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人為何不講愛爾蘭語?

2020-12-11 澎湃新聞

       隨著愛爾蘭總統麥可·希金斯最近訪華,不少國人對總統履歷的豐富多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政治家和學者,也是有名的詩人。在愛爾蘭這個出過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喬伊斯、王爾德等大文豪的神奇國度,選一位詩人做國家元首毫不稀奇;他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愛爾蘭語,並熱心推廣愛爾蘭語的使用——等一下,愛爾蘭不是說英語的嗎?愛爾蘭語跟英語有啥關係?葉芝和肖伯納,沒聽說過他們用愛爾蘭語寫作啊?

多內加爾郡路邊愛爾蘭語標牌,跟英語很不同吧?

       有見識廣博的讀者會說,當然嘍,愛爾蘭人是凱爾特民族嘛,他們的母語就是屬於凱爾特語的愛爾蘭語,英語只是殖民者強加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

       也對也不對。我們習慣於把民族等同於種族,種族又等同於語言,遠的不說,從民國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各地申報的數百個「民族」,再到現在官方框定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足可以看出民族的定義是多麼飄移不定,甚至虛無縹緲。

       事實上,說愛爾蘭語是一種凱爾特語言沒錯,可是說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跟別的講凱爾特語族語言的人群共享凱爾特文化,那可就離譜了。箇中原因很簡單,語言是相對固定、變化緩慢的,可以像物種一樣通過共性和差異來描繪唯一的譜系樹;而人是流動多變的,會遷徙、通婚、同化、更換語言。「凱爾特」一詞的模糊之處正在於它既是一個語言學概念,又是一個古代人群的通稱,而且還被用來概括某種現代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的「凱爾特」代表:漫畫《高盧英雄Asterix》和「凱爾特女人」樂隊

歷史上的凱爾特人

       在公元前的數個世紀,的確有一群被希臘人稱作Keltoi,羅馬人稱作Celtae(讀若「凱爾特」而非「塞爾特」)的部族聯盟在歐洲稱雄一時,洗劫羅馬城,進逼德爾斐,一度佔領從高盧到小亞細亞的廣闊地域。這些部族來源不一,但他們的人名、地名和少數銘文顯示他們似乎用的是同一種(略有變體的)語言。他們喜歡用一個詞Gal-來稱呼自己,比如族名高盧(Galli)和迦勒底(Galatai,現土耳其),這個詞的意思大概是「孔武有力的」。

       到了尤利烏斯·凱撒的時代,Celtae指的主要是現今法國和比利時一帶未被徵服的高盧人。掌握了書寫技藝的高盧人留下了一些文字材料,他們的語言在被羅馬徵服後還堅持了好幾百年,然而在羅馬化和日耳曼部族入侵的雙重壓力下,Celtae作為一個獨立群體最終消亡在歷史長河裡。

凱撒時代的凱爾特人

發現「凱爾特語族」

       一直到18、19世紀,學者們才開始注意到一些活語言,包括愛爾蘭語、威爾斯語和布列塔尼語,跟以高盧語為代表的Celtae人的語言有親緣關係。這種關係是建立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礎上的。簡而言之,如果若干種語言時空距離遙遠,而它們之間的相似性系統而基礎,不可能是由於巧合或借用造成的,那按照邏輯判斷它們必定來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歷史比較語言學所做的,就是使用類似自然科學的演繹歸納的邏輯方法,一方面把這個共同祖先重建出來,另一方面講清楚是怎樣從共同祖先變為後代語言的。

       18世紀的歐洲學者發現,梵語、拉丁語、古希臘語、古日耳曼語和古斯拉夫語在年代和地理上相距甚遠,卻在語音、詞彙和形態語法上驚人地相似,並且它們之間的大部分差異可以系統地歸納為為數不多的法則。唯一的解釋就是所有這些語言都源自於一種母語,在語言學家的假想中這種母語被稱作「印歐原始語」,而源自這種假設語言的所有真實語言被統稱為「印歐語系」。運用同樣的方法,世界上的大部分語言都被歸納進大小不一的各種語系裡,語系下又分語族、語支,像一棵樹伸出不斷分叉的枝丫。

印歐語系的一種譜系圖

       按照這個方法,跟愛爾蘭語親緣關係最緊密的語言,除去公元12世紀左右才分化出去的蘇格蘭蓋爾語和曼島語,就要數威爾斯語和高盧語了,它們之間的關係甚至要比愛爾蘭語和鄰居英語的關係親近得多。語言學家們因此按照那個年代習慣的做法,沿用羅馬時代的稱呼定下了一個術語,把這一批語言歸類為「凱爾特語族」。

       現存屬於凱爾特語族的語言僅僅活躍在大西洋沿岸一些島嶼和海岸地帶上,包括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曼島語、威爾斯語和布列塔尼語。這些語言中只有威爾斯語沒有被列為瀕危狀態,威爾斯語的流利使用者也不過數十萬人,而且基本上每種語言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都首要用所在國的強勢語言——英語和法語——交流。從各個方面來說,凱爾特諸語言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都十分微小,也難怪少有人知道它們!

現存凱爾特語言的分布,綠色為愛爾蘭語。

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嗎?

       如果我們相信語言的親緣關係反映著使用者的血緣關係,是否可以認為愛爾蘭人的祖先就是曾經叱吒歐洲大陸的凱爾特人的一支呢?

       愛爾蘭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發展出了發達的農業文明,製造出精美的金器和大型石質建築。那個時候,講凱爾特語言的人群還沒到達西歐。考古證據顯示,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一支帶有高盧物質文化印記的移民才進入愛爾蘭,並迅速傳播開他們攜來的冶鐵、馴馬、制陶等技術。可以想像,他們也帶來了跟高盧語有親緣關係的愛爾蘭語的前身。

       到公元前一世紀,這些善騎馬作戰、會使用鐵質刀劍的凱爾特人後裔把愛爾蘭同化得如此徹底,以至於我們找不到任何先民語言的殘餘。很難想像凱爾特人把先民全部驅逐殺絕,更可能的情況是在通婚融合的過程中,先民完全接受了凱爾特人的文化和語言。

先民打造的金項圈,公元前2000年。

       到公元800年左右,從北歐出發的維京人開始乘著他們令人聞風喪膽的長船劫掠歐洲沿岸,四面環海的島嶼愛爾蘭也未能倖免。維京人一開始像明朝危害中國沿海的倭寇一樣,突然襲擊搶了牛羊金銀就迅速撤退回北歐老家;隨著劫掠的日益頻繁和深入,一些大膽的維京人在愛爾蘭的大河口設立過冬要塞,長期定居下來,跟愛爾蘭人之間逐漸從戰爭轉為和平貿易。

維京人的長船

       愛爾蘭之前一直是一個閉塞的農耕社會,未曾開發過這些便利通航的河口地區;維京人在騷擾全歐洲的同時也客觀促進了跨國貿易的發展,他們建立的要塞基地很快就因為商業而繁榮起來,其中就有愛爾蘭現在最大的幾座城市都柏林、科克和沃特福德。

       慢慢地,愛爾蘭人習慣了維京人的存在,都柏林的維京王國成為愛爾蘭諸王都想拉攏的重要政治力量,許多愛爾蘭人的血脈裡又添進了北歐元素。現在愛爾蘭人紅髮的比例要高於北歐以外的其它國家,就是維京人的貢獻之一。

「紅髮愛爾蘭人」已經成了一種刻板的文化印象,比如美劇《國土安全》的主角Nicolas Brody,演員Damian Lewis實際上是有威爾斯血統的英國人。

       12世紀中期,剛徵服英格蘭未久的諾曼法國軍隊踏上了愛爾蘭的土地。以調停愛爾蘭諸王爭端為藉口,英王亨利二世(同時也是法國的安茹侯爵和諾曼第公爵)借諾曼軍隊的壓倒性優勢和愛爾蘭政治的混亂,得到諸王承認成為愛爾蘭最高領主。

       亨利把愛爾蘭的大量土地分封給手下的諾曼貴族,從此,這些具有法國、北歐和英國混雜血統的諾曼人又加入了愛爾蘭人口之列。許多這些所謂的「古英格蘭領主」(Old English lords)在用歐洲大陸技術改造本地農業、軍事和政治面貌的同時,自願地接受了愛爾蘭語言和文化,像愛爾蘭貴族一樣生活,甚至成為用愛爾蘭語創作的詩人。

愛爾蘭徵服者,諾曼貴族「強弓」迎娶愛爾蘭王的女兒。

       愛爾蘭化、信奉天主教的古英格蘭領主在16世紀站在本地人的一邊,反抗進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持續多年的戰爭最後以1607年愛爾蘭北方諸領主的潰敗和出逃作終。為了鞏固在愛爾蘭的權力,英王調取大批信奉新教的英格蘭和蘇格蘭移民去充實戰爭後拋荒的北部六郡,埋下了日後北愛問題的禍根。這些移民沒有再被日漸式微的本土文化同化,愛爾蘭語失去了貴族和知識階層的支持,逐步退縮到遠離英國影響的西部地區。

       最後一波人口的大洗牌發生在19世紀末,英國政府對天主教本地人口的歧視性政策使他們逐漸陷入極度的貧困,特別是在土地貧瘠的西部。1840年代發生的土豆疫病剝奪了這些窮苦人的唯一口糧,近百萬人餓病而死,更多的人移民到美國和澳大利亞,整個愛爾蘭的人口在十年內消失了四分之一。

都柏林大饑荒紀念碑

       即使不算上歐盟一體化以後從東歐湧入的移民,愛爾蘭人的血脈也已經極其駁雜,說愛爾蘭人是凱爾特人,不過是一種神話式的想像罷了。

愛爾蘭語現狀

       十九世紀消失的數百萬人口是使用愛爾蘭語的主要人群,之後,愛爾蘭語只能龜縮在零星幾個小地方苟延殘喘。無怪乎葉芝和貝克特們寫下傳世篇章,用的都是英語和法語。

       雖然愛爾蘭獨立後全力推廣愛爾蘭語教育,但能夠流利使用的人仍然不多,用來做日常交流語言的人更是寥寥。也難怪,在英語的世界霸權下,連法語這樣曾經的國際語言都要頑強抵抗,弱小的愛爾蘭語又有多少力量呢?

       要是你有愛爾蘭朋友,不妨考考TA,某件事情用愛爾蘭語怎麼說,多數時候會讓TA小出一下洋相!要是能說一口流利的愛爾蘭語,在愛爾蘭是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因為愛爾蘭語被定為國語,理論上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語言,要在愛爾蘭考公務員一定得掌握愛爾蘭語。要當政客,更是得下苦功夫把愛爾蘭語說好,否則大選前的電視辯論,對手忽然開講愛爾蘭語時你就KO了。說起來,希金斯總統的愛爾蘭語和文學功底可為他在選舉中加了不少分呢!不過,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愛爾蘭語以及它所代表的曲折歷史,都已經是遙遠陌生的往事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愛爾蘭人為何痛恨英國?英國曾見死不救,愛爾蘭百萬人被餓死
    文 | 書生愛爾蘭這個國家與英國淵源極深,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愛爾蘭都歸屬於英國版圖,不過現在一提到英國,很多愛爾蘭人並沒有多少好感,這主要是跟100多年前的一場大饑荒有著很大關係。12世紀末期,英國人通過武力徵服了愛爾蘭,到了17世紀初期,愛爾蘭已經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01年英國政府通過了《英愛合併法案》,正式將愛爾蘭納入英國版圖。愛爾蘭併入英國沒多久,就爆發了一場嚴重的大饑荒。1845年愛爾蘭爆發了大規模的晚疫病菌,導致 全國馬鈴薯腐爛。
  • 愛爾蘭這個國家怎麼樣?愛爾蘭人友好嗎?
    愛爾蘭共和國位於整個歐洲西北的愛爾蘭島上,面積約佔該島的5/6,僅相當於中國重慶市大小。由於自然生態環境優越,這裡素有「翡翠島」之稱,其象徵是豎琴和三葉草,傳說中這是被綠色小精靈守護的島嶼。愛爾蘭歷史上由英國統治,直到1922年獨立,如今她是歐盟成員國之一,但不屬於申根區。
  • 愛爾蘭的大饑荒為何使得英國和愛爾蘭反目成仇?
    在1845年,英國殖民者統治下的愛爾蘭出現了天災,一種晚疫病菌導致當時愛爾蘭人主要糧食來源地馬鈴薯腐爛繼而失收,這就讓愛爾蘭人非常難受了,因為愛爾蘭人主要靠這個吃飯。大部分愛爾蘭人生活十分困難,這跟英國人的壓迫是強相關的,首先,英國人佔據了大量的土地,而且多數大地主居住於英格蘭,只關心穀物和牲畜的出口,也就是只管KPI,不管底下人是死是活,畢竟英國人覺得愛爾蘭人跟他們不是一個物種。其次是在遭遇饑荒的時候,英國人自己不救愛爾蘭也就算了,還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儘可能的阻止別人救援愛爾蘭。
  • 愛爾蘭和英國只有一水之隔,為什麼愛爾蘭人那麼討厭英國人
    那麼愛爾蘭人為什麼那麼討厭英國人?關於愛爾蘭和英國的恩怨,要從中世紀說起。在中世紀以前,愛爾蘭人一直生活在愛爾蘭島,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公元5世紀,基督教傳到了愛爾蘭人,愛爾蘭成為歐洲天主教的重要傳播區。由於和歐洲大陸相隔較遠,所以愛爾蘭的天主教長期游離於羅馬天主教之外,成為歐陸天主教之外的一塊飛地。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今天,小達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愛爾蘭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但在分享愛爾蘭飲食文化之前,先講一下愛爾蘭和土豆的故事,可以說土豆是愛爾蘭飲食文化的根源。愛爾蘭和土豆土豆是在16世紀後期引入愛爾蘭的。愛爾蘭人對婚姻的忠誠源自傳統的天主教教義,而土豆自然來自大饑荒。原以為深受土豆之害的愛爾蘭人會改種其它作物,沒想到他們將土豆視為一起革命的戰友,在20世紀初國家獨立之後,對土豆的愛未減反增。截至2001年,愛爾蘭人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消費更多的土豆。愛爾蘭食品以其原料的質量和新鮮度而聞名。而且,除了鹽和胡椒,大多數的土豆的烹飪沒有草藥或香料。
  • 愛爾蘭國小民弱,為何沒有像蘇格蘭和威爾斯一樣併入英國
    不過最終,愛爾蘭還是和英國徹底劃清了界限,從英國獨立了出去。而和愛爾蘭情況相似的蘇格蘭和威爾斯則成為了英國的一部分。眾所周知,愛爾蘭國小民弱,英國又是世界近代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那麼為何愛爾蘭沒有像蘇格蘭和威爾斯一樣被納入英國?首先,兩國的主體民族不同。現在英國的主體民族是英格蘭人。而英格蘭屬於日耳曼人中盎格魯-薩克遜一支。
  • 1949年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為何沒有帶著北愛爾蘭
    不過,雖然愛爾蘭獲得了獨立,但北部六郡也就是所謂的「北愛爾蘭」地區卻依然留在了英國的治下,成為了大英帝國的一部分。那麼1949年愛爾蘭從英國獨立時,為何沒有帶著北愛爾蘭?其實,愛爾蘭之所以捨棄了北愛爾蘭,不是愛爾蘭不想要,而是要不回來。歷史上,由於愛爾蘭國小民弱,所以一直被英國人欺負。從12世紀開始,英國人就不斷入侵愛爾蘭,從東部沿海地區逐漸向內陸推進。
  • 拜登的血統:用盡一生都在反抗的愛爾蘭人
    而是他身體裡的那支血脈——愛爾蘭人。 愛爾蘭人在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美國自1776年建國起,45位總統中就有14名是擁有愛爾蘭血統的美國人。 愛爾蘭人骨子裡的反抗精神,不僅連英國人都治不了,就是美國本土對愛爾蘭人也是敬畏三分。
  • 愛爾蘭雨水充沛,植物繁茂,被稱為寶石島
    去威爾斯旅遊不一定要懂威爾斯語,因為那裡幾乎所有人都會講英語。英格蘭的第二個鄰國是蘇格蘭,高爾夫球運動起源於蘇格蘭,蘇格蘭也和英格蘭在同一個島上,位於英格北部。蘇格蘭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高爾夫球場。蘇格蘭居住著蘇格蘭人,以前也是獨立的國家,有自己的國王。
  • 與愛爾蘭和馬爾他等歐洲天主教國家相比,波蘭為何如此保守?
    吉安卡洛格裡薩的回答是,與愛爾蘭和馬爾他等其他歐洲天主教國家相比,波蘭為何如此保守?愛爾蘭也是一個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被壓迫國家,幾百年來,天主教在刑法中實際上是非法的,例如,刑法禁止天主教徒投票、擁有土地、公開信仰宗教或教育子女。
  • 十個美國人就有一個有愛爾蘭血統,美國的愛爾蘭裔為何那麼多
    文/寂寞的紅酒愛爾蘭,位於歐洲西部,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島國。愛爾蘭面積只有7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僅僅400多萬。不過就是那麼一個彈丸小國,在美國卻擁有超過3000萬的後裔,佔到了美國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每十個美國人就有一個愛爾蘭人後裔。
  • 愛爾蘭總統希金斯為今年聖誕節無法回家的愛爾蘭人點亮了「光之河」
    愛爾蘭總統點亮了一條「光之河」,以支持所有在海外今年聖誕節無法回家的愛爾蘭人。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持續肆虐,數千名在海外的愛爾蘭人為了保護自己的親人而決定不回家,而他們通常都是在聖誕節長途跋涉回家的。 愛爾蘭的許多家庭將在餐桌上有一個空位,而許多人將悲慘地獨自度過聖誕節。
  • 深扒愛爾蘭人虔誠供奉的守護神:原型竟是初到愛爾蘭的海盜船奴隸
    年方16的蘇卡特就是俘虜中的一員,那些海盜受「九勇士」之一、愛爾蘭國王尼爾的命令,綁架平民去愛爾蘭做奴隸。這個在大海上哭泣的年輕男孩還不知道,他日後竟然會成為愛爾蘭人的守護神。被成為 「聖派屈克」 的他雖然是搭乘奴隸船到達的愛爾蘭,卻在千年之後變成了愛爾蘭島本身的代名詞。
  • 愛爾蘭和英國是歐洲西部的兩個島國
    由於愛爾蘭特殊的位置,愛爾蘭長期被英國人垂涎,英國把愛爾蘭視為自己的囊中之物。歷史上英國曾多次入侵愛爾蘭,統治愛爾蘭長達三百多年。不過最終,愛爾蘭還是和英國徹底劃清了界限,從英國獨立了出去。而和愛爾蘭情況相似的蘇格蘭和威爾斯則成為了英國的一部分。眾所周知,愛爾蘭國小民弱,英國又是世界近代歷史上最強大的國家,那麼為何愛爾蘭沒有像蘇格蘭和威爾斯一樣被納入英國?
  • 二戰時愛爾蘭和德國眉來眼去,為何英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文/寂寞的紅酒愛爾蘭,位於歐洲西部,和英國隔海相望,是一個面積不算大的島國。歷史上,愛爾蘭多次遭到英國的入侵,在近代英國統治愛爾蘭長達三百多年裡,直到1948年愛爾蘭才徹底從英國獨立出來。二戰時期,愛爾蘭為了謀求獨立,曾積極向德國靠攏,和德國眉來眼去,關係非常密切,是鐵桿的親軸國家。不過對於愛爾蘭的行為,宗主國英國卻採取了容忍的態度,並未過分為難愛爾蘭人,只當沒看見。那麼為何愛爾蘭和德國眉來眼去,而英國人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第一,愛爾蘭原本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和英國人不管是民族還是宗教都格格不入。
  • 近代愛爾蘭人為什麼要獨立?英國鎮壓為什麼不成功?
    這愛爾蘭人還有什麼放不下的?莫非是大饑荒的時候結仇了放不下麼?就算有人要反,聲勢也不甚大,復活節起義是小規模的。當時英國正在一戰,戰完以後有好多可戰之兵。傾個三五萬到愛爾蘭島去,豎多些絞刑架,殺他個三五萬人,再驅逐個三五十萬人,何愁不能保數十年太平?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快認輸。要說英國人怕流血,亦不然。
  • 愛爾蘭小鎮的海為何如此撩人?
    回國九個月,關於愛爾蘭,最想再回去看看的,不是哪個知名的景點,而是小鎮裡的海(文中所述的海都是愛爾蘭東海岸線的愛爾蘭海)。愛爾蘭的海為何還在勾我心弦,或許是因為那些曾經發生在海邊的歷史和故事。克倫威爾在1649年率兵侵略愛爾蘭,並在1652年基本確立對愛爾蘭全境的控制。此後英國重新分割在愛爾蘭的土地,將居住於此的愛爾蘭土著趕出該地區,並對愛爾蘭境內的土地重新調查和整理,這項調查史稱向下調查(「Down Survey」)。
  • 英國人為何沒能統治愛爾蘭?
    因為愛爾蘭早就被英國人佔領過,但是英國人在愛爾蘭的統治非常不得人心,所以激發了愛爾蘭人的強烈反抗。而馬島上的主要是英國人的後裔,邊上的阿根廷人跟他們不是一路子,與其待在阿根廷當二等公民,待在英國大家庭過日子還不錯。
  • 北愛爾蘭為什麼不願意跟愛爾蘭一塊獨立?來聊聊愛爾蘭的前世今生
    英國人不敢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間設立實體邊境不是沒有原因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愛爾蘭共和軍(IRA)打著愛國的口號,進入英國境內進行恐怖襲擊,就連英國女王的叔叔蒙巴頓勳爵都死於愛爾蘭共和軍手裡。而後英國人終於對愛爾蘭人妥協,拆除了北愛爾蘭地區和愛爾蘭間的邊境以換取愛爾蘭共和軍的解散。
  • 去愛爾蘭,遊覽那令人垂誕的「綠島」
    愛爾蘭人熱愛音樂,喜歡熱鬧,各種各樣的狂歡節隨著愛爾蘭人的腳步流傳到世界其他地方。「綠島」的平靜由於殖民者的人侵而被打破。從5世紀開始,愛爾蘭先後遭到丹麥人、諾曼人、挪威人和英國人的侵略。對愛爾蘭統治時間最長、剝削與壓迫最殘酷、對愛爾蘭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英國殖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