落實,保持高度警惕,認真排查可能出現的疫情;他們,放棄假期,提前返崗,恪盡職守,為城市運轉默默奉獻這些人中,有我的父親、我的三姨! 這個世界之所以是美好的,正是因為有這些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 那些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歷史名人(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 我愛明光:位卑未敢忘故鄉!位卑真心愛明光
    太祖靈跡碑記」、「孕龍基碑」、「躍龍岡碑」等明光當地眾多碑刻實物客觀記載;有抹山、尿布灘、二郎廟等明光當地眾多歷史遺蹟佐證;有趙府、明光山、香花澗等明光當地眾多民間傳說故事烘託;有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陳時龍、許文繼研究員等當代眾多史學專家學者認定。
  • 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家國情懷古詩詞,位卑不敢忘憂國
    難道能因為有禍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嗎?只要對國家有利,不論生死,也要去幹;豈能因為個人禍福而避後趨前。詩人深懷憂民之心,難忘報國。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遊楚國雖然被秦國蠶食,但即使剩下三戶人家,也一定能消滅秦國,難道我堂堂中華大國,竟會沒有一個能人,把金虜趕出邊關?
  • 位卑未敢忘憂國
    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他在長安整整困守了十年,即使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也從未放棄心中的夢想。在成都浣花草堂的那段日子,是他後半生最安逸閒適的歲月。「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即使生活安定,他也時刻牽掛著國家的安危,還有流散天涯的兄弟。
  • 這十句詩詞直擊人的心靈,充滿哲理,給我們人生以激勵和啟迪
    劉禹錫寫此詩的時候正處於屢遭貶謫,疾病纏身的人生低谷,但是他不為挫折所困,以堅定向上的信念寫下了如此富含哲理和進取精神的詩句。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沉舟、病樹」是常有的事,但是,能真正樂觀地對待挫折,變挫折為動力的人並不多。
  • 幾乎人人見過的成語及名人名言,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又能有多少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思想的沉澱,文化的積累,只有這樣才能奠定人生重要的基石。我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那裡有著天下為公的理念;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
  • 品讀《遊山西村》,人生的柳暗花明離不開這兩點
    《遊山西村》陸遊的這首《遊山西村》,是他被投降派彈劾,罷官返後返回故鄉時所寫,當時的陸遊,位卑未敢忘憂國,即便是心中憤懣不平,但還是為自己,也為國家感到憂慮,覺得前程暗淡。我以為,不僅僅是指在絕境中忽然就有了轉機這簡單的一層意思,還有別的意思,富有哲理的詩句,是值得我們仔細的剝析的。人生天地間,總會有遇到困難,遇到挫折的時候,很多時候,真的是會給人一種山重水盡的感覺,真的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自己該如何怎麼辦。想要的柳暗花明,是不會平白無故地出現在眼前的。至少,需要有這些品質才行。
  • 「東陵大盜」孫殿英死後,他的後代結局咋樣?兒子竟是位大人物
    時至1928年,被收編的土匪馬福田逃到清東陵附近,當時他聽說這裡是乾隆和慈禧的陵墓,裡面有無數金銀珠寶,於是打算盜取清東陵的寶貝。孫殿英奉命來此地圍追土匪,也追到清東陵附近,當時孫殿英本想剿滅土匪,卻沒想到發現了清東陵這個寶地。
  • 四大野戰軍的參謀長三位都是開國上將,只有他是開國中將,他是誰
    只有擔任一野參謀長的他是中將,那麼他是誰呢?下面咱們一起來回顧下他的生平。 他叫閻揆要,1924年於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26年夏任綏遠國民軍第三軍騎兵團營長。1926年入黨,1927年10月參加清澗起義。同年12月任西北工農革命軍遊擊隊參謀長,而後擔任楊虎城部警衛團副團長、團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