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佔春(學名:Cymbidium eburneumLindl.):附生植物;假鱗莖近梭形或卵形,包藏於葉基之內,基部常有由葉鞘撕裂後殘留的纖維狀物。葉6-11枚,每年繼續發出新葉,多者可達15-17枚。花葶從假鱗莖下部葉腋發出,直立或近直立;總狀花序具1-3朵花;花較大,不完全開放,稍有香氣;萼片與花瓣白色,有時略有粉紅色暈,唇瓣亦白色。
獨佔春又有「雙燕齊飛」或「雙燕迎春」的美稱。廣州人叫「雙飛燕」,是從它所開的花形貌似兩隻正在飛翔的燕子而得名。
獨佔春是附生植物;假鱗莖近梭形或卵形,長4-8釐米,寬2.5-3.5釐米,包藏於葉基之內,基部常有由葉鞘撕裂後殘留的纖維狀物。葉6-11枚,每年繼續發出新葉,多者可達15 17枚,長57-65釐米,寬1.4-2. 1釐米,帶形,先端為細微的不等的2裂,基部二列套疊並有褐色膜質邊緣,邊緣寬1-1.5毫米,關節位於距基部4-8釐米處。
花葶從假鱗莖下部葉腋發出,直立或近直立,長25-40釐米;總狀花序具1-2(-3)朵花;花苞片卵狀三角形,長6-7毫米;花梗和子房長2.5-3.5釐米;花較大,不完全開放,稍有香氣;萼片與花瓣白色,有時略有粉紅色暈,唇瓣亦白色,中裂片中央至基部有一黃色斑塊,連接於黃色褶片末端,偶見紫粉紅色斑點,蕊柱白色或稍帶淡粉紅色,有時基部有黃色斑塊;萼片狹長圓狀倒卵形,長5.5-7釐米,寬1.5-2釐米,先端常略鈍。
花瓣狹倒卵形,與萼片等長,寬1.3-1.8釐米;唇瓣近寬橢圓形,略短於萼片,3裂,基部與蕊柱合生達3-5毫米;側裂片直立,略圍抱蕊柱,有小乳突或短毛,邊緣不具緣毛;中裂片稍外彎,中部至基部有密短毛區,其餘部分有細毛,邊緣波狀;唇盤上2條縱褶片匯合為一,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上面生有小乳突和細毛;蕊柱長3.5-4.5釐米,兩側有狹翅;花粉團2個,四方形;粘盤基部兩側有絲狀附屬物。蒴果近橢圓形,長5-7釐米,寬3-4釐米。花期2-5月。
獨佔春的花箭是直立或稍傾斜,常是一支花箭有兩朵蘭花,一前一後似兩隻燕子相伴展翅高飛。花箭高約30釐米,花朵碩大,其直徑約10釐米,萼也長,瓣披長形,每邊長約6釐米,寬2釐米,故屬大型花。花色通常是白色,中脈淡黃,有丁香香味,但花香很淡。
蘭花是中國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堯之世就有種植蘭花的傳說。古人認為蘭花「香」、「花」、「葉」三美俱全,又有「氣清」、「色清」、「神清」、「韻清」四清,是「理想之美,萬化之神奇」。最早賦予蘭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據東漢蔡邕《琴操》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幽蘭獨茂,蔚然嘆曰:「蘭當為王者香」。
真正的蘭花文化則起源於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種蘭、愛蘭、詠蘭,以蘭花為寄託,千百年來一直影響著後人。後世詩人在詠蘭時,也有許多的名句,比如陳子昂的「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劉克莊的「一從夫子臨軒顧,羞伍凡葩鬥豔濤」。詩人們將蘭花的高潔與人格的完美聯繫起來,使得蘭花文化不斷得以拓展和延續。
蘭花以高潔、清雅、幽香而著稱,葉姿優美,花香幽遠。自古以來,蘭花都被譽為美好事物的象徵,已廣泛在民間人格化了。蘭花對社會生活與文化藝術發生了巨大的影響。父母以蘭命名以表心,畫家取蘭作畫以寓意,詩人詠蘭賦詩以言志。蘭花的形象和氣質久已深入人心,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劇以「蘭步」、「蘭指」為優美動作,把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稱為「蘭章」,把真摯的友誼叫做「蘭交」,把人的芳潔、美慧喻為「蘭心蕙 質」。又把傑出人物的去世比作「蘭摧玉拆」。蘭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已經成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徵。
獨佔春的花語
獨佔春,花語是生機勃勃、高貴祥和。
自古以來,蘭花在我國就有著很高的地位,多是美好事物的象徵。而獨佔春就是一種擁有美好寓意的蘭花。
獨佔春的文化意義
獨佔春是觀賞價值極高的蘭種,外表美麗,有著淡淡的清香,雖然不是十分濃鬱,但也是十分令人舒爽的。在文化上面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獨佔春已經成為了一種美好事物的象徵,從這一方面來講,獨佔春具有很高的文化意義。
關於民間故事 獨佔蘭的傳說
「獨佔」名蘭發現於西坪最高峰——菡萏尖(海拔1265米),「獨佔」每逢大年初一綻放,獨佔春先,只要開一朵就可滿室清香,而且花期長達一個多月,是吉祥好運、富貴發達的象徵。
據說很久以前,村裡年輕茶農王佔是個制茶能手,能採制出好幾種香味的鐵觀音,但都賣不上好價錢,一直過著窮困的日子。有一年正月初二,他決定參加進香,天還沒亮就衝上了菡萏山頂,這裡山涯陡峭,怪石嶙峋,他一不小心掉入了險坑,當他奮力爬起時卻發現手裡抓著一株帶著露珠、奇香撲鼻、油光發亮的蘭花。他非常高興,便帶回家種在大厝的天井裡。奇怪的是:這天晚上,他夢見土地公拄著拐杖笑著對他說:「你以後做茶青時耐心等到葉子有這種蘭花香味的時候立刻下炒就好了」。果然從此以後王佔所制出的鐵觀音都帶有蘭花香韻,鄉人相互仿效,鐵觀音也開始大行其道,遠銷海內外,鄉人為了感念王佔的功德,便把這蘭花命名為「獨佔」,並當花仙子供拜一直延襲至今…… 清末以來,堯陽鄉人更是爭相移植,上世紀初本村旅居新加坡華人王春華先生有詩讚曰:「菡萏入雲端,堯陽第一巒;春光多旖旎,結伴好尋蘭」。
關於民間故事 麻雀報恩
從前,有兄弟二人,老大蠻橫霸道,老二性情溫和。父母去世後,兄弟倆分家產,老大把良田好房都分到自個兒名下,老二隻分得一間耳房,一畝薄田。 一天,老二在家中聽得一陣麻雀叫聲,出門一看,原來是一幼雀從屋簷上的窩子裡掉了下來,摔斷了腿。他看著怪可憐,就撿起來,找了一截布條子,小心地纏在它的腿上,然後又把它放回窩裡。這隻小雀的腿很快好了,出窩後和其他麻雀一樣飛得自在。 到了春天,該播種的時候,那隻麻雀含著一顆西瓜籽飛到老二家的窗臺上,把西瓜籽放下,又飛走了。老二覺著好玩,就把這顆籽種下了,不久發了芽,長出一棵特別壯的苗苗,在老二的精心護理下,結出一顆枕頭大的西瓜,八月十五中秋節摘下抱回家,用刀一切,竟切出一個金娃娃。他心裡那個高興勁就沒法說了。從此老二過上了富足的日子。
再說老大,看著窮兄弟猛地變富覺著奇怪,就去問老二怎麼發的財。老二不會說假話,實打實地說給他聽。老大聽著,心裡打起了歪主意。他返回家去就搭著梯子在房簷上尋麻雀窩,掏出一隻未出窩的小雀,就把它的腿給折斷了,疼得小雀「嘰嘰」直叫。完後他也照著老二的做法,給小麻雀的腿接上,用布條裹住,還給上了藥呢。然後他把麻雀放回窩裡。麻雀出了窩,能飛了,也給他含來一顆西瓜籽。春天一來,老大高興地把它給種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這一棵苗上,盼望著能結出個金娃娃。西瓜結上了,個子倒也挺大,到了八月十五,他摘下來抱回家,用刀慢慢切開,一看,裡面不是金娃娃,竟是個賊白賊白的骨頭娃娃,一臉的苦相。老大當時那個氣勁也沒法提了,嘴裡喃喃對著那個骨頭人人說:「是金不是金,倒沒啥,可你是苦啥哩!」 自打那時起,老大背了運,光景一天不如一天,老二的生活卻是越過越紅火。
關於民間故事 孟姜女送寒衣
秦朝時,萬杞良在新婚之夜被徵去服徭役築長城。妻子孟姜女依依不捨,悲傷萬分。看著丈夫萬杞良被幾個官吏強拉因拽出屋外,在夜幕中消失了,放聲大哭著:
「新婚之夜夫別離,
殘風傳來孤雁啼,
燭花悲愴泣曳移,
涼月雪映床半席。
可恨啊!……」
轉眼間到了十一月,
秋風呼嘯,天氣變涼。
孟姜女想到遠在北方築長城的丈夫萬杞良還穿著單衣薄衫,心中萬分著急。於是打定主意要去給丈夫送寒衣。她翻過幾十座高山,渡過幾十條大河。晝行夜宿,走了幾天幾夜,歷經千辛萬苦才來到了長城附近。看到好多人在服徭役:有人在不停地搬運土石;有人手握鐵釺開鑿打槽;有人用青石堆砌城牆;還有幾個人手持鞭子雙目圓睜,虎視眈眈。……。孟姜女在人群中左找右尋走遍了長城附近,絲毫不見丈夫萬杞良的蹤影,心中焦急如焚。向服徭役的逐人打聽,他們有的搖頭;有的擺手都說不知道萬杞良的下落。孟姜女萬般絕望,就坐在長城附近放聲大哭:
「秋風颼颼天氣涼,
孟姜孤寂獨守房。
晝望雲天思杞良,
晚伴豆燈恨夜長。
心憂衣單夫著涼,
不分晝夜織衣忙。
千針萬線請深藏,
但願衣暖把寒防。
誰知一切白恓惶,
送衣不見我夫郎。
郎啊郎!我的郎!
心上人兒萬杞良!
怨!怨!怨!恨!恨!恨!
怨恨全是這築城牆!」
「轟——」城牆倒塌了一截。
露出丈夫萬杞良的屍體。孟姜女想:活著夫妻不能相隨,死後魂魄也要伴陪。猛然躍起一頭撞向城牆殘壁,立馬倒在丈夫萬杞良屍體旁,在沒有站起來。
哪兒可以欣賞到獨佔春花?
獨佔春生於溪谷旁巖石上。產中國海南(崖州、昌江)、廣西南部(十萬大山)和雲南西南部。尼泊爾、印度、緬甸也有分布。模式標本採自印度東北部。最佳賞花旅遊地首推雲南西雙版納……