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蘭酒,黎族人也稱之為「biang」酒,這是黎語的叫法。神話傳說中楠是黎族的先祖水神,他在山蘭園裡日復一日的辛勤耕作,在深山密林裡捕捉獵物。有一次,他打獵歸來,順便帶了一大堆南椰嫩心(熱帶雨林中的一種棕櫚科植物)當菜吃,飯後,把多餘的南椰嫩心切碎,無意中放入了原來裝有薑片、野橘等醃菜的土罈子裡,封好壇口後他又去山蘭園裡勞作。幾天後,楠帶著獵物準備回家,剛打開門一股甘香迎面撲來,依味而去,便來到裝有南椰嫩心的土罈子旁。楠把南椰嫩心拿出來後,罈子裡多了一些淺黃色的汁液,他忍不住喝了一口,發現入口綿滑,極其清爽,又連續喝了兩大杯,勞作之後的疲勞感頓時散去,全身充滿了活力。之後楠的兒女開始用山蘭園裡出產的山蘭稻製成的糯米充當原料,製作出來的酒汁反而更加甘甜爽口。這種汁液不但能去勞生津還能祛寒消食,他們把它叫做「biang」酒,從此以後山蘭酒便產生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二十二「谷部·稻」中說:「造酒糯米也,其性溫,故可為酒,酒為陽,故多熱。」製作山蘭酒的時候,必選上等的山蘭稻。山蘭稻是一種早稻米,品質好,味道佳,而且產量低,可謂彌足珍貴。釀酒的時候,先把山蘭米淘洗乾淨,當然也不可過分淘洗免得影響風味,之後放入鍋中用地火蒸成乾飯,放入竹筐自然風乾,揉成散粒;並用山橘葉、甘蔗葉、菠蘿蜜葉、楊桃葉、黑藤等之中的一種或多種和山蘭米一起製作成「酒餅」;之後把「酒餅」碾碎加溫水調和後與山蘭米摻雜在一起,放在鋪滿芭蕉葉的錐形竹籮筐內,上面也用芭蕉葉蓋住,開始發酵。3—5天以後,黎人會用細木棍在竹筐尖部戳一個小口,並在下面放置小酒罈,這時候就會流下淡白色的液體,這就是山蘭純液,俗稱「酒滴」;等汁液滴幹後,竹筐內的山蘭米還可以二次利用,利用現代工藝製作成白酒;最後將酒罈封存,可置於屋內陰涼處也可以埋於芭蕉樹下,時間愈久則色愈深,上乘為深紅色,味甘爽口但後勁十足,少飲則兩頰紅潤,因此山蘭酒也稱之為黎人的「茅臺」。
好喝倒是次要的,如果在黎族用傳統的飲酒方式喝山蘭酒那才是令人難忘的。黎族初民飲酒不用酒杯,釀好的酒儲藏在陶壇中,飲時「以竹筒吸之」,竹筒較細,插入酒釀的下端用竹片編成五個部分,以防吸進酵母堵住管子。飲酒時,「席間置biang一埕,插小竹管兩支」,兩旁賓客輪流吸飲,頗有蘭亭「曲水流觴」之韻致。難怪古人用「竹竿一吸勝壺觴」來感嘆這種情趣。
一、喜事方面
家有喜事黎族人必定會置辦酒菜,款待親朋,「拉biang」(黎人指喝酒的意思)自然不能少。黎人誰家生了孩子,就會給新生兒「掛紅」擺「滿月酒」,這時候主人便會拿出自己珍藏的山蘭酒款待親朋,也會用筷子沾一點餵給初生嬰兒,寓意健康成長。結婚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山蘭酒自然也是主角;黎族小夥上門提親時,女方首先會請男方和家裡的長輩一起吃飯,席間並不多言語,只是「拉biang」,小夥子如果很豪爽,立飲則盡,那么女方家長就會很高興,婚事自然不是問題,如果男方扭扭捏捏,酒相不好,那麼這門婚事就危險咯,這叫觀酒品知人品。最後新娘子進門時還要「飲福酒」,入住男方家裡時,男方親朋好友會和外來的送親娘家人分列兩排相對而坐,先吃飯再喝酒,席間賓客們會用竹管輪流吸飲山蘭酒,最後新娘和新郎還會逐一向來賓敬酒,這寓意著雙方已經融為了一家人,同飲同食,也寄寓對新郎新娘的美好祝福。
二、白事方面
到了垂暮之年,黎族的老人自己也會釀製山蘭酒,並將其深埋於地下,這時候山蘭酒也稱之為「地藏酒」,老人生前會告訴家人埋藏的地點並告誡家人,等他死後將酒取出,用來款待前來弔唁的人們,以此表達對親朋的敬意。有時候因為地藏酒埋藏的時間比較久,發酵時間過長,這時候酒色呈褐色,酒精的濃度大增,飲用過多會讓人感覺身體不適,甚至有的人會「耍酒瘋」,黎人們認為這是死者附體,因此對於這種地藏酒則是適可而止,這是對逝者的敬畏,也表達了人們寄寓的哀思,這也正是地藏酒的博大精深之處。
三、會友傳情
親朋拜訪,山蘭酒自然是招待賓客的上等佳品。初到黎家,飯罷,開始「拉biang」,這時候黎族姑娘會熱情地拉著你的手並獻上祝酒歌「親愛的哥哥你坐下,黎家的biang酒你要喝,能喝多少是多少,莫把己當外來客」,歌謠節奏明快,飽含感情,一般人都是無法拒絕的,這也反映了黎人的熱情好客。倘若你有事情有求於人,對於黎人而言,首先需要擺好酒席,無需多麼豐盛,但山蘭酒不能少,席間大家開懷暢飲,先不要提這個事情,盡興之後,再說遇到的問題,黎人自然會慷慨相助,而且還不會索取報酬,因為感情都在酒裡面。所以山蘭酒是黎族人民表達感情,深化友誼的重要方式。
四、節日慶典
在黎族的許多傳統節日當中,「三月三」最為重要,它集祭祀祈福、婚戀交友、親朋聚會於一體。在這一天人們衣著傳統服裝,帶著竹筒飯,挑著山蘭酒歡聚一堂,席間跳著「打柴舞」,飲酒對歌,氣氛熱烈濃厚。黎人常說「酒是血,飯是力」,可見山蘭酒的重要地位。它在重大節日當中是人民聯絡感情的紐帶,是表達感情的催化劑,更是一個民族的特徵與符號,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本期編輯:YANG
來稿請發郵箱:yinxianglingshui@163.com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